《中藥炮製》~ (54)
(54)
1. 防風
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根。
『常用名』關防風、水風、風肉。
『產地』黑龍江、內蒙古等地。
『採收季節』夏秋季採挖。
『炮製方法』揀去雜質,冬季用溫水搶洗,春、夏、秋用冷水搶洗,立即撈起,裝入筐內。上蓋濕布潤1夜,取出切半分厚橫片,曬乾或烘乾。若取緩和發散作用,炒至深黃色為度。若炒至焦黑色有止血作用。
『用量』3~9克。
『貯存』裝木箱或缸內加蓋,防潮及蟲蛀。
白話文:
【防風】
-
「來源」本品源自傘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根。
-
「常用名」關防風、水風、風肉。
-
「產地」主要產自黑龍江、內蒙古等地。
-
「採收季節」於夏秋季進行採挖。
-
「炮製方法」首先揀去雜質,冬季使用溫水清洗,春夏秋則使用冷水清洗,迅速撈起並放入筐內。上覆溼布潤一夜後,取出切成約半分厚的橫片,然後曬乾或烘乾。如果要緩和發散效果,可炒至深黃色;若需達到止血作用,則炒至焦黑色。
-
「用量」建議使用量爲3~9克。
-
「貯存」應裝入木箱或缸內並加蓋,以防潮及防蟲蛀。
2. 澤瀉
『來源』本品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乾燥塊莖。
『常用名』建澤瀉、川澤瀉。
『產地』福建、四川、湖北等地。
『採收季節』冬季採挖。
『炮製方法』揀去雜質洗凈,冬春用熱水浸泡2~4小時,夏季用溫水浸泡1~2小時,撈入筐內,濾乾水份,放缸內上蓋濕布,潤1~3天取出,切1分厚橫片,曬乾。若取其和脾,每斤藥用麥麩3兩撒入鍋內,冒煙時倒入藥片,同炒至深黃色。若取其引藥入腎用鹽水炒,每斤藥用食鹽2兩,化水噴淋均勻,稍潤,文火炒至錶面略現黃色取出。
白話文:
【澤瀉】
來源:本品是由澤瀉科植物澤瀉的乾燥塊莖製成。
常用名稱:建澤瀉、川澤瀉。
產地:主要產自福建、四川、湖北等地。
採收季節:在冬季進行採挖。
炮製方法:首先清除雜質並清洗乾淨,於冬季和春季需用熱水浸泡2到4小時,而夏季則使用溫水浸泡1到2小時。然後將澤瀉撈出放入筐內,濾乾水分,再放入缸內覆蓋濕布,潤濕1至3天後取出,切成約一分厚的橫片,曬乾。如果想要增強其調和脾胃的效果,可每斤藥材加入三兩的麥麩,待鍋內麥麩冒煙時倒入澤瀉片,一同炒至深黃色。若是要讓藥材能更好地導入腎臟,則需使用鹽水炒製,每斤藥材使用兩兩的食鹽,溶解後均勻噴灑在澤瀉上,稍微潤濕,再用小火炒至表面略顯黃色,即可取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