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宗祥

《本草簡要方》~ 卷之五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4)

1. 川椒

胡椒,花椒(凡用川椒花椒。並微炒使汗出。乘熱入竹筒中。以梗搗去裡面黃殼。取紅用),

主治。逐寒。破冷。下氣。溫中。暖胃。開胸。發汗。消食。逐邪氣。治咳逆。癥結。天行時氣。通三焦。止泄瀉。三種功用略同。川椒湯。川椒一合。芍藥半夏當歸桂心人參炙草茯苓各二兩。生薑汁五合。蜜一升。水九升。煎椒令沸。下諸藥。煎取三升五合。去滓下薑汁及蜜。

更煎取二升。服五合至六合。治產後大寒心痛。禁勿冷食。川椒丸。川椒一兩。(炒香熟為度)肉豆蔻五錢。研末。粳米丸黍粒大。每服十丸。治小兒夏傷濕冷入腸胃。泄瀉不止。量兒大小加減。胡椒理中丸。胡椒款冬花炙草蓽茇高良薑細辛陳皮乾姜各四兩。白朮五兩。

研末。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加至五十丸。日二次。治肺胃虛寒。咳嗽喘急。逆氣虛痞。胸膈噎悶。脅腹滿痛。吐嘔痰水。不能飲食。胡椒湯。胡椒四十九粒。綠豆一百四十九粒。研末。每服二錢。木瓜湯下。治霍亂吐利。

白話文:

川椒,以及花椒(使用川椒或花椒時,都要稍微炒一下,炒到出汗為止。趁熱放入竹筒中,用棍子搗碎,去除裡面的黃色外殼,只取紅色部分使用)。

主要治療:驅寒、散寒、降氣、溫中、暖胃、開胸、發汗、消食、驅除邪氣,治療咳嗽、呃逆、腹部腫塊、流行性感冒、疏通三焦經、止瀉。三種藥材功效大致相同。

川椒湯:川椒一合,白芍、半夏、當歸、桂枝、人參、炙甘草、茯苓各二兩,生薑汁五合,蜂蜜一升,水九升。先煎川椒至沸騰,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,煎至三升五合,過濾去除藥渣,加入薑汁和蜂蜜,再煎煮至二升,每次服用五到六合。用於治療產後寒邪入侵導致的心痛,服用期間禁止食用生冷食物。

川椒丸:川椒一兩(炒至香熟),肉豆蔻五錢,研磨成粉末,用粳米做成黍粒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十丸,根據兒童年齡調整用量。用於治療小兒夏季感受濕寒,導致腸胃受損,腹瀉不止。

胡椒理中丸:胡椒、款冬花、炙甘草、蓽茇、高良薑、細辛、陳皮、乾薑各四兩,白朮五兩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,一天服用兩次。用於治療肺胃虛寒,咳嗽氣喘,逆氣、胃脘痞滿、胸膈阻塞、胸脅腹部脹滿疼痛、嘔吐痰水、飲食不下的症狀。

胡椒湯:胡椒四十九粒,綠豆一百四十九粒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配合木瓜湯服用。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。

2. 蓽澄茄

主治下氣。消食暖脾胃。止嘔吐。通腎氣。去痰癖。膀胱冷氣。丸方。蓽澄茄研末。米糊丸梧子大。薑湯下三四十丸。治反胃吐食。諸藥無效。愈後仍服平胃散。按此藥能通腎氣。故治淋濁亦可用作引。

白話文:

蓽澄茄能治療下焦氣滯,消食積,溫暖脾胃,止嘔吐,通利腎氣,去除痰飲積聚,以及膀胱寒氣。 製作藥丸的方法是:將蓽澄茄研磨成粉末,用米糊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,用薑湯送服,每次服用三四十丸。此方可治療反胃嘔吐食物的情況,尤其是在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下。療程結束後,建議繼續服用平胃散調養。因為蓽澄茄能通利腎氣,所以也可作為治療淋濁的引經藥物。

3. 吳茱萸,山茱萸,食茱萸

主治溫中。下氣。止痛。解鬱疏肝健脾。起陽去痰。化滯。逐風。通關節。開腠理。治霍亂轉筋吐瀉。陰毒傷寒。咳逆。咽膈不通。痰冷氣逆。胃冷。噎膈中惡。心腹絞痛。痞滿癥結。食積。奔豚。陰毒腹痛大腸壅氣。腸風血痢多年脾泄。腎氣。陰疝。血痹。腰腳軟弱。水腫。

腳氣衝心。產後余血心痛。子腸脫出。陰下濕癢蛇蟲毒。山萸食萸。功同力小,茱萸丸。吳茱萸木瓜各等分。研末酒煮米糊丸。或木瓜蒸爛研膏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至百丸。溫酒下。治腳氣入腹。腹脹不仁。喘悶欲死。茱萸內消丸。吳茱萸(半酒半醋。浸一宿焙乾)山茱萸(蒸去核)馬藺花(醋浸焙)黑牽牛(炒取頭末)玄胡索(微炒)川楝子(蒸去皮核)舶茴香(鹽炒)海藻(洗淨焙)橘皮青皮官桂各一兩。桃仁(炒去皮)白蒺藜(炒杵去刺)木香各五錢。

研末。酒煮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。食前鹽湯或酒下。治腎虛邪襲。奔豚痃癖。寒疝陰癢偏大引痛或生瘡瘍出黃水。吳萸散。吳茱萸(取開口者湯泡七次焙乾)肉豆蔻(麵裹煨)炙草各五錢。縮砂仁神麯白朮(均炒)各一兩厚朴(薑汁製)陳皮(焙)高良薑各二兩。研末。

每服二三錢。食前米湯調下。治腸痹寒濕。內搏腹滿。氣急便泄。吳萸湯。吳茱萸一升。(湯浸焙)人參三兩。生薑六兩。大棗十二枚。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溫服七合。日三次。治傷寒嘔而胸滿。或煩躁欲死。又方。吳茱萸(湯浸焙炒)半夏(湯泡)赤苓鱉甲(酥炙)三稜前胡青皮(焙)厚朴(薑汁炙)檳榔白朮桂心各一兩。枳殼(麩炒)五錢。

㕮咀。每服五錢。加生薑大棗。水煎服。治胸痹喉塞不能下食。又方。吳茱萸當歸各二錢。桔梗細辛防風乾姜(炮)各一錢。熟地二錢五分。炙草五分。水煎服。治婦人素虛。為風冷所乘。腹脅刺痛。又方。吳茱萸半夏(薑製)川芎炙草人參白茯苓白芷陳皮各等分。加生薑三片。

水煎服。治厥陰經偏頭風。又方。吳萸肉(炒)一錢五分。桔梗乾薑(炮)炙草半夏各一錢。細辛六分。當歸茯苓肉桂陳皮各八分。加生薑。水煎服。治產後口渴痞悶。山茱萸丸。山茱萸二兩。熟地丹皮牛膝茯苓澤瀉各一兩。鹿茸五錢。研末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。食後鹽湯下。

治眼白多。

白話文:

吳茱萸、山茱萸、食茱萸皆可溫中、降氣、止痛,並具有解鬱疏肝、健脾、助陽、化痰、消滯、祛風、通經絡、疏通毛孔等功效。可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抽搐、嘔吐、腹瀉;陰寒邪毒引起的傷寒;咳嗽、呃逆;咽喉堵塞;痰飲、氣逆;胃寒;噎膈、中惡;心腹絞痛;痞滿、腹脹、結塊;食積;奔豚氣;陰寒邪毒引起的腹痛、大腸氣脹;久治不愈的腸風、血痢、脾虛泄瀉;腎虛;陰囊腫痛;血脈痹阻;腰腿無力;水腫;腳氣衝心;產後瘀血、心痛;子宮脫垂;陰部濕癢;蛇蟲咬傷。山茱萸和食茱萸功效與吳茱萸相似,但療效較弱。

茱萸丸:吳茱萸與木瓜等量,研磨成粉末,用酒煮的米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或將木瓜蒸熟後研磨成膏做成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丸,溫酒送服,治療腳氣入腹、腹脹麻木、呼吸困難、瀕死等症狀。

茱萸內消丸:吳茱萸(用半酒半醋浸泡一夜後烘乾)、山茱萸(蒸去核)、馬藺花(醋浸泡後烘乾)、黑牽牛子(炒後取籽粒研磨)、玄胡索(微炒)、川楝子(蒸去皮核)、舶茴香(鹽炒)、海藻(洗淨烘乾)、橘皮、青皮、官桂各一兩,桃仁(炒去皮)、白蒺藜(炒後去刺)、木香各五錢,研磨成粉末,用酒煮的米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前用鹽湯或酒送服,治療腎虛、邪氣侵襲、奔豚氣、痃癖、寒疝、陰部瘙癢、腫痛或生瘡瘍流黃水等症狀。

吳萸散:吳茱萸(選用開口者,用湯泡七次後烘乾)、肉豆蔻(麵粉裹好煨烤)、炙甘草各五錢;縮砂仁、神麴、白朮(均炒)各一兩;厚朴(薑汁製)、陳皮(烘乾)、高良薑各二兩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到三錢,飯前用米湯送服,治療腸道痹阻、寒濕內盛、腹脹、氣急、腹瀉等症狀。

吳萸湯:吳茱萸一升(用湯浸泡後烘乾),人參三兩,生薑六兩,大棗十二枚,加水七升,煮至二升,去渣,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,治療傷寒引起的嘔吐、胸悶、煩躁等症狀,甚至瀕死。

另有吳萸湯方:吳茱萸(湯浸泡後烘乾)、半夏(湯泡)、赤苓、鱉甲(酥炙)、三稜、前胡、青皮(烘乾)、厚朴(薑汁炙)、檳榔、白朮、桂心各一兩,枳殼(麩炒)五錢,研磨後每次服用五錢,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,治療胸痹、咽喉堵塞、不能進食等症狀。

另有吳萸方:吳茱萸、當歸各二錢,桔梗、細辛、防風、乾薑(炮製)各一錢,熟地二錢五分,炙甘草五分,水煎服,治療婦女體虛,受風寒侵襲,導致腹脅刺痛。

另有吳萸方:吳茱萸、半夏(薑汁製)、川芎、炙甘草、人參、白茯苓、白芷、陳皮等量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,治療厥陰經頭痛。

另有吳萸方:吳茱萸肉(炒)一錢五分,桔梗、乾薑(炮製)、炙甘草、半夏各一錢,細辛六分,當歸、茯苓、肉桂、陳皮各八分,加生薑,水煎服,治療產後口渴、胸悶。

山茱萸丸:山茱萸二兩,熟地、丹皮、牛膝、茯苓、澤瀉各一兩,鹿茸五錢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飯後用鹽湯送服,治療眼白混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