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藥炮製》~
1. 第七章 植物類根及根莖類
2. 黨參
『來源』本品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的乾燥根。
『常用名』台黨參、潞黨參、炒黨參、紋黨。
『產地』陝西、山西、河南、甘肅、四川、湖北。
『採收季節』秋季採挖。
『炮製方法』將原藥揀去雜質,冬季用溫水搶洗,春夏秋用冷水搶洗,撈入筐內,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去蘆,切頂頭片及馬蹄片,有切6分長橫筒,曬乾。若取其和中補氣,則用蜜炙,每斤藥片用蜜3~4兩,倒入鍋內,煉開,再投入藥片拌炒至金黃色,攤冷,以疏散不粘手為佳。若取其和脾健胃,則用米炒,每斤藥片用米3兩,投入鍋內,米藥同炒,至深黃色為度。
也可用麥麩拌炒法和清炒法。
『用量』9~15克。
貯存:裝入缸內或木箱內,加蓋。此藥香甜最易生蟲,到4~8月是生蟲季節,應放硫磺箱內保存。
白話文:
【黨參】
來源:黨參這種藥材來自於桔梗科一種植物的乾燥根部。
常用名稱:在不同地區,黨參也被稱作臺黨參、潞黨參、炒黨參或是紋黨。
產地:黨參主要產自中國的陝西、山西、河南、甘肅、四川以及湖北等省份。
採收季節:黨參通常是在秋季進行採收。
炮製方法:首先需去除藥材中的雜質,冬季時使用溫水清洗,而春夏秋三季則使用冷水清洗,清洗後放入筐中,並用濕布覆蓋一夜。次日去除藥材的蘆頭部分,切成頂頭片或是馬蹄片,也有切成六分長的橫筒狀,然後晾曬乾燥。如果要增強其中和補氣的效果,會使用蜂蜜炮製,一斤的藥材需用三到四兩的蜂蜜,先將蜂蜜加熱至沸騰,再加入藥材拌炒至金黃色,待冷卻後確保藥材散開不黏手為最佳。如果是要增強健脾養胃的功效,則會使用米炒的方式,一斤藥材需用三兩的米,將藥材與米一同炒至深黃色即可。此外,還可使用麥麩拌炒法或清炒法。
用量:一般建議的用量為9至15克。
儲存方式:黨參應裝入缸或木箱中密封保存。由於黨參具有香甜的特性,非常容易生蟲,尤其是在4月至8月的季節,應該放在含有硫磺的箱子裡保存,以防蟲害。
3. 明黨參
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明黨參的乾燥根。
『常用名』牙黨、銀黨。
『產地』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。
『採收季節』清明後採挖。
『炮製方法』鮮品:當時洗凈泥沙,颳去表皮,放蒸籠內蒸上汽1小時,取出攤晾後,切成1分厚橫片。乾品:冬季用熱水浸半小時,春、夏、秋季用溫水浸20分鐘,撈入筐內,上蓋濕布,悶潤1~2天取出切成1分厚橫片。曬乾或烘乾。
『用量』6~12克。
『貯存』裝入缸內或木箱內加蓋,防潮及蟲蛀。
白話文:
【明黨參】
-
來源:明黨參是從傘形科一種植物的乾燥根部取得的。
-
常用名稱:牙黨、銀黨。
-
主要產地:在中國的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等省份。
-
採收時間:通常在清明節後進行採挖。
-
炮製方法:新鮮的明黨參,需先清潔泥沙,然後颳去外層皮膚,放入蒸籠蒸約一小時,取出晾乾後,切成厚度約一分的橫片。乾燥的明黨參,在冬季需要用熱水浸泡半小時,而在春、夏、秋三季則只需用溫水浸泡20分鐘,之後放入籃子中,上面蓋上濕布,悶潤一到兩天後,再切成厚度約一分的橫片,最後進行曬乾或是烘乾處理。
-
使用量:一般建議使用量為6至12克。
-
貯存方式:應保存於密閉的缸或木箱中,以防潮濕和蟲害。
4. 丹參
『來源』本品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乾燥根及根莖。
『常用名』紅丹參、紫丹參。
『產地』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河南、四川。
『採收季節』秋季採挖。
『炮製方法』揀去雜質,洗凈,冬季用熱水搶洗,春季用溫水搶洗,夏秋季用冷水搶洗,撈入筐內,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,切成2釐厚橫片,曬乾。若取其溫補,則清炒,將藥片投入鍋內,用文火炒微焦為度。若取其止血,則炒炭,將藥投入鍋內,炒至外表呈黑色為度。
『用量』9~18克。
『貯存』裝缸內或木箱加蓋,防潮及蟲蛀。
白話文:
【丹參】
來源:本品來自脣形科植物丹參的乾燥根和根莖。
常用名稱:紅丹參、紫丹參。
產地:主要在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河南、四川等地生產。
採收季節:於秋季進行採挖。
炮製方法:先挑選去除雜質,清洗乾淨。冬季使用熱水清洗,春季用溫水,夏季和秋季則用冷水,隨後放入籃子中,覆蓋濕布,隔天取出,切成約2釐米厚的橫片,然後曬乾。如果要利用其溫補效果,則需清炒,將切片的藥材放入鍋中,用小火炒至微焦即可。若目的是為了止血,則需炒至炭化,將藥材投入鍋內,炒到外表呈現黑色即可。
用量:一般使用量為9至18克。
貯存方式:應儲存在缸內或是封蓋的木箱中,以防潮濕及蟲蛀。
5. 玄參
『來源』本品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乾燥根。
『常用名』元參、黑玄參、黑參。
『產地』西南、華東、中南等地區均有栽培。
『採收季節』秋季採挖。
『炮製方法』去雜質洗凈。冬季用熱水浸半小時,春季用溫水浸20分鐘,夏秋季用冷水浸片刻,撈入缸內,上蓋濕布潤透,取出去蘆,切成2釐厚橫片或直片,曬乾或烘乾。
『用量』9~18克。
『貯存』裝缸內或木箱內加蓋,防潮。
白話文:
【玄參】
來源:玄參是來自玄參科一種植物的乾燥根。
常用名稱:元參、黑玄參、黑參。
產地:在西南、華東、中南等區域都有栽種。
採收時節: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挖。
炮製方式:先去除雜質並清洗乾淨。冬季需用熱水浸泡約半小時,春季則用溫水浸泡約20分鐘,而夏季和秋季只需用冷水短暫浸泡。然後將其放入缸內,蓋上濕布使其充分吸收水分,取出後去掉蘆部,切成約2釐米厚的橫片或直片,再進行曬乾或烘乾處理。
常用劑量:每次使用量約為9至18克。
貯存方法:應存放於缸內或木箱內,並蓋好蓋子,以防潮濕。
6. 苦參
『來源』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的乾燥根。
『常用名』野槐、苦骨。
『產地』我國各省均產。
『採收季節』冬季採挖。
『炮製方法』鮮品:當時洗凈泥沙,濾去水分,切成2分厚橫片。乾品:洗凈,投入缸內,冬春季用熱水浸泡1~2小時,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,撈入筐內,上蓋濕布潤透,切成2分厚橫片,曬乾或烘乾。
『用量』9~15克。
『貯存』裝缸內或木箱內加蓋,防潮。
白話文:
【苦參】
來源:這個藥材是來自豆科植物苦參的乾燥根部。
常用名稱:又被稱為野槐、苦骨。
產地:在我國的各省份都有生產。
採收季節:通常在冬季進行採挖。
炮製方法:新鮮的苦參:當場清洗掉泥沙,去除多餘的水分,切成約0.6公分厚的橫片。乾燥的苦參:先清洗乾淨,然後放入缸中,冬天和春天時用熱水浸泡1至2小時,夏天和秋天則用溫水浸泡1小時,再將其撈起放入筐內,上面蓋上濕布讓它完全吸飽水份,接著切成約0.6公分厚的橫片,最後曬乾或烘乾。
使用量:一般用於9到15克之間。
儲存方式:裝在缸內或是有蓋的木箱中,以防止受潮。
7. 太子參
『來源』本品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塊根。
『常用名』孩兒參。
『產地』江蘇、湖北及山東。
『採收季節』元月採挖。
『炮製方法』去雜質,四季用冷水搶洗,曬乾備用。
『用量』9~15克。
『貯存』用紙包好,放石灰缸內或木箱內加蓋。
白話文:
【太子參】
「來源」這個藥材是來自石竹科一種叫做孩兒參的植物之乾燥塊根。
「常用名」我們通常會稱它為孩兒參。
「產地」主要產自中國的江蘇、湖北以及山東等省份。
「採收季節」在農曆元月時進行採挖。
「炮製方法」首先要去除掉所有的雜質,然後無論何季節,都使用冷水快速清洗,最後曬乾以備後用。
「用量」一般使用量為9到15克。
「貯存」應該用紙包裹好,放入石灰缸內或者木箱中,並蓋上蓋子保存。
8. 北條參
『來源』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乾燥根。
『常用名』銀條參、北沙參。
『產地』山東、湖北等地。
『採收季節』夏季採挖。
『炮製方法』四季用冷水搶洗,撈入筐內,上蓋濕布,次日取出,切6分長片,曬乾備用。
『用量』9~15克。
『貯存』裝箱內。4~8月生蟲季節,放硫磺箱內保存。
白話文:
【來源】此藥材是從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乾燥根部取得。
【常用名】這種藥材又被稱為銀條參或北沙參。
【產地】主要產自中國山東和湖北等地區。
【採收季節】在夏季進行採挖。
【炮製方法】全年都可以使用冷水快速清洗,然後放入籃子中,上面覆蓋濕布,隔天再取出,切成約6公分長的片狀,曬乾後儲存以備使用。
【用量】一般建議使用量為9到15公克。
【貯存】應存放在箱子內。在4月至8月的蟲害季節,可放置在含有硫磺的箱子中保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