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頌

《本草圖經》~ 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 (12)

回本書目錄

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 (12)

1. 海金沙

海金沙,生黔中山谷,湖南亦有。初生作小株,高一、二尺。七月採得,日中暴,令乾;以紙襯,擊取其沙,落紙上,旋暴旋擊,沙盡乃止。主通利小腸,亦入傷寒狂熱藥。今醫治小便不通,臍下滿悶方,海金沙一兩,蠟麵茶半兩,二味搗,碾令細,每服三錢,煎生薑甘草湯調下服,無時未通,再服。

白話文:

海金沙,生長在黔中山谷和湖南。它剛長出來時是矮小的植株,高一、二尺。在七月採摘,在太陽下暴曬,使其變乾;用紙襯著,擊打去除沙粒,沙粒掉落在紙上;不斷地暴曬和擊打,直到沙粒全部掉光為止。海金沙主治通利小腸,也能用於治療傷寒狂熱。現在醫生治療小便不通,臍下滿悶的方劑,是海金沙一兩,蠟麵茶半兩,這兩種藥物搗碎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生薑甘草湯煎服,沒有不迅速通暢的,再服用一次。

2. 金星草

金星草,生關陝、川蜀及潭、婺諸州皆有之。又名金釧草。味苦,性寒,無毒。葉青,多生背陰石上淨處,或竹箐中少日色處,或生大木下及背陰,多年瓦屋上。初生深綠色,葉長一、二尺,至深冬背上生黃星點子,兩兩相對,色如金,因以為名;無花實,凌冬葉不凋;其根盤屈如竹根而細,折之有筋,如豬鬃。五月和根採之,風乾。

白話文:

金星草,生長在關陝、川蜀以及潭州、婺州等地都有。又名金釧草。味道苦,性寒,無毒。它的葉子是青色的,多生長在背陰的石頭上、乾淨的地方,或者竹林中日照較少的地方,或者生長在高大的樹木下或背陰處,多年生長的瓦屋上。初生時是深綠色的,葉子長一兩尺,到了深冬,葉子的背面會生出黃色的星點,兩兩相對,顏色像金子,因此得名;沒有花和果實,在冬天裡葉子也不凋落;它的根盤曲像竹根,但很細小,掰斷後可以看到有筋,像豬鬃一樣。在五月連同根部一起採摘,風乾備用。

解硫黃及丹石毒,治發背癰腫結核,用葉半斤,和根銼,以酒五升,銀器中煎取二升,五更初頓服,丹石毒悉下,又搗末,冷水服方寸匕,及塗發背瘡上亦效。彼人用之,往往皆驗。根又主生毛髮,槌碎浸油塗頭良。南人多用此草末,以水一升,煎取半,更入酒半升,再煎數沸,溫服,取下毒黑汁。

白話文:

  • 解硫黃及丹石毒:可以解硫黃或丹石中毒。

  • 治發背癰腫結核:可以治療背上的癰瘡、腫塊和結核。

  • 葉半斤,和根銼,以酒五升,銀器中煎取二升,五更初頓服:取半斤葉子,與根一起搗碎,加入五升酒,在銀製容器中煎煮至二升,於五更時一次服下。

  • 丹石毒悉下:可以將丹石毒全部排出體外。

  • 又搗末,冷水服方寸匕,及塗發背瘡上亦效:再將藥搗成粉末,用冷水服下一方寸(約1.8平方釐米)的藥粉,或塗抹在背上的瘡口上,也有效。

  • 彼人用之,往往皆驗:那些使用此藥的人,往往都能獲得療效。

  • 根又主生毛髮,槌碎浸油塗頭良:藥的根部還可以促進毛髮生長,將根部搗碎浸泡在油中,塗抹在頭上效果很好。

  • 南人多用此草末,以水一升,煎取半,更入酒半升,再煎數沸,溫服,取下毒黑汁:南方人多用此草的藥粉,加入一升水煎煮至一半,再加入半升酒,繼續煎煮幾次,趁溫熱時服下,可以將毒素排出體外,排出物為黑汁。

未下,再服。但是瘡毒,皆可服之。然性至冷,服後下利,須補治乃平復,老年不可輒服。

白話文:

內容見底,即可服下。但是對於瘡毒,皆可服用。然而藥性極其寒冷,服用後會腹瀉,需要另外補治才能平復,老年人不可擅自服用。

3. 木賊

木賊,生秦隴同華間。味微苦,無毒。主明目,療風,止痢。所生山谷近水地有之。獨莖苗如箭笴,無葉;長一、二尺青色,經冬不枯,寸寸有節。採無時。今醫用之最多,甚治腸痔多年不瘥,下血不止方,木賊、枳殼各二兩,乾薑一兩,大黃一分,四味並銼,一處於銚子內炒黑色存三分性,搗羅,溫粟米飲調,食前服二錢匕,甚效。

白話文:

木賊生長在秦嶺、隴山之間和華山地區。口味微苦,無毒性。主要用於明目、治療眼疾、止痢疾。生長在靠近水源的山谷中。單獨一根莖苗像箭桿一樣,沒有葉子;長一、二尺,青色,經受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,每寸都有節。採集沒有時間限制。現代醫學上使用它最多,尤其用於治療多年不癒合的腸痔,下血不止的方子,木賊、枳殼各二兩,乾薑一兩,大黃一分,四種藥物研磨成末,在一處銚子內炒成黑色存三分性,研磨成粉末,用溫粟米茶送服,服兩錢匕,效果非常好。

4. 地錦草

地錦草,生滁州及近道田野中。味辛,無毒,主通流血脈,亦治氣。其苗葉細弱,作蔓遍地,莖赤,葉青赤,中夏茂盛;六月開紅花,結實。今醫家取苗子用之。《本經》絡石條注中有地錦,與此同名而別是一類也。

白話文:

地錦草生長在滁州及道路旁的田野中。味道辛,無毒,主治通利血脈,也用來治療氣病。它的苗葉細弱,枝蔓遍佈地上,莖是紅色的,葉子青紅相間,仲夏時節生長茂盛;六月開紅花,結實。現在的醫家採集它的苗子來用。《本經》絡石的注釋中提到地錦,它與這(地錦草)同名,但卻是不同的種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