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圖經》~
1. 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五
2. 肉蓯蓉
肉蓯蓉,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,今陝西州郡多有之,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,肉厚而力緊。舊說是野馬遺瀝落地所生。今西人云大木間及土塹垣中多生,此非遊牝之所而乃有,則知自有種類耳。或疑其初生於馬瀝,後乃滋殖,如茜根生於人血之類是也。皮如松子有鱗甲,苗下有一細扁根,長尺余。
三月採根,採時掘取中央好者,以繩穿,陰乾。至八月乃堪用。《本經》云:五月五日採。五月恐已老不堪,故多三月採之。西人多用作食品啖之。刮去鱗甲,以酒淨洗去黑汁,薄切,合山芋、羊肉作羹,極美好,益人,食之勝服補藥。又有一種草蓯蓉,極相類,但根短,莖圓,紫色。
比來人多取,刮去花,壓令扁,以代肉者,功力殊劣耳。又下品有列當條,云生山南岩石上,如藕根,初生掘取,陰乾,亦名草蓯蓉。性溫,補男子,疑即是此物。今人鮮用,故少有辨之者,因附見於此。
白話文:
肉蓯蓉,生長在河西山谷以及代郡、雁門一帶,現在陝西各州郡也很多,但都不如西羌邊界來的品質好,肉質肥厚且藥力強勁。以前傳說是野馬的精液滴在地上所生長出來的。現在西邊的人說,它大多生長在樹林間和土牆邊,並非是野馬所遺留,由此可知它有自己的種類。有人懷疑它最初是從馬的精液產生,後來才自行繁殖,就像茜草根生長在人血一樣。它的外皮像松子一樣有鱗片,莖的下方有一條細細扁平的根,長度約一尺多。
三月採挖根部,採挖時取出中間最好的部分,用繩子串起來,放在陰涼處風乾。到八月才能使用。《本經》說五月五日採挖,但五月可能已經太老,不適合使用,所以大多在三月採挖。西邊的人大多把它當作食物來吃。刮掉外皮的鱗片,用酒清洗乾淨去除黑色的汁液,切成薄片,和山藥、羊肉一起煮羹,味道極佳,對身體有益,食用效果勝過服用補藥。另外還有一種草蓯蓉,外觀非常相似,但根較短,莖是圓的,呈紫色。
最近很多人採摘,刮掉花朵,壓扁後用來冒充肉蓯蓉,但功效差很多。還有一種下品的列當,據說生長在山南的岩石上,像藕根一樣,剛長出來就挖取,陰乾,也叫做草蓯蓉。它的藥性溫和,能補益男子,懷疑就是指這個東西。現在很少人使用,所以很少有人能辨別,因此一併附在這裡說明。
3. 列當
列當,文具肉蓯蓉條下。
白話文:
列當,是生長在肉蓯蓉條下面的植物。
4. 地膚子
地膚子,生荊州平澤及田野,今蜀川、關中近地皆有之。初生薄地,五、六寸;根形如蒿,莖赤,葉青,大似荊芥;三月開黃白花。八月、九月採實,陰乾用。神仙七精散云:地膚子,星之精也。或曰其苗即獨掃也,一名鴨舌草。陶隱居謂:莖苗可為掃帚者。蘇恭云:苗極弱,不能勝舉。
二說不同。而今醫家便以為獨掃是也。密州所上者,其說益明。雲根作叢生,每窠有二、三十莖,莖有赤有黃,七月開黃花,其實地膚也。至八月而秸稈成,可採,正與此地獨掃相類。若然,恐西北所出者短弱,故蘇注云爾。其葉味苦,寒,無毒。主大腸泄瀉,止赤白痢,和氣,澀腸胃,解惡瘡毒。
三月、四月、五月採。
白話文:
地膚子,生長在荊州平坦的沼澤地和農田,現在四川、關中一帶靠近這些地方也都有。剛長出來時在貧瘠的土地上,大約五、六寸高;根的形狀像蒿草,莖是紅色的,葉子是青色的,形狀很像荊芥;三月開黃白色的小花。八、九月採集果實,陰乾後使用。神仙七精散這藥方說:地膚子是星辰的精華。有人說它的苗就是獨掃,又叫鴨舌草。陶弘景說:莖苗可以做成掃帚。蘇恭說:它的苗非常柔弱,不能拿起來掃地。
這兩種說法不同。但是現在的醫生都認為獨掃就是地膚子。密州進貢的,更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。說它的根是叢生,每一叢有二、三十根莖,莖有紅色也有黃色的,七月開黃色的花,它的果實就是地膚子。到了八月,秸稈長成,就可以採收,這和本地的獨掃很相似。如果這樣說,恐怕西北地區產的地膚子比較短小柔弱,所以蘇恭才會那樣註解。它的葉子味道苦,性寒,沒有毒。主要治療大腸腹瀉,能止住赤痢和白痢,調和腸胃之氣,收斂腸胃,解毒瘡腫。
三月、四月、五月採收。
5. 蒺藜
蒺藜子,生馮翊平澤,或道旁。七月、八月採實,曝乾。又冬採。黃白色,類軍家鐵蒺藜。此《詩》所謂牆有茨者。郭璞注《爾雅》云:布地蔓生,細葉,子有三角,刺人是也。又一種白蒺藜,今生同州沙苑,牧馬草地最多,而近道亦有之。綠葉細蔓,綿布沙上;七月開花,黃紫色,如豌豆花而小;九月結實,作莢子,便可採。
其實味甘而微腥,褐綠色,與蠶種子相類而差大。又與馬薸子酷相類,但馬薸子微大,不堪入藥,須細辨之。今人多用。然古方云蒺藜子,皆用有刺者,治風明目最良。神仙方亦有單餌蒺藜,云不問黑白,但取堅實者,舂去刺用。兼主痔漏、陰汗及婦人髮乳、帶下。葛洪治卒中五屍,搗蒺藜子,蜜丸,服如胡豆二枚,日三,愈。
白話文:
蒺藜子,生長在馮翊平坦的沼澤地,或者路旁。七、八月採收果實,曬乾。冬天也有採收的。顏色黃白色,形狀像軍隊用的鐵蒺藜。《詩經》裡說的「牆有茨」指的就是它。郭璞註解《爾雅》時說:它蔓生在地上,葉子細小,果實有三個角,會刺人。還有一種白蒺藜,現在生長在同州的沙苑,放牧馬的草地最多,近路邊也有。綠色的葉子,細小的藤蔓,綿延鋪在沙地上;七月開花,黃紫色,像豌豆花但比較小;九月結果實,形成豆莢,就可以採收了。
蒺藜子的味道其實是甘甜帶點腥味,顏色是褐綠色,和蠶種子很像,但稍微大一點。它又和馬薸子非常像,但馬薸子比較大一點,不能入藥,必須仔細分辨。現在很多人使用它。不過古代藥方裡說的蒺藜子,都是用帶刺的那種,治療風病和明目效果最好。神仙的藥方裡也有單獨服用蒺藜的,說不論黑色或白色,只要取堅實的,舂掉刺就可以用。還可以治療痔瘡、漏症、陰部潮濕,以及婦女的乳汁問題和白帶。葛洪治療突然昏倒像死了一樣的病,是搗碎蒺藜子,用蜂蜜做成丸子,像蠶豆大小,每天吃三次,每次兩丸,就能治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