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答問
推而廣之,水火相剋,水火又同穴,設使水中無火,則神機寂滅矣,火中無水,則萬物枯焦矣。其實水包火外,火胎水腹,故《仙經》曰:龍從火里出,虎向水中生。又《道經》云:兩腎一般無二樣,中間一點是陽精。學者必須從此推求,自然心地頓開,所謂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者,流散無窮。
讀書若但隨文解義,何能精義入神?今因子輩不知人身以土為重之要,故並及之。
按:陳修園著《三字彙經》,有曰:若河間,專主火,遵之經,斷自我。注云:《原病式》十九條,俱本《內經》,至真要大論多以火立論,而不能參透經旨。如火之平氣曰升明,太過曰赫曦,不及曰伏明,其虛實不辨,若水炭之反也。男澍謹識。
白話文:
[答問]
推廣來說,水和火互相剋制,但水和火又同時存在。如果水中沒有火,生命力就會消失;如果火中沒有水,萬物就會枯竭。實際上,水包裹著火的外層,火則孕育於水的內部,所以《仙經》說:「龍從火里出,虎向水中生」。又《道經》說:「兩腎一般無二樣,中間一點是陽精。」學習者必須從此推敲探究,自然就能豁然開朗。所謂掌握要領的人,一句話就能說明白;不了解要領的人,就會無休止地流於表面。
讀書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地解釋意思,怎麼能深入領會其精髓呢?現在因為你們不懂得人體以土為本的重要,所以才一併說明。
(附註:陳修園著《三字彙經》說:像河間學派,專門強調火,遵循其理論,就會自斷前程。注釋說:《原病式》十九條,都源於《內經》,《至真要大論》多以火為論點,卻不能參透經文的要旨。例如火的正常狀態稱為「升明」,過盛則為「赫曦」,不足則為「伏明」,其虛實難辨,就像水火相沖一樣。) 男澍謹記。
2. 痢疾附
3. 勞傷中氣
聶安生,腹痛下痢,紅多白少,諸醫以腹痛為積,又以紅多為熱,屢進消導不應,更與芩連歸芍,服之潮熱時起,下墜難支,欲進巴霜丸,疑而未決。余為診視,左關弦大之至,唇舌雖紅,然不喜茶水。脈症相參,知為勞傷中氣,以致營衛不調。蓋營虛則血不藏,衛虛則氣不固,而為下痢紅白也。
加之苦寒迭進,致使陽虛外擾而潮熱,中氣內傷而下墜,意擬理中焦之陽,使氣血各守其鄉。但脈無沉細,且有弦大,又兼腹痛,據症按脈,斯制木、補土、提氣三法,在所必須,與黃耆建中加薑炭,四劑始安,後與附桂理中加固脂、鹿茸,十劑而健,孰謂下利膿血定為熱耶?
黃耆建中湯,方見卷二內傷門泄瀉不食。
白話文:
聶安生患上了腹痛和下痢,症狀表現爲血便,血色鮮紅佔多數,白色部分較少。之前看過的醫生都認爲他的腹痛是由於積滯,血色鮮紅是因體內熱盛,因此多次給予他消化導滯的藥物,但效果不佳。後來又嘗試了黃芩、黃連、當歸、白芍等藥物,結果反而出現時有時無的潮熱,下腹墜脹得難以忍受,想要嘗試使用巴豆霜丸,但有所猶豫未敢輕易決定。
我爲他進行了診斷,發現他的左手關脈弦大異常,雖然嘴脣和舌頭呈現紅色,但他並不想喝水。結合脈象和症狀,我認爲他是勞損傷及中氣,導致營衛失調。營氣虛則血液不能正常儲藏,衛氣虛則氣機無法穩固,因而出現下痢帶血的症狀。
加上之前服用的苦寒藥物,使得陽氣虛弱,外部受到擾動產生潮熱,中氣內傷導致下腹墜脹。我計劃調整中焦的陽氣,讓氣血各自迴歸其應有的狀態。然而,他的脈象並非沉細,而是弦大,再加上腹痛症狀,根據症狀和脈象,制定疏肝、補脾、提氣這三個方法,是必須的。於是給予他黃芪建中湯加姜炭,服用四劑後症狀開始緩解,之後再給予附子、肉桂理中加固脂、鹿茸,服用十劑後身體逐漸恢復,這說明下痢帶膿血不一定就是熱證。
黃芪建中湯的處方,可以在本書第二卷的內傷病門下的泄瀉不食中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