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潮熱腹痛(二條)

吳元初室人,產後三日,潮熱腹痛,八珍五積之屬,輒投不效,反致潮熱愈盛,腹痛愈增。至第七日,口瘡唇爛,有以為實火者,投芩連不納;有以為虛火者,用附桂亦嘔。遂至呃噦神昏,人事大危,諸醫袖手。余謂此症唇口雖爛,然喜飲熱湯,臍腹雖痛,而手可重按,顯系內寒外熱。

第寒熱拒格,藥當偷關而過,所謂求其屬也。宜與理中,先調其胃,法取小丸二兩半,青黛為衣,石膏為衣,或呷或吞,任其緩進,蓋仿長沙白通加人尿、豬膽之遺意也。藥下果得胃安不嘔,隨選八味地黃湯,以導陰火,熱收痛止而安。

八味地黃湯,方見卷二虛寒門(首案)。

吳顯余內人,小產後腹痛,夜熱,咳嗽,醫者作瘀血治之,遂爾腰屈不伸,痰多食減。又以理中、四物之屬投之,致今夜熱大作,少腹極痛,脈來遲緊帶弦,因謂之曰:此中虛而血寒也。四物泥膩,非痰多食減者所宜,理中壅燥,豈夜熱咳嗽者能任?遂疏黃耆建中湯,疊進而安。

黃耆建中湯,方見卷二內傷門泄瀉不食。

白話文:

【潮熱腹痛(二條)】

吳元初的妻子,在生產後第三天開始出現陣發性的高燒和腹部疼痛。她被開了許多補血補氣的藥物,如八珍湯、五積散等,但這些藥物並沒有發揮效果,反而導致她的病情更加嚴重,高燒和腹痛都變得更劇烈。到了第七天,她的嘴裡長出潰瘍,嘴脣也開始破爛。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體內有實火,開了黃芩、黃連等清熱藥物,但她無法接受;有人認為這是虛火,用了附子、肉桂等溫補藥物,但她卻出現嘔吐。病情惡化到她開始打嗝、精神恍惚,生命危在旦夕,醫生們都束手無策。

我認為,儘管她的嘴脣和嘴巴有潰瘍,但她卻喜歡喝熱湯,雖然她的腹部疼痛,但可以承受較大的壓力,這顯示她的病狀是體內寒冷,外表發熱。

但對於寒熱交錯的情況,治療時應選擇能平衡兩者的藥物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「求其屬」。我建議使用理中湯,先調整她的胃部功能。我選擇了兩兩半的小丸,外層裹上青黛和石膏,可以小口喝下或整顆吞下,讓她慢慢服用,這是在模仿張仲景的白通加人尿、豬膽的治療理念。結果,服藥後她的胃部得到舒緩,不再嘔吐,接著我選用了八味地黃湯,來引導體內的陰火,熱度下降,疼痛停止,病情得到控制。

八味地黃湯的配方,可在第二卷虛寒門(首案)找到。

另一位患者,吳顯餘的妻子,在流產後出現腹部疼痛,夜晚發熱,咳嗽。醫生將她的病情診斷為瘀血,進行了相關的治療,結果導致她腰部彎曲,無法伸直,痰多,食慾減少。之後,醫生又開了理中湯、四物湯等藥物,導致她夜晚的發熱情況更加嚴重,小腹疼痛難忍,脈搏遲緩且緊繃,帶有弦象。我告訴她:這是因為體內中虛而血液寒冷。四物湯的質地粘稠,不適合痰多、食慾減少的人服用,理中湯的性質溫燥,夜晚發熱、咳嗽的人如何能承受?於是,我開了黃耆建中湯,多次服用後,病情得到改善。

黃耆建中湯的配方,可在第二卷內傷門泄瀉不食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