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二 (13)
卷二 (13)
1. 便血
胡灝軒自省中來診,曰歸脾須合右歸,重用人參則效,定方人參五錢,山藥三錢,枸杞、菟絲、棗仁各四錢,茯神、白芍、文蛤炒各錢半,炙草、炮姜各七分,地榆炭八分,烏梅、大棗各二枚。一劑而血止,遞加耆、朮、熟地,再去地榆、文蛤,佐以附子,而穀食漸增,病遂全愈。
楊曰:方與脈不相證對,既以此得痊,則脈象必別有可據處。
白話文:
胡灝軒因便血來看診,醫生認為應該使用歸脾湯合右歸丸,並大量使用人參,這樣才能有效。於是開出處方:人參五錢,山藥三錢,枸杞、菟絲子、棗仁各四錢,茯神、白芍、炒文蛤各一錢半,炙甘草、炮姜各七分,地榆炭八分,烏梅、大棗各兩枚。服用一劑後,出血就止住了。接著,醫生又陸續加入黃耆、蒼朮、熟地黃,並去除地榆、文蛤,還添加了附子,患者的食慾也逐漸恢復,最終痊癒。
楊某評論道:這個方劑與脈象並不完全相符,既然用這個方子治好了,那麼脈象中一定有其他的根據。
2. 溺血
俞東扶曰:《內經》謂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。故溺血證屬熱者多,實熱則脈洪數有力,宜導赤散加梔、芩、淡竹葉、鮮小薊,調滑石末,沖生藕汁;虛熱則脈洪數無力,宜生地、歸、芍、梔、芩、牛膝、麥冬、黃連等,調發灰或茅根汁;若夏月有感暑熱者,六一散加黃連、生地;若少年有血虛挾瘀者,阿膠、三七二味多服;若阻塞不通,並可加冬葵子、生蒲黃以化之;多怒人有肝火怫鬱者,龍膽瀉肝湯,甚則當歸龍薈丸。
惟久而不止則為虛,歸脾、補中益氣酌用;或老年及久病人,始雖熱證,久變虛寒,並可用八味地黃丸、四味鹿茸丸等方。然用至此種藥,小愈仍復發者多不救。(雄按:老年久病,有溫補誤投,雖至死不屬虛寒者,不可不知也。)
白話文:
俞東扶說: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子宮移熱至膀胱會導致尿血。因此,尿血的情況大多屬於熱性,若是實質性的熱,脈搏會呈現洪大快速且有力的狀態,應使用導赤散加上梔子、黃芩、淡竹葉、新鮮的小薊,再調入滑石粉,最後沖入生藕汁服用;如果是虛弱的熱,脈搏雖洪大快速但力量不足,則應使用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梔子、黃芩、牛膝、麥冬、黃連等藥材,再調入草木灰或是茅根汁;如果在夏天因為感受暑熱導致的,可以使用六一散加上黃連和生地;如果是年輕人因血虛夾雜瘀血的狀況,則多服用阿膠和三七兩種藥材;如果尿路阻塞不通,還可以加入冬葵子和生蒲黃來疏通;對於常怒的人,如果有肝火鬱結的情況,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,嚴重的話甚至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。
然而,如果長時間尿血不止,那就是虛弱的表現,可以考慮使用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等藥方;或者對於老年人以及長期病患,即使開始是熱性症狀,時間久了也可能轉變成虛寒,這時候可以使用八味地黃丸、四味鹿茸丸等藥方。然而,使用到這種藥物,就算病情稍微好轉,但若又再次復發,大多數情況下就無法救治了。(雄按:對於老年人和長期病患,若錯誤地使用溫補藥物,即使到死也不一定是虛寒的症狀,這一點是必須瞭解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