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三 (21)
卷三 (21)
1. 淫氣痹肺(三條)
徐錦窗先生,年逾六旬,患時行瘧症,尚未分清,醫以柴葛大黃之藥治之,寒愈入里,反至純熱無寒,口渴飲水,小水全無,時欲登桶,溺不得出。諸醫日投四苓芩連之屬,迨至神識昏迷,舌白乾刺,奄奄一息,無從措手,始延余治。余曰:此症之最急處,全在小水不通。
夫溺閉雖屬下病,然有上取之法,東垣有云:渴而小便不利者,熱因上焦氣分,故脈之浮數,舌之白刺,口之渴飲,神之昏迷,非熱邪蒙閉上焦氣分乎?蓋上焦肺部,主周身之氣,司治節之權,今肺熱痹,清竅已窒,濁竅自阻,非與輕清之藥,其何以解上焦窒塞之邪?上焦不布,降令弗行,其何以望其輸瀉乎?疏以萎蕤、石斛、知母、通草、桂枝、杏仁、紫菀、杷葉,一派輕清之藥,果臻奇驗。
白話文:
徐錦窗先生,六十多歲,得了流行性感冒,症狀還沒完全分辨清楚,就用柴胡、葛根、大黃等藥物治療。結果寒症雖好轉卻轉入體內,反而出現純粹的熱症,沒有寒症的症狀了,口渴想喝水,卻完全尿不出,想上廁所卻解不出尿。其他醫生紛紛使用四苓湯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治療,結果病情惡化到神志不清、舌苔白而乾燥、像要斷氣一樣,醫生束手無策,才找我治療。我說:這個病最緊急的地方,就在於小便不通。
小便不通雖然是下焦的病症,但卻可以用上焦的治療方法。東垣先生(張仲景)說過:口渴卻小便不利,是因為熱邪滯留在上焦的氣分,所以脈象浮數,舌苔白而乾燥,口渴想喝水,神志不清,這不就是熱邪阻塞了上焦的氣分嗎?因為上焦的肺部,主導全身的氣機運行,掌管著調節功能,現在肺熱阻塞,清竅(指排泄功能)已經堵塞,濁竅(指小便)自然也阻塞不通,如果不給予輕清的藥物,怎麼能解除上焦的阻塞呢?上焦氣機不能疏布,下降的命令無法執行,又怎麼能期望它利尿呢?於是我用麥冬、石斛、知母、通草、桂枝、杏仁、紫菀、枇杷葉等一系列輕清的藥物,果然藥效奇特,很快就見效了。
2. 腫脹門
3. 肺氣壅遏
陳景階內人,初冬忽然遍身浮腫,小溲不利,醫以利水消導之藥,脹滿日甚,氣急不能著枕。視其形色蒼赤,脈象浮大,獨肺部沉數,舌苔灰黃,以蘇葉、杏仁、防風、姜皮四味,連進二劑,氣急消減,再與人參敗毒散加入生黃耆與服,小水通,腫脹遂消。
緣此症時當秋盡,肺氣消索,天氣暴寒,衣被單薄,風邪內入,腠理閉遏,營衛不通,肺氣愈塞,致失清肅之令,又無轉輸之權,水邪泛溢,充斥三焦,故啟其皮毛,疏其肺竅,合《內經》開鬼門之法。蓋腠理疏通,天氣下降,而水氣自行也。
人參敗毒散,方見卷一傷寒門濕熱內伏。
白話文:
陳景階的妻子在初冬時突然全身浮腫,小便不順,醫生起初使用了利尿和消化的藥物,但她的腹部脹滿情況反而逐日加重,甚至呼吸困難到無法靠枕頭躺下。觀察她的面色,呈現青紅色,脈搏顯得浮大,特別是肺部的脈搏顯示出沉而快速的跡象,舌苔為灰黃色。於是使用紫蘇葉、杏仁、防風、薑皮這四種藥材配製的藥方,連續服用兩次後,她的呼吸困難症狀有了明顯改善。之後再讓她服用添加了黃耆的人參敗毒散,小便得以暢通,身體的浮腫也隨之消退。
這個病案發生在深秋時節,肺部功能原本就較弱,加上天氣突然變冷,衣物又穿得單薄,風邪侵入體內,導致肌膚毛孔閉塞,營養和防禦機能受阻,肺部氣流更加堵塞,使得肺部失去了清理和肅降的功能,同時也無法有效運送水液,因此水分在體內泛濫,充斥全身,造成浮腫。所以,治療上選擇從皮毛開始,打開肺部通道,配合《黃帝內經》中的「開鬼門」方法,即疏通肌膚毛孔,讓外部氣候能順利進入體內,如此一來,體內的水分就會自動排出。
至於所用的「人參敗毒散」藥方,可以在第一卷的傷寒門濕熱內伏章節找到詳細說明。
4. 陽氣不升
龔甥可象,時值秋盡,偶患咳嗽氣急,微有寒熱,已服參蘇敗毒之類如故,改與瀉白散一劑,小水短澀,漸次遍身腫滿,略與導濕利水之藥,更加腹脹氣促。竊思治病不過表裡虛實,然散之表不除,清之裡反逆,固非盡屬實邪,又脈來弦數鼓指,唇皺紅,舌灰白,此豈盡屬於虛,其中錯雜有非一途可盡。然既見寒熱,咳嗽,氣急,尿短,腹脹,無不關乎肺臟。
肺氣受病,既不服散,更不容清,其挾虛也審矣。況時值秋盡,燥金之氣已虛,天令下降已極,人身莫不應之。今肺氣已虛,便衰其護衛,失其治節。護衛衰,風寒得以外郁,治節失,濕熱藉以內停。由是閉而不行,而肺家通調下輸之道,其權已廢,邪氣正氣清濁相混,一概窒塞於中,無由輸泄,只得散越皮膚。再加瀉肺利藥,以致陽愈下陷,陰愈上衝,故見腹脹氣急。
診其脈來數急者,乃陰火上衝之明徵矣,法當疏其肺,益其氣,舉其陽,降其陰,為法中之法。設使疏肺而不益氣,則肺氣重虛矣,益氣而不疏肺,則抑鬱不開矣;舉陽而不降陰,則陰火不服矣,降陰而不舉陽,則陽愈下陷矣。是必法兼四備,無一可缺。
初欲仿補中益氣方,加入知柏之屬,雖有舉陽降陰益氣之能,卻少疏肺開鬱之力;後悟李東垣先生原有升陽益胃一法,直取其方,加入黃柏一味,服之小水倍常,乃降陰潔淨府之驗,連服十劑,諸症悉痊。愈後遍身發瘡痍,可見里蘊之熱,久被表寒外束,乃至內外交郁成毒,緣得開鬼門之藥,逼其外出,不致內陷之明徵也。方中參朮耆草,益氣升陽也。
柴陳羌獨、防風,升陽疏肺也。芩瀉連柏,降陰導濕也。白芍斂陰和血,散中有收,薑棗調和營衛,補中有散,一舉而諸法兼備,可謂先得我心矣。夫人知利藥可去濕,而不知風以勝濕:人知破氣以消腫,而不知益氣以收腫;又知發表以散邪,而不知升陽亦散邪也。外此以及通因通用,塞因塞用,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,上病下取,下病上取,陰病取陽,陽病取陰,醫家諸法最當素諳。學者於此一案,倘能類推其餘,則於諸症,皆可得法外之法矣。
升陽益胃湯
黃耆,人參,甘草,半夏,白芍,羌活,獨活,防風,陳皮,茯苓,澤瀉,柴胡,白朮,黃連,姜,棗
白話文:
[陽氣不足]
龔甥可象在秋季將盡之際,偶爾出現咳嗽和呼吸困難,伴隨輕微的寒熱現象。原本服用參蘇敗毒等藥物但病情並未改善,轉而使用瀉白散一劑後,小便變得短而頻繁,隨後全身開始浮腫。再給予導濕利水的藥物,反而腹部脹滿且呼吸更加困難。
治病無非就是表裡虛實,然而散表的藥物未能除去病症,清裡的藥物反而導致逆反應,這顯然不是單純的實邪所致。而且他的脈搏緊繃快速,雙脣皺縮且紅,舌頭呈現灰白色,這些又豈能單純歸咎於虛弱?實際上,病因複雜,不能一概而論。
考慮到他有寒熱、咳嗽、呼吸困難、小便短促、腹部脹滿等症狀,都與肺臟息息相關。肺臟受病,既不能用散表的藥物,也不能用清裡的藥物,這表明他體內有虛弱的情況。加上正值秋季將盡,身體的燥金之氣已經虛弱,自然界的寒氣也達到頂點,人體自然會受到影響。如今肺臟虛弱,保護和調節功能下降,導致風寒從外部侵入,濕熱在內部聚集。肺臟的正常運行受阻,邪氣和正氣混在一起,堵塞了輸出的通道,無法排解,只能散發到皮膚表面。再加上瀉肺利水的藥物,導致陽氣進一步下降,陰氣上衝,因而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。
根據脈搏急促的特徵,這是陰火上衝的明顯證據,治療方法應當疏理肺部,增強氣力,提升陽氣,降低陰氣。如果只疏理肺部而不增強氣力,肺氣會更虛弱;如果只增強氣力而不疏理肺部,氣力無法正常流通;如果只提升陽氣而不降低陰氣,陰火無法抑制;如果只降低陰氣而不提升陽氣,陽氣會進一步下降。因此,治療必須同時兼顧這四個方面,任何一個都不能忽視。
最初打算模仿補中益氣的處方,加入知母和黃柏,雖然可以提升陽氣、降低陰氣和增強氣力,但缺乏疏理肺部和解鬱的效果。後來想到李東垣先生曾有升陽益胃的方法,直接採用其處方,加入黃柏,病人小便量增加,這是降低陰氣和清潔膀胱的有效證明。連續服用十劑後,所有症狀全部消失。痊癒後,全身出現傷口,可見體內的熱度長期被表面的寒氣束縛,導致內外鬱結形成毒素。得到開鬼門的藥物後,迫使毒素排出體外,避免進一步的惡化。處方中的黃耆、人參、甘草,可以增強氣力和提升陽氣;柴胡、陳皮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,可以提升陽氣和疏理肺部;黃連、黃柏、茯苓、澤瀉,可以降低陰氣和引導濕氣;白芍可以收斂陰氣和調和血液,在疏理中收斂;薑、棗可以調和營養和衛氣,在補充中疏理。這樣一來,所有的治療方法都能兼顧,可謂是一舉多得。
人們知道利尿藥物可以去除濕氣,但不知道風也可以去除濕氣;人們知道消耗氣力可以消除腫脹,但不知道增強氣力也可以消除腫脹;人們知道表達情感可以驅散邪氣,但不知道提升陽氣也能驅散邪氣。除此之外,還有通因通用、塞因塞用、寒因熱用、熱因寒用、上病下取、下病上取、陰病取陽、陽病取陰等醫療方法,這些都是醫生應該熟知的。學習者如果能從這個案例中推斷出其他情況,那麼對於各種疾病,都能找到更適合的治療方法。
【升陽益胃湯】
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白芍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陳皮、茯苓、澤瀉、柴胡、白朮、黃連、薑、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