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風濕相搏

吳德華之子十歲,藜藿之兒,血燥之體,忽然發熱惡寒,小水短赤,腹中甚痛。醫者誤認食積,端行消導,次日足不能移,並無紅腫,撫之甚痛,痛聲驚人,甚至口喎反張,醫者又稱驚風,連進鎮驚抱龍等丸,病日漸重。余曰:素稟血燥,其筋易急,先必涉水濕入內,繼必傷風,寒濕相搏,客於經絡,名為痛風,非病痙也。當與導濕,疏風,清燥之藥。

如法治之果愈,此亦治病相體之一驗也。

附方

蒼朮,黃柏,桂枝,白芍,靈仙,防風,荊芥,山梔,防已,寒水石,甘草,生薑,大棗

白話文:

吳德華的兒子十歲,平時吃的是粗茶淡飯,身體屬於血液較乾燥的體質。突然間開始發燒畏寒,小便顏色深紅,腹部疼痛非常。醫生誤以為是食物積滯,於是進行消化導瀉的治療。隔天,孩子腳部痛到無法行走,但皮膚上沒有紅腫,觸碰更是劇痛,痛得讓人驚心動魄,甚至出現嘴角歪斜和反頸的情況。醫生又診斷為驚風,連續服用鎮驚、安神的藥丸,病情卻逐漸加重。

我認為,他本來就是血燥的體質,肌肉容易緊繃。先前一定有涉水受潮,導致寒濕侵入體內,隨後又受風邪,寒濕風三邪交結,影響了經絡,這被稱為痛風,而非痙病。應當用導濕、疏風、清燥的藥物來治療。

按照這個方法治療後,果然病情好轉,這也是根據病人的體質來治療的一個例子。

附帶的藥方:

白朮(蒼朮)、黃柏、桂枝、白芍、靈芝、防風、荊芥、山梔、防己、寒水石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