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氏醫案》~ 六、肝氣門(三十三方) (2)
六、肝氣門(三十三方) (2)
1. 六、肝氣門(三十三方)
吳茱萸(三錢),炙草(四錢),烏梅(五錢),延胡索(一兩),小川連(一兩),青皮(一兩),茯苓(三兩),半夏(一兩五錢),白芍(三兩),當歸(二兩),川楝(一兩),生術(二兩)
(案24)氣鬱血瘀,思慮傷脾,惱怒傷肝,木乘中土,上衝則嘔,下奪則瀉。法當苦辛泄木,酸甘和陰,病久正虛,必須兼益氣之品。
人參,生白芍,炙草,金鈴子,延胡索
(案25)腹痛欲死,此中虛受寒也。
當歸建中湯
(案26)虛里穴痛,引及胸脅,飲食阻咽,脈芤澀。肝氣抑鬱,營絡空虛,未老先衰,恐成膈症。辛燥開氣,清涼凝滯,皆與病左。
旋覆花,瓦楞子,須歸,湖藕,柏子仁,首烏,阿膠
(案27)心痛徹背,時發時止,脈細澀。中焦營虛,肝氣貫膈入衛。當和營養血,柔肝利絡,不可香燥克氣。擬膏方。
旋覆花(二兩),柏仁(四兩),白芍(二兩),川楝子(二兩),甘草(五錢),新絳緯(二兩),延胡索(二兩),文蛤殼(八兩),青蔥(二兩),阿膠(二兩),歸身(二兩),湖藕(八兩)
(案28)脈細數弦滑,肝氣素盛,酒醴濕熱化火化痰。木火橫逆,則脅脹背痠;肺金不肅,則痰塞咳嗆。治當化肝降肺。
化肝煎加蛤殼、麥冬
(案29)怒則氣上,思則氣結。
旋覆花,蘇子,石決明,丹皮,枇杷葉,杏仁,山梔,麥芽
(案30)陰虛肝旺,血少氣多,恣意香燥,必然乾癟癟。
化肝煎加阿膠、橘葉
(案31)肝鬱氣脹,左升太過,右降不及。
枇杷葉,桔梗,白芍,杏仁,青皮,丹皮,枳殼,山梔,麥芽
(案32)心焦營傷,心脘絞痛。
當歸建中湯
(案33)營瘀痹阻,胸脅隱痛。
三味旋覆花湯加歸鬚、桑白皮、丹皮、湖藕
(案34)中虛肝乘,腹膨痹痛。
桂七味丸
白話文:
六、肝氣門(三十三方)
此處列出三十三種治療肝氣相關病症的藥方。
方一:吳茱萸三錢、炙甘草四錢、烏梅五錢、延胡索一兩、小川連一兩、青皮一兩、茯苓三兩、半夏一兩五錢、白芍藥三兩、當歸二兩、川楝子一兩、生薑二兩。此方用於治療氣滯血瘀,思慮傷脾,惱怒傷肝等導致的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藥物兼顧疏肝解鬱、健脾益氣、養陰和血的作用。
方二:人參、生白芍藥、炙甘草、金鈴子、延胡索。此方針對氣鬱血瘀導致的症狀。
方三:當歸建中湯。此方用於治療因中虛受寒引起的腹痛。
方四:旋覆花、瓦楞子、當歸尾、藕節、柏子仁、何首烏、阿膠。此方用於治療肝氣鬱結,營氣不足,導致胸脅疼痛、吞嚥困難等症狀。
方五:旋覆花二兩、柏子仁四兩、白芍藥二兩、川楝子二兩、甘草五錢、新絳緯二兩、延胡索二兩、文蛤殼八兩、蔥白二兩、阿膠二兩、當歸尾二兩、藕節八兩。此方為膏方,用於治療心痛徹背,脈細澀的症狀。
方六:化肝煎加蛤殼、麥冬。此方用於治療肝氣盛,濕熱化火化痰導致的脅脹背痠、咳嗽等症狀。
方七:旋覆花、蘇子、石決明、丹皮、枇杷葉、杏仁、山梔子、麥芽。此方用於治療因怒氣或思慮導致的氣鬱症狀。
方八:化肝煎加阿膠、橘葉。此方用於治療陰虛肝旺的症狀。
方九:枇杷葉、桔梗、白芍藥、杏仁、青皮、丹皮、枳殼、山梔子、麥芽。此方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導致的氣脹症狀。
方十:當歸建中湯。此方用於治療心焦營傷導致的心脘絞痛。
方十一:三味旋覆花湯加當歸尾、桑白皮、丹皮、藕節。此方用於治療營血瘀滯導致的胸脅隱痛。
方十二:桂七味丸。此方用於治療中虛肝乘導致的腹脹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