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圖經》~ 玉石中品卷第二 (6)
玉石中品卷第二 (6)
1. 食鹽
豉一升熬焦,桃仁一大兩,和麩熬令熟,巴豆二大兩,去心膜,紙中熬令油出,須生熟得所,熟即少力,生又損人,四物各用研搗成熟藥,秤量蜜和丸如梧子,每服三丸,皆平旦時服。天行時氣,豉汁及茶下並得。服後多吃茶汁行藥力。心痛,酒下,入口便止。血痢,飲下,初變水痢,後便止。
鬼瘧,茶飲下。骨熱,白蜜湯下。忌冷漿水。合藥久,則丸稍加令大。凡服藥後吐痢,勿怪。服藥一日,忌口兩日。吐痢若多,即煎黃連汁服止之。平旦服藥,至小食時以來,不吐痢者,或遇殺藥人,即更服一、兩丸投之。其藥,冬中合,臘月尤佳。瓷合子中盛貯,以臘紙封之,勿令泄氣。
清河崔能云:合得一劑,可救百人。天行時氣,卒急覓諸藥不得,又恐過時,或在道途,或在村落,無諸藥可求,但將此藥一刀圭,即敵大黃、朴硝數兩,曾試有效。宜行於閭里間,及所使輩。
小兒、女子不可服,多被攪作耳。唐方又有藥鹽法,出於張文仲。唐之大夫多作之。
白話文:
食鹽
將一升大豆熬成焦狀,加入一兩桃仁和麩皮一起熬熟。取二兩巴豆,去除心皮和膜,用紙包起來熬到出油。巴豆的生熟程度要掌握好,熬熟了藥力較弱,太生則傷身。將這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秤好重量,用蜂蜜混合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丸,清晨服用。遇到流行病時,可以用豆豉湯或茶水送服。服藥後多喝茶水以助藥力發揮。若心痛,則用酒送服,入口即止痛。若血痢,飲服此藥,一開始可能變成水瀉,之後便會痊癒。
若患鬼瘧,用茶水送服;骨熱則用白蜜水送服。忌食冷漿水。若藥丸久置,可以稍微加大藥丸尺寸。服用此藥後出現嘔吐或腹瀉,不必驚慌。服藥一天後,忌口兩天。如果嘔吐或腹瀉嚴重,就煎煮黃連水服用以止瀉。清晨服藥,直到早餐時間還沒嘔吐或腹瀉,或遇到藥物失效的情況,可以再服用一到兩丸。此藥最好在冬天製作,臘月尤佳。用瓷器容器盛裝,用臘紙密封,避免藥效散失。
清河崔能說:一劑藥方可以救活百人。遇到流行病緊急情況,一時找不到藥材,又擔心耽誤治療,或者在路上或鄉村找不到藥材時,僅需服用此藥一小匙,其效果就相當於幾兩大黃和朴硝,經驗證有效。應該廣泛推廣到鄉村和官員中。
兒童和婦女不宜服用此藥,以免產生不良影響。唐朝方劑中還有另一種藥鹽法,出自張文仲,當時很多唐朝大夫都在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