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藥炮製》~ (49)

回本書目錄

(49)

1. 千年健

千年健,又名一包針,是天南星科植物的乾燥根莖。主要產地在廣西、越南等地,全年皆可採挖。

炮製方法為:將採挖後的根莖洗淨灰塵,根據季節用熱水或溫水浸泡一定時間使其潤透,然後切成約2釐米厚的斜片,曬乾即可。

常用劑量為3至9克。

儲存時,需裝箱並緊閉,注意防潮。

白話文:

【千年健】

  • 「來源」此藥材來自天南星科一種名叫「千年健」的植物之乾燥根莖。

  • 「常用名」它又被稱為「一包針」。

  • 「產地」主要產自中國廣西以及越南。

  • 「採收季節」全年均可採挖。

  • 「炮製方法」首先需清洗乾淨表面灰塵,春冬季節使用熱水浸泡約2小時,而夏秋季節則改用溫水浸泡1小時。然後將其撈出放入篩子內,上面覆蓋濕布,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後再取出,切成約2釐米厚度的斜片,最後進行曬乾處理。

  • 「用量」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。

  • 「貯存」應放置於密閉的箱子內,避免潮濕環境,確保乾燥保存。

2. 北豆根

蝙蝠葛的乾燥根莖,又名豆根,主要產於中國東北、華北、西北等地。於春秋兩季採挖後,需去除雜質和殘莖,並按大小分開浸泡至六七成透,再悶潤至完全浸透,切成厚片乾燥後方可入藥。 建議用量為3~9克,存放時需置於通風乾燥處,注意防蟲蛀。

白話文:

【北豆根】

  • 來源:這款藥材源自防己科一種叫做蝙蝠葛的植物之乾燥根莖。

  • 常用名稱:豆根。

  • 主要產地:主要在中國東北、華北、西北等區域生產。

  • 採收時間:通常於春季和秋季進行採挖。

  • 炮製過程:首先將原藥材取出,清除其中的雜質和殘留的莖部,然後按照大小條分別處理。接著將其浸泡至約60%到70%濕度時,撈出並悶潤至完全透水,再切成厚片,最後進行乾燥。

  • 使用量: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。

  • 貯存方式:應存放於通風且乾燥的地方,防止生蟲。

3. 白芍

芍藥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乾燥根,又名杭芍、川芍、白芍藥、毫白芍,產地包含杭州、四川、河南、安徽等地,於秋末冬初採挖。

炮製方法:將芍藥根洗淨後浸泡(春冬季溫水4小時,夏秋季冷水2小時),撈起濾乾潤透後切片曬乾或陰乾。

炮製目的不同,方法也不同:

  • 行氣:麥麩酒炒(每斤藥片用酒2兩灑入,與麥麩一同拌炒至深黃色)。
  • 入肝止痛:醋炒(每斤藥片用醋2兩灑入,與麥麩一同拌炒至黃色)。
  • 健脾和胃:土炒或清炒。

用量為9~15克,需裝箱加蓋貯存,注意防潮。

白話文:

【來源】這品種是從毛茛科的芍藥植物中取得的乾燥根。

【常用名稱】常被稱為杭芍、川芍、白芍藥、毫白芍。

【產地】主要產自中國的杭州、四川、河南、安徽等地方。

【採收時間】通常在秋天結束到冬天開始的季節進行採挖。

【製備方法】首先,將根部清洗乾淨,去除灰塵;春冬季節需用溫水浸泡約四小時,而夏秋季節只需用冷水浸泡兩小時。之後,將根部撈出並瀝乾水分,放入缸內,上面覆蓋一層濕布,每天要翻動一次,確保每個部位都吸收到足夠的濕氣。待根部充分吸收濕氣後,取出切成薄片或者刨成一釐厚的橫片,然後曬乾或者陰乾。如果希望藥效集中在調節氣血,則可以使用麥麩酒炒制,每斤藥片用兩兩的酒均勻灑在藥片上,稍微潤濕片刻,然後將鍋加熱,撒入麥麩,當產生煙霧時將藥片倒入,拌炒至深黃色即可取出,最後篩去麥麩。

如果希望藥效集中在入肝止痛,則可選擇醋炒的方式,每斤藥片用兩兩的醋均勻灑在藥片上,稍微潤濕片刻,同樣將鍋加熱,撒入麥麩,當產生煙霧時將藥片倒入,拌炒至黃色即可。如果希望藥效集中在健脾和胃,則可以選擇土炒和清炒的方法。

【使用量】一般用量為9~15克。

【儲存方式】應放置在箱子內,並蓋好蓋子,以防潮濕。

4. 赤芍

赤芍藥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或川赤芍的乾燥根,常見別名有漢赤芍、土赤芍,主要產於四川、陝西、湖北等地。

採收於秋冬季節。炮製方法為去除雜質洗淨後,春冬季用溫水浸泡30分鐘,夏秋季用冷水浸泡片刻,再取出切片曬乾(避免曝曬)。另有炒赤芍,將藥片炒至微焦黑色,以增強活血散瘀的功效。

一般用量為6~12克,應裝箱加蓋保存,注意防潮。

白話文:

【赤芍】

來源:這個藥材源自毛茛科中的芍藥或川赤芍的乾燥根部。

常見別名:赤芍藥、漢赤芍、土赤芍。

產地:主要產自四川、陝西、湖北等地方。

採收時間:通常在秋季或冬季進行採挖。

製作過程:首先去除所有雜質並清洗乾淨,於春冬季時,使用溫水浸泡約30分鐘;而在夏秋季,則僅需短暫用冷水浸泡。然後,將其撈出放入籃子內,蓋上濕布,待隔天取出,切成約1釐米厚的橫片,再進行曬乾(注意避免強烈日光直射)。另外,亦有經過炒製的赤芍,這種方式可以增加其活血散瘀的功效,具體做法是先將鍋加熱,接著放入藥片,拌炒至微焦呈黑色。

建議用量:每次使用6到12克。

保存方式:應存放於密閉的箱子內,以防潮濕。

5. 白茅根

白茅根是禾本科植物白茅的乾燥根莖,又名絲茅根,全國各地都有產。以春季採挖的品質最佳。

炮製方法是颳去毛須,用冷水快速清洗後放入筐內,蓋上濕布,隔天取出切成約0.6公分長的橫筒片曬乾。

一般用量為9~30克,保存時需裝箱加蓋,注意防潮。

白話文:

【來源】這個藥材是來自一種叫做白茅的禾本科植物,我們使用的是它的乾燥根莖。

【常用名】這種藥材也被稱作絲茅根。

【產地】在中國各地都能找到這種藥材。

【採收季節】最適合在春季進行採挖。

【炮製方法】首先,把白茅根上的毛須刮掉,然後用冷水清洗,四季皆可進行。洗好後,放入籃子中,上面覆蓋濕布。隔天取出,切成約2公分長的圓筒狀片狀,然後曬乾。

【用量】一般建議的用量是在9到30克之間。

【貯存】保存時,應該裝在箱子裡,並且蓋上蓋子,以防潮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