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頌

《本草圖經》~ 木部上品卷第十 (11)

回本書目錄

木部上品卷第十 (11)

1. 枸杞

枸杞,生常山平澤,及丘陵阪岸,今處處有之。春生苗,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,俗呼為甜菜;其莖幹高三、五尺,作叢;六月、七月生小紅紫花;隨便結紅實,形微長如棗核;其根名地骨。春夏採葉,秋採莖實,冬採根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杞枸,檵。郭璞云:今枸杞也。《詩·小雅四牡》云:集於苞杞。

白話文:

枸杞,生長於平原、山坡、丘陵、河岸等地,現在各地都有種植。春天發芽,葉子像石榴葉,但柔軟薄嫩,可以食用,俗稱為甜菜;莖幹高三、五尺,成叢狀生長;六月、七月開花,花朵小巧,呈紅色或紫色;隨後結出紅色的果實,形狀細長,像棗核;根部稱為地骨。春天和夏天採集葉子,秋天採集莖和果實,冬天採集根部。根據《爾雅》記載:枸杞又名檵。郭璞說:現在的枸杞就是檵。《詩經·小雅·四牡》中提到:集於苞杞。

陸機疏云:一名苦杞,一名地骨。春生作羹茹,微苦;其莖似莓;子秋熟,正赤。莖、葉及子服之,輕身益氣。《淮南枕中記》著西河女子服枸杞法:正月上寅採根,二月上卯治服之;三月上辰採莖,四月上巳治服之;五月上午採葉,六月上未治服之;七月上申採花,八月上酉治服之;九月上戌採子,十月上亥治服之;十一月上子採根,十二月上醜治服之。又有並花、實、根、莖、葉作煎,及單榨子汁煎膏服之,其功並等。

白話文:

陸機《疏》中說:枸杞有一個名字叫苦杞,另一個名字叫地骨。春天可以採集葉子來做湯,有一點點苦味。它的莖像莓的莖。果子在秋天成熟,是鮮紅色的。莖、葉和果實都可以食用,可以減輕體重且增強元氣。《淮南枕中記》記載著一種西河女子服用枸杞的方法:正月初寅日採集枸杞根,二月初卯日加工製作並服用。三月初辰日採集枸杞莖,四月初巳日加工製作並服用。五月初午日採集枸杞葉,六月初未日加工製作並服用。七月初申日採集枸杞花,八月初酉日加工製作並服用。九月初戌日採集枸杞果,十月初亥日加工製作並服用。十一月初子日採集枸杞根,十二月初醜日加工製作並服用。還有一種服用方法,就是將枸杞花、果實、根、莖、葉一起煎煮,或者單獨榨取枸杞果實汁液煎煮成膏服用,效果都差不多。

今人相傳謂枸杞與枸棘二種相類,其實形長而枝無刺者,真枸杞也;圓而有刺者,枸棘也。枸棘不堪入藥。而下品溲(音搜)疏條注:李當之云:子似枸杞,冬月熟,色赤,味甘、苦。蘇恭云:形似空疏,木高丈許,白皮;其子七月、八月熟,似枸杞子,味甘,而兩兩相併。

白話文:

現代人常常謠傳枸杞和枸棘這兩種植物很相似,實際上,形狀修長、枝幹沒有刺的,纔是真正的枸杞;圓形、有刺的,纔是枸棘。枸棘不能入藥。

下等的疏條註:李當之說:果實像枸杞,冬天成熟,顏色鮮紅,味道甘苦。蘇恭說:形狀像疏條,植株高一丈左右,樹皮白色;果實七月、八月成熟,樣子像枸杞的果實,味道甘甜,而且是兩個兩個長在一起。

今注云:雖相似,然溲疏有刺,枸杞無刺,以此為別。是三物相似,而二物又有刺。溲疏亦有巨骨之名,如枸杞謂之地骨,當亦相類,用之宜細辨耳。或云:溲疏以高大為別,是不然也。今枸杞極有高大者,其入藥乃神良。世傳蓬萊縣南丘村多枸杞,高者一、二丈,其根蟠結甚固。

白話文:

如今的註解說:雖然它們看起來相似,但是溲疏有刺,枸杞沒有刺,可以以此來區別。這三種事物相似,其中又有兩種有刺。溲疏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巨骨,枸杞也被叫做地骨,兩者應該也是相類似的,在使用時應該仔細辨別。有人說:溲疏以高大為區別,這是不對的。如今枸杞也有很高大的,它們入藥是神仙良藥。世人傳說蓬萊縣南丘村有很多枸杞,高的有一、二丈,他們的根蟠結在一起,非常牢固。

故其鄉人多壽考,亦飲食其水土之品使然耳。潤州州寺大井旁生枸杞,亦歲久。故土人目為枸杞井,云飲其水甚益人。溲疏,生熊耳川穀及田野丘墟地,四月採,古今方書鮮見用者,當亦難別耳。又按枸杞一名仙人杖。而陳藏器《拾遺》別兩種仙人杖:一種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,一種是菜類,並此為三物,而同一名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那裡的人大多長壽,也是飲食水土的原因。潤州州寺大井旁生長著枸杞,也已經很多年了。所以當地人都稱它為枸杞井,說喝它的水對人很有益處。溲疏,生長在熊耳川的穀地、田野、丘墟等地,四月採收,古今方書很少見到有人使用它,可能也很難辨別。另外,枸杞還有一種名稱是仙人杖。而陳藏器在《拾遺》中另外區分了兩種仙人杖:一種是枯死的竹竿,顏色發黑;另一種是蔬菜。因此,這三種植物,統稱為仙人杖。

陳子昂《觀玉篇》云:余從補闕喬公北征,夏四月次於張掖,河洲草木無他異,惟有仙人杖,往往叢生。予昔嘗餌之,此役也,息意滋味。戍人有薦嘉蔬者,此物存焉。因為喬公唱言其功,時東萊王仲烈亦同旅,聞之喜,而甘心食之,旬有五日,行人有自謂知藥者,謂喬公曰:此白棘也。仲烈遂疑曰:吾亦怪其味甘。

白話文:

陳子昂在《觀玉篇》中寫道:我之前跟休官官員喬公一起向北徵討,在農曆四月份到達張掖,河洲的草木和其他地方沒有什麼不同,只有仙人杖到處生長著。我以前品嘗過它,這一次出征討叛,我的心思全不在品嘗食物的味道上了。有一天戍守士兵推薦給我們一種好蔬菜,仙人杖也在其中。因為喬公極力稱讚它的功效,當時跟我同行的東萊王仲烈也聽到了,也高興地品嘗起來,就這樣吃了十五天。後來,有一位自稱懂得藥的人,告訴喬公說:這是白棘。仲烈這才懷疑起來,說:我也覺得它的味道甘甜。

喬公信是言,乃譏予,予因作《觀玉篇》。按此仙人杖作菜茹者,葉似苦苣。白棘木類,何因相似而致疑如此。或曰喬公所謂白棘,當是枸棘,枸棘是枸杞之有針者。而《本經》無白棘之別名,又其味苦,仙人杖味甘,設疑為枸棘,枸棘亦非甘物。乃知草木之類多而難識,使人惑疑似之言。

白話文:

喬公信說我,我因而寫了《觀玉篇》。根據這篇文章的說法,仙人杖的葉子像苦苣。白棘木應該是一種類似的東西,但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如此相似而讓人產生疑惑。有人說喬公所謂的白棘,應該是枸棘,枸棘是枸杞有刺的品種。但是《本經》中並沒有提到白棘這個別名,而且它的味道是苦的,而仙人杖的味道是甜的。即使懷疑它是枸棘,枸棘也不是一種甘甜的東西。由此可知,草木的種類繁多,很難識別,讓人迷惑於類似的名稱。

以真為偽,失青黃甘苦之別,而至於是宜乎?子昂論著之詳也。

白話文:

若以為本草之真偽,差以毫釐,便失卻青、黃、甘、苦等藥性的區別,那麼醫家對於藥物配伍的認識是否正確呢?王安石的論述很詳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