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宗祥

《本草簡要方》~ 卷之六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2)

1. 蔓荊

主治。散風。涼血。利九竅。通關節。搜肝風。頭風作痛。濕痹拘攣。筋骨寒熱。目昏目赤。婦人乳癰。蔓荊實丸。蔓荊實七錢五分。枳殼(麩炒)蒺藜(炒)白附子(炮)桔梗羌活防風各五錢。皂莢八兩。(熬成膏)研末。以皂莢膏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。食後下。治皮痹不仁。

白話文:

主治:散風,涼血,清利九竅,疏通關節,緩解肝風,治療頭風疼痛,風濕痹症引起的拘攣,筋骨寒熱,目昏目赤,婦女乳癰。

方劑:蔓荊實丸。

藥物:蔓荊實七錢五分,枳殼(麩炒)蒺藜(炒)白附子(炮)桔梗羌活防風各五錢,皁莢八兩(熬成膏)研末。

用法:用皁莢膏和藥粉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二十丸,飯後服用。

主治:治療皮痹不仁。

蔓荊子散。生蔓荊子菊花苦參各四兩。枸杞子天麻各二兩。天南星(薑製)胡麻(炒熟)各一兩。研末。每服二錢。荊芥煎湯調下。日二次。治肺臟壅熱。風毒如癩。變成惡風者。又方。蔓荊子甘菊半夏羚羊角屑枳殼(麩炒)茯神川芎黃芩防風各七錢五分。麥冬(去心焙)石膏各一兩。

白話文:

蔓荊子散:

生蔓荊子、菊花、苦參各四兩;枸杞子、天麻各二兩;天南星(薑汁製)、胡麻(炒熟)各一兩。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荊芥煎煮的湯汁調服。每日二次。主治肺臟壅熱,風毒如癩,發展成惡風者。

另外一個方子:

蔓荊子、甘菊花、半夏、羚羊角屑、枳殼(麩炒)、茯神、川芎、黃芩、防風各七錢五分;麥冬(去心、焙乾)、石膏各一兩。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荊芥煎煮的湯汁調服。每日二次。主治肺臟壅熱,風毒如癩,發展成惡風者。

地骨皮赤箭細辛炙草各五錢。㕮咀。每服三錢。加生薑五釐。水煎服。治風邪頭暈。起則欲倒。忌食熱面飴糖羊肉。又方。蔓荊子赤芍生地桑白皮甘菊花赤茯苓升麻麥冬木通前胡炙草各一錢。加生薑三片。大棗二枚。水煎。食前服。治內熱耳內出膿。又方。蔓荊子荊葉(無則以荊芥代之)白芷細辛防風川芎桂皮丁香皮羌活各一兩。

白話文:

地骨皮、赤箭、細辛、炙草各五錢。研末。每次服三錢,加入生薑五釐。用沸水煎服。治療風邪引起的頭暈,起身就想倒下。忌食熱麵、飴糖和羊肉。又一方:蔓荊子、赤芍藥、 生地、桑白皮、甘菊花、 赤茯苓、 升麻、 麥冬、 木通、 前胡、炙草各一錢。加入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煎。飯前服用。治療內熱導致耳朵內流膿。又一方:蔓荊子、荊芥(沒有荊芥可用荊芥代替)、白芷、細辛、防風、川芎、桂皮、丁香皮、羌活各一兩。

㕮咀。每服一兩。加鹽一匙。蔥白五莖。水煎淋洗痛處。冷則易之。治打跌損傷瘀血結痛。

白話文:

搗碎的車前草,每次使用一兩。加入一匙鹽。五根蔥白,用水煎煮後,把汁液淋洗在疼痛的地方。涼了就再換一次。治療跌打損傷,瘀血結塊引起的疼痛。

2. 芙蓉

葉花主治。清肺。涼血。散熱。解毒。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。惡瘡。消腫。排膿。止痛。根專療瘡癰發背。婦人乳癰。芙蓉散芙蓉葉不論生干。研末蜜調敷瘡癰周圍。留頭不敷。干即換。未成即消。已成即潰。惟瘡色白者不用。芙蓉菊葉散。芙蓉葉菊葉赤小豆香附白芨各四兩。

白話文:

葉花的藥用功效。可以清肺、涼血、散熱、解毒。可以治療一切大小癰疽腫毒、惡瘡。可以消腫、排膿、止痛。它的根部可以治療瘡癰生在背上,以及婦人的乳癰。芙蓉散的用法:芙蓉葉不論生葉或乾葉都可以。將芙蓉葉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,敷在瘡癰周圍。不要敷在瘡口上。敷乾了就換新的。瘡癰如果還沒形成,敷了就會消散。如果已經形成,敷了就會潰爛。只有瘡色為白色的,不能用芙蓉散。芙蓉菊葉散的用法:芙蓉葉、菊花葉、赤小豆、香附、白芨各四兩,將它們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,敷在瘡癰上。

研末。加麝香五分。米醋調塗。圍住癰疽根腳。又方。芙蓉葉二兩。紫金皮南星各一兩。獨活白芷赤芍各五錢。研末。生薑汁茶清調敷貼縛。治撲打傷損腫痛。如有紫黑色不退。加肉桂五錢。又方。芙蓉葉黃荊子等分。研末。雞子清調搽四圍。治發背癰疽。按乳癰發背諸瘡。

白話文:

將芙蓉葉研磨成粉末,加入五分麝香,用米醋調和,塗抹在癰疽根部。

另一個方子:

芙蓉葉二兩、紫金皮、南星各一兩、獨活、白芷、赤芍各五錢。研磨成粉末,加入生薑汁和茶汁調和,敷貼在患處。治療撲打傷損引起的腫痛。如果腫痛有紫黑色不退,可加入五錢肉桂。

另一個方子:

芙蓉葉、黃荊子等量。研磨成粉末,加入雞蛋清調和,塗抹在患處四周。治療發背癰疽。

備註:

乳癰發背等瘡,可以使用這些方子治療。

紅腫焮痛者。皆可用此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