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佗神方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華佗外科神方
白話文:
[卷五] 華佗外科神方
華佗外科醫術精湛,此卷收錄其部分獨門秘方,內容涵蓋各種外科疾病的治療方法,包括創傷、腫瘍、膿瘡等。其治療方法獨特,多采用草藥外敷、針灸等非手術療法,力求以最小的創傷達到最佳的療效。部分方劑配伍精妙,療效顯著,在當時醫學界享有盛譽。 這些秘方雖然流傳至今,但需謹慎應用,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。
2. 五○○一·華佗治陽症癰疽神方
凡陽症癰疽,發生時必突起分余,其色紅腫發光,疼痛呼號,苦在五日之內,猶可內散。方用:
金銀花四兩,蒲公英二兩,生甘草二兩,當歸二兩,天花粉五錢
水煎服,一劑即消,二劑痊愈。
若未服敗毒之散,已在五日以外,致成膿奔潰。必用金刀,去其口邊之腐肉,使內毒之氣不藏。刀長凡三寸,寬約三分,兩面之鋒俱利,勘定患部,橫直刀畫,成十字形,以末藥敷於膏藥之上,貼上即能止痛。三日之內,敗膿盡出,即消滅於無形矣。大約膏藥一枚,需用末藥二錢,其末藥方為:
人參一兩,龍腦一錢,乳香一錢(去油),透明血竭五錢,三七末一兩,兒茶一兩(水飛過去砂用),倍子一兩,藤黃三錢,貝母二錢,輕粉一錢
各研成極細末,以無聲為度,內用煎方:
當歸一兩,黃耆五錢,人參一錢,荊芥一錢,金銀花二兩,生甘草三錢
用水煎服,二劑已足。
白話文:
凡是陽性癰疽,初期症狀必定腫脹突出,顏色紅腫發亮,疼痛難忍,患者會痛得大聲喊叫。如果在五天內,還能用藥物內服散瘀消腫。藥方用:
金銀花四兩,蒲公英二兩,生甘草二兩,當歸二兩,天花粉五錢,水煎服。一劑就能消腫,兩劑就能痊癒。
如果沒有服用敗毒的散劑,超過五天,已經化膿潰爛,就必須用金屬手術刀,去除患處邊緣的腐肉,使體內的毒氣不再淤積。手術刀長三寸,寬約三分,兩面刀鋒都必須鋒利,確定好患處位置,用刀子劃出十字形切口,然後把藥粉敷在膏藥上,貼在患處就能止痛。三天內,膿液就會完全排出,病症自然消失。一般來說,一個膏藥需要用兩錢的藥粉。藥粉的配方是:
人參一兩,龍腦一錢,乳香一錢(去除油脂),透明血竭五錢,三七粉一兩,兒茶一兩(水飛去砂石後使用),倍子一兩,藤黃三錢,貝母二錢,輕粉一錢。
所有藥材都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直到磨到沒有聲音為止。內服藥方:
當歸一兩,黃耆五錢,人參一錢,荊芥一錢,金銀花二兩,生甘草三錢,水煎服,兩劑即可。
3. 五○○二·華佗治陰症癰疽神方
陰症癰疽,多生於富貴膏粱之徒,急功好名之輩,其人因心腎不交,陰陽俱耗,又重以憂愁抑鬱,怫怒呼號,其氣不散,結成大毒,任生於何部,均屬險症。初起時色必黑暗,痛不甚劇,瘡口亦不突起,或現無數小瘡口,以欺世人,且覺沉沉身重。宜急用:
附子三錢,人參三兩,生黃耆二兩,當歸一兩,金銀花三兩,白芥子二錢
治之。外用膏藥加生肌末藥(見前)五錢貼之,一日須兩換。膏藥方如下:
金銀花一斤,生地黃八兩,當歸三兩,川芎二兩,牛膝一兩,丹皮一兩,麥冬三兩,生甘草一兩,荊芥一兩,防風五錢,黃耆三兩,茜草根五錢,人參五錢,玄參五錢
用麻油五斤,煎數沸,將藥渣漉出,再熬,將珠,再入後藥:
廣木香一兩,黃丹二斤(炒飛過去砂),沒藥一兩,乳香一兩,血竭一兩,象皮(為末)五錢,麝香一錢
各為細末,入油中少煎,藏磁罐內候用。每一個約用兩餘,若系背疽,須用二兩以上。
白話文:
陰症癰疽好發於生活富裕、飲食精緻,又急功近利、好名爭勝的人身上。這些人多半因為心腎功能失調,陰陽兩虛,再加上憂愁抑鬱、暴怒發火,導致鬱結之氣無法疏散,形成毒素,無論長在身體哪個部位,都屬於危急的疾病。初期症狀,患處顏色會比較暗沉,疼痛感不劇烈,腫塊也不明顯突出,甚至可能出現許多細小的瘡口,讓人不易察覺,患者常感全身沉重無力。此時應立即使用:
附子3克,人參30克,生黃耆20克,當歸10克,金銀花30克,白芥子2克,煎服。
同時,外敷膏藥,並加入生肌藥粉5克(配方見前文), 一天需更換兩次。膏藥配方如下:
金銀花1000克,生地黃80克,當歸30克,川芎20克,牛膝10克,丹皮10克,麥冬30克,生甘草10克,荊芥10克,防風5克,黃耆30克,茜草根5克,人參5克,玄參5克
用麻油5000克煎煮數沸,濾除藥渣,繼續熬煮濃縮,再加入以下藥物:
廣木香10克,黃丹2000克(炒至去砂),沒藥10克,乳香10克,血竭10克,象皮粉5克,麝香1克
研磨成細粉,加入油中稍微煎煮一下,盛裝於瓷罐中備用。每次使用約20克以上,若是背疽,則需使用20克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