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藥炮製》~ (27)
(27)
1. 五味子
五味子是木蘭科植物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,又名北五味、遼五味,產地包含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湖北、雲南等地,秋季採收。
五味子的炮製方法根據不同藥效而有所區別:
- 直接將鮮品蒸熟曬乾。
- 若要加強收斂效果,可用紅醋拌勻後蒸熟曬乾。
- 若要補中養陰,則用蜂蜜拌勻後蒸至色黑。
- 若要滋腎,可用黃酒拌勻後蒸熟曬乾。
常用劑量為3~6克,需裝缸加蓋貯存,以防止走油。
白話文:
【五味子】
-
來源:這款草藥源自木蘭科的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,使用的部分是它們的乾燥成熟果實。
-
常用名稱:北五味、遼五味。
-
產地:主要產自中國的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湖北、雲南等地。
-
採收季節:於秋季進行採收。
-
炮製方法:新鮮的五味子需先剔除雜質和莖梗,然後放入蒸籠中蒸至有蒸汽冒出,取出後曬乾。如果需要強化其收斂效果,可使用每斤藥材搭配二兩紅醋,讓藥材充分吸收醋汁後再蒸製並曬乾。如欲增強補中養陰的功效,則每斤藥材配三兩蜂蜜,讓其充分吸收後蒸製,蒸至黑色為宜。若要強化滋腎功能,每斤藥材與二兩黃酒混合均勻後蒸製,待有蒸汽冒出時取出曬乾即可。
-
使用量: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至6克。
-
貯存方式:應儲存在密封的缸內,以防油份流失。
2. 牛蒡子
牛蒡的乾燥果實,又名大力子、鼠粘子、惡實,主要產於中國東北(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)及湖北等地。
秋季採收後,需經過炮製:先揀去雜質、篩除灰塵,再放入鍋中不斷翻炒至出現爆裂聲響,取出攤涼後碾碎,即可備用。少數情況下也會直接生用。
一般用量為3至9克,妥善保存方式為放入加蓋的鐵箱內,以防止鼠害。
白話文:
【來源】這個藥材是從一種屬於菊科植物的牛蒡所取得的乾燥果實。
【常用名稱】大力子、鼠粘子、惡實。
【產地】主要在中國的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湖北等地方產出。
【採收時間】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收。
【製作方式】先挑選去除不純物質,再篩去附著的灰塵,然後放入鍋中,不斷翻動炒製,直到聽到爆裂聲就可起鍋,放涼後磨成細粉備用。不過也有少數情況會直接使用未經加工的原料。
【使用量】一般使用的劑量是3到9公克。
【儲存方式】應存放於鐵箱中,蓋好蓋子,以防老鼠侵擾。
3. 葶藶子
獨行菜或播娘蒿的乾燥成熟種子,又稱廷力子,主要產於陝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東等地,於夏秋季採收。
使用前需篩去雜質,並以鍋炒至發出聲響及散發香氣,以降低其辛寒特性,增強溫中、平喘、利尿的功效。
建議用量為3~6克,儲存時應裝入鐵箱內並加蓋,以防潮防蟲。
白話文:
【葶藶子】
-
來源:這種藥材源自十字花科的兩種植物,一種是獨行菜,另一種是播娘蒿,我們使用的是它們的乾燥成熟種子。
-
常用名稱:也被稱作廷力子。
-
產地:主要在中國的陝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東等地區生產。
-
採收季節:通常在夏秋季進行採收。
-
炮製方法:首先,我們會篩選去除灰塵和雜質,然後放入鍋中炒製,直到發出爆裂聲並散發出香味。炒製後可以減低其辛寒的味道,並增加溫暖中焦、平喘、利尿的功效。
-
使用量:一般使用3~6克。
-
貯存方式:應儲存在鐵箱中,並蓋好蓋子,以防潮濕和防止昆蟲侵入。
4. 冬瓜子
- 冬瓜子來源: 冬瓜的乾燥成熟種子。
- 別名: 冬瓜仁。
- 產地: 全國各地皆有生產。
- 採收: 7月採收。
- 炮製: 揀除雜質後,可使用麥麩熏炒(每斤藥材用3兩麥麩),以增強健脾和胃的功效。先將鍋燒熱,加入麥麩至冒煙,再投入藥材拌炒至金黃色並散發香味,取出後篩去麥麩備用。
- 用量: 9~15克。
- 儲存: 裝箱加蓋,注意防鼠。
白話文:
【來源】此產品源自葫蘆科植物冬瓜的乾燥成熟種子。
【常用名稱】冬瓜仁。
【產地】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。
【採收時間】通常於7月份進行採收。
【加工方式】首先去除所有雜質,為了提升其健脾和胃的效果,會使用麥麩進行炒製。具體來說,每斤藥材需使用三兩麥麩。先將鍋加熱,然後撒入麥麩,當產生煙霧時,再將藥材倒入鍋中拌炒,直至藥材呈現金黃色並散發香味。最後,將藥材從鍋中取出,篩去麥麩,以備後用。
【使用量】一般建議用量為9到15克。
【儲存方式】應放置在密閉的箱子中,以防老鼠侵擾。
5. 路路通
楓香果序,是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乾燥成熟的果實,多為野生。主要產於江蘇、浙江、湖北、陝西等地。藥材處理方式為:去除雜質及果柄,洗凈後乾燥。常用劑量為4.5~9克。儲存時應置於乾燥處。
白話文:
【路路通】
-
來源:這藥材源自金縷梅科的一種植物,名為楓香樹,我們使用的是它乾燥後的成熟果序,通常來自野生植株。
-
產地:主要產自中國的江蘇、浙江、湖北、陝西等地方。
-
炮製方法:首先取出原始的藥材,然後清除掉其中的雜質和果柄,用水清洗乾淨後,再進行乾燥處理。
-
用量:一般建議的使用量為4.5至9克。
-
貯存:應該放在乾燥的地方保存。
6. 第七章 植物類藤類
7. 鉤藤
鉤藤是茜草科植物鉤藤、大葉鉤藤、毛鉤藤、華鉤藤或無柄果鉤藤的乾燥帶鉤莖枝,又名勾丁、雙勾藤,主要產於廣西、湖南、四川、湖北等地。
採收季節在夏秋季。炮製方法分為鮮品與乾品:鮮品需切段蒸熟後曬乾並篩去葉;乾品則需揀去雜質及無鉤的藤梗,快速清洗灰塵後曬乾。
常用劑量為3~9克,應儲藏於加蓋的木箱內。
白話文:
【來源】此藥材是從茜草科的鉤藤、大葉鉤藤、毛鉤藤、華鉤藤或者無柄果鉤藤的乾燥且帶有鉤子的莖枝而來。
【常用名稱】人們通常會稱之為勾丁或是雙勾藤。
【產地】主要產自中國的廣西、湖南、四川、湖北等地方。
【採收季節】最佳採收時間為夏季和秋季。
【製造方法】新鮮的鉤藤,一般會被切成約5到7公分長,然後放入蒸籠中蒸煮至熱氣騰騰,再取出曬乾,篩去葉子,留待使用。乾燥的鉤藤則需清除雜質,去掉沒有鉤子的部分,用水清洗掉表面的灰塵,再撈起曬乾。
【使用量】一般用量為3到9克。
【儲存方式】應存放在木箱中,並蓋好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