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簡要方》~ 卷之四 (23)
卷之四 (23)
1. 黑大豆
主治逐水脹。散五臟結積除痹去腫。調中下氣。制金石毒。解礜石砒石甘遂附子射罔巴豆蕪青斑蝥百藥之毒。炒豆紫湯。黑豆五升。清酒一斗。炒令煙絕。投酒中。待酒紫黑色去豆。隨量。可日夜三盞。能破血去風。除氣防熱。產後兩日服之尤宜。中風口噤。加雞屎白二升和炒投酒中。
又方。黑豆一升熬去腥氣。勿使太熟杵末蒸令氣遍。取酒一升淋之。溫服一升取汗。膏敷瘡上。治破傷中風。黑豆湯。黑豆三合。淡竹葉三十片。甘草三錢。水煎服。治誤服毒藥毒食。婦人胎動。
大豆黃卷(黑大豆水浸生芽至五寸。干之。名黃卷。)主治胃中積滯。積熱。水病脹滿濕痹。筋攣。膝痛。破婦人惡血。宜腎病。大豆櫱散。大豆櫱一斤。炒香為末。每服半錢。溫酒調下。日三服。治周痹邪在血脈之中。水痹不痛。上下周身。是名周痹。又方。大豆黃卷(醋炒)大黃(炒)等分研末。蔥橘皮湯下二錢。以利為度。治水病腫滿喘急。大小便澀。
赤小豆,主治下水。散血行風。排癰腫膿血。祛熱毒。除煩滿健脾胃。消水腫。赤小豆散。赤小豆三合。(炒乾納醋中七次)升麻薏仁黃耆(銼)各七錢五分。人參白蘞瞿麥穗當歸(銼)黃芩豬苓青防風炙草各五錢。研末。每服三錢匕。空腹粥湯下。日二夜一次治乾溼疥。又方。
赤小豆(炒熟)生地黃耆各一兩。赤芍白蘞桂心各五錢。當歸(微炒)黃芩各七錢五分。研末。每服二錢。食前槐子煎湯下。治酒痔。又方。赤小豆一斗。(略焙)磨細。黃蜜或蔥汁好醋酒菊花根葉搗汁調敷。留頭。初起立消。已成立漬。治一切無名腫毒。又方。赤小豆五合。
大蒜一顆。生薑五錢。商陸根一條。並椎碎同水煮爛去藥空腹食豆。旋旋啜汁令盡。治水氣腫脹。凡水腫從腳起者。可用赤小豆一斗。煎極爛。取汁五升。溫潰足膝。若已入腹。但食小豆。勿食雜物。亦愈。赤豆當歸散。赤小豆三升。水浸芽出曝乾。當歸三兩研末。漿水調服方寸匕。
日三服。治狐惑病。脈數無熱微煩。默默欲臥。汗出。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鳩。七八日目四眥黃黑。若能食者。膿已成矣。
白話文:
黑大豆
主要治療水腫脹滿。能散除五臟積聚、消除痹症腫痛,調理脾胃、降氣。可以解金石毒藥,以及礜石、砒石、甘遂、附子、射罔、巴豆、蕪菁、斑蝥等各種毒物的毒性。
製作紫黑豆湯的方法:取黑豆五升,清酒一斗,炒至無煙,放入酒中,待酒變成紫黑色,去除豆子後,每次服用適量,每日可服用三次。此湯能破血行風,除氣散熱,產後兩日服用尤其適宜。若中風口噤(嘴巴閉合不能說話),可加入雞屎白二升,一起炒後放入酒中。
另一方:取黑豆一升,熬煮去除腥味,不要煮太熟,搗成末,再蒸至氣味均勻,取酒一升淋在藥末上,溫服一升,以引發汗。藥膏也可敷於瘡瘍上,治療外傷和中風。
黑豆湯:黑豆三合、淡竹葉三十片、甘草三錢,水煎服,治療誤服毒藥或毒物食物中毒,以及婦女胎動不安。
大豆黃卷(將黑大豆浸水催芽至五寸長,曬乾,稱為大豆黃卷)主要治療胃中積滯、積熱、水腫脹滿、濕痹、筋攣、膝痛,以及婦女瘀血,適用於腎臟疾病。
大豆櫱散:取大豆櫱一斤,炒香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半錢,溫酒送服,每日三次,治療周痹(關節疼痛,邪氣在血脈中運行所致),以及水腫不痛,上下周身皆腫的症狀。
另一方:取大豆黃卷(醋炒)、大黃(炒)等量,研磨成粉末,用蔥橘皮湯送服二錢,以通便為度,治療水腫脹滿、呼吸困難、大小便澀滯。
赤小豆:主要治療水腫,能散血行風,排出癰腫膿血,祛除熱毒,消除煩悶、健脾胃,消水腫。
赤小豆散:赤小豆三合(炒乾後放入醋中浸泡七次)、升麻、薏仁、黃耆(切碎)各七錢五分,人參、白蘞、瞿麥穗、當歸(切碎)、黃芩、豬苓、青防風、炙草各五錢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時用粥湯送服,每日二次,夜服一次,治療乾濕癬。
另一方:赤小豆(炒熟)、生地黃、黃耆各一兩,赤芍、白蘞、桂心各五錢,當歸(微炒)、黃芩各七錢五分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槐子煎湯送服,治療酒痔。
另一方:赤小豆一斗(略焙),磨成細粉,用蜂蜜或蔥汁、好醋、酒、菊花根葉搗汁調和敷在患處,留下頭部,初期腫痛可迅速消退,已經成形的腫毒也可減輕,治療一切無名腫毒。
另一方:赤小豆五合,大蒜一顆,生薑五錢,商陸根一條,一起搗碎煮爛,去除藥渣,空腹食用赤小豆,並多次少量地喝下藥汁,治療水腫脹滿。凡是水腫從腳部開始的,可用赤小豆一斗煎煮至極爛,取汁五升,溫熱後洗腳踝和膝蓋。如果水腫已經進入腹部,只需食用赤小豆,不要吃其他食物,也能治癒。
赤豆當歸散:赤小豆三升,水浸催芽後曬乾,當歸三兩研磨成粉末,用米漿水調和服用,每次服用方寸匕(約一克),每日三次,治療狐惑病(一種傳染病,症狀包括脈數無熱、微煩、默默欲臥、汗出,初期三四日眼赤如鳩,七八日四眥黃黑,若能進食,則膿已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