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答問

門人問曰:昨視一小兒起自煩渴吐瀉,他醫誤認為火,妄用芩連梔子之藥,已服兩劑,其泄稍止。更加厥逆昏睡,脈得沉澀,面唇俱白,明是無火之症。投附桂理中,下咽反大瀉如傾不止即斃。豈苗竅脈息,不足以為據耶?答曰:連服寒藥,其泄既減,若果熱症,自當人事清爽,安得厥逆昏睡耶?明是陽氣竭絕。由此可明寒藥太過,窒塞中焦,所進寒藥,未能轉輸,如天寒地凍,水不流行。

今驟進熱藥,陽氣通行,如開冰解凍,決江疏河,促之而下。奈氣已先虧,不能上吸,寧不隨瀉而下脫乎?此寒則凝,熱則流,乃醫門之要義也。

白話文:

有個學生問我:昨天我看一個小孩,他開始時只是煩躁、口渴、嘔吐和腹瀉,有醫生誤判為火熱病症,隨便用了黃芩、黃連、梔子這些寒涼藥物,已經吃了兩劑,他的腹瀉確實減輕了些。但是接著他開始四肢冰冷、昏睡不醒,脈搏沉澀,臉色和嘴脣都變白了,這明明就是沒有火熱的症狀。後來有人建議用附子、肉桂和理中湯這些溫熱的藥物,但他一吃下去反而腹瀉更嚴重,最後就去世了。難道說,我們觀察的病徵和脈象,都不足夠作為判斷依據嗎?

我回答他:連續服用寒涼藥物後,如果他真的是火熱病症,那麼腹瀉應該減輕,而且精神狀態也會好轉,怎麼可能會出現四肢冰冷、昏睡的症狀呢?這顯然是體內的陽氣已經耗盡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寒涼藥物使用過度,阻塞了脾胃運作,使得寒涼藥物無法被正常吸收利用,就像天氣寒冷,土地凍結,水無法流動一樣。

現在突然換成熱性藥物,體內的陽氣得以流通,就像春天來臨,冰雪融化,河流得以疏通,促使藥物向下運行。但是,因為體內的氣力已經先消耗掉了,無法向上吸納藥物,所以藥物只能隨著腹瀉一起排出體外,這不就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嗎?這就是所謂的「寒則凝固,熱則流通」,這是醫學上的重要原則。

2. 一得集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