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87)
退思集類方歌注 (87)
1. 〔附〕生脈散
治熱傷元氣,倦怠,口乾出汗。
人參(五錢),麥冬(三錢),五味子(三錢),水二鍾,煎八分,隨時服。
生脈(散)麥味與人參,保肺清心治暑淫。(李東垣曰:「夏月火旺剋金,當以保肺為主。清晨服此,能益氣而祛暑也。」徐靈胎《蘭臺規範》曰:「此治傷暑之後,存其津液,庸醫即以之治暑病,誤甚。觀方下治證,並無一字治暑邪者。近人不論何病,每用此方收住邪氣,殺人無算。
」)氣少汗多兼口渴,病危脈絕急煎斟。(汪訒庵《醫方集解》曰:「人有將死脈絕者,服此能復生之,其功甚大。」柯韻伯曰:「仲景治傷寒,有通脈、復脈二法:少陰病裡寒外熱,下利清穀,脈微欲絕者,制通脈四逆湯,溫補以扶陽;厥陰病外寒內熱,心動悸脈結代者,制復脈湯,涼補以滋陰。同是傷寒,同是脈病,而寒熱異治者,一挽坎陽之外亡,一清相火之內熾也。
生脈散本復脈立法,外無寒,故不用薑、桂之辛散;熱傷無形之氣,未傷有形之血,故不用地黃、阿膠、麻仁、大棗,且不令其泥膈而滯脈道也;心主脈而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,故去甘草而加五味矣。脈資始於腎,資生於胃,而會於肺,仲景二方重任甘草者,全賴中焦穀氣以通之復之,非有待於生也。此欲得下焦天癸之元氣以生之,故不借甘草之緩,必取資於五味之酸矣。
」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曰:「凡曰『散』者,留藥於胃,徐行其性也。脈者,主於心而發源於肺。然脈中之氣所賴以生者,尤必資借於腎陰。故以麥冬清肺經治節之司,五味收先天癸水之源,人參引領麥冬、五味都氣於三焦,歸於肺而朝百脈,故曰『生脈』。」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治療因暑熱而耗傷元氣,導致身體疲憊、口乾、容易出汗的症狀。
藥材組成:人參(五錢)、麥冬(三錢)、五味子(三錢),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,隨時服用。
這個方子名為「生脈散」,由麥冬、五味子和人參組成,能夠保護肺部,清心熱,治療暑熱病。李東垣說:「夏天火氣旺盛,會剋制金,所以應該以保護肺部為主。早上服用此藥,能夠補益氣力,驅除暑氣。」徐靈胎在《蘭臺規範》中提到:「這個方子是治療因中暑而傷津液的,庸醫常常用它來治療一般的暑熱病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看這方子下面的說明,並沒有任何字眼提到治療暑邪。現在的人不論是什麼病都用這個方子,反而會收住邪氣,害死很多人。」
這個方子適用於氣虛、汗多、口渴,以及病情危急、脈搏微弱的情況,應立即煎藥服用。汪訒庵在《醫方集解》中說:「有人脈搏衰弱到快要死亡,服用此藥後能恢復生機,功效很大。」柯韻伯認為:「張仲景治療傷寒,有兩種方法:一種是『通脈』,另一種是『復脈』。少陰病表現為裡寒外熱、腹瀉、脈搏微弱欲絕時,使用通脈四逆湯,用溫補的方法來扶助陽氣;厥陰病表現為外寒內熱、心悸、脈搏結代時,使用復脈湯,用涼補的方法來滋養陰液。同樣是傷寒,同樣是脈搏問題,但因為寒熱性質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。一個是挽救快要消散的陽氣,另一個是清除體內過旺的相火。」
生脈散是根據「復脈」的方法制定的。因為體內沒有寒邪,所以不用生薑、桂枝等辛散的藥材。暑熱耗傷的是無形的氣,而不是有形的血,所以不用地黃、阿膠、麻仁、大棗,以免藥性過於滋膩而阻礙氣血運行。心臟的脈搏如果緩慢,要用酸味來收斂,所以去掉甘草而加入五味子。脈搏的根本在於腎,生養於胃,最終匯集於肺。張仲景的兩個方子都大量使用甘草,是因為要依靠中焦的脾胃之氣來疏通脈絡,恢復脈搏,這不需要借助其他藥物來產生。而生脈散想要借助下焦腎中的元氣來產生脈搏,所以不用甘草的緩慢藥性,而必須借助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。
王晉三在《古方選注》中說:「凡是稱為『散』的方子,都是讓藥物停留在胃中,慢慢發揮藥效。脈搏的運作主要由心臟控制,但它的根源在於肺。然而,脈搏中的氣能產生,還必須依靠腎陰的滋養。所以用麥冬來清肺經,調節氣機;用五味子來收斂腎中先天的精氣;用人參引導麥冬和五味子將氣送到三焦,然後歸於肺,再通達全身百脈,因此稱為『生脈』。」
2. 〔附〕資液救焚湯
(喻嘉言《醫門法律》),治五志厥陽之火亢而為關格者。
生地黃(三錢取汁),麥冬(二錢取汁),人參(一錢五分人乳拌蒸),甘草(炙),阿膠,胡麻仁(各一錢炒研),柏子仁(七分炒),五味子(四分),紫石英(打碎),滑石(打碎),寒水石(各一錢打碎),犀角(三分磨沖),生薑汁(二匙),西黃(五釐研末)
除四汁及阿膠、西黃,共八味,用泉水四茶杯,緩火煎至一杯半,去渣,入四汁及阿膠,再上火略煎,至膠烊化斟出,調入西黃末,日中分二三次熱服,清晨先服崔氏八味丸(方見《醫方證治彙編歌訣》)三錢。
資液救焚湯喻氏,五志陽升關格餌。生脈復脈二方兼,除卻桂枝加柏子,寒水滑石紫石英,犀角西黃薑汁使。清晨先服八味丸,(八味丸編《腎氣丸類》。陸晉笙注,全書二十四類,無《腎氣丸類》,然則此書為類不止二十四類,尚非全帙也。)日中泉水煎斟此。(此即復脈湯合生脈散,去桂枝加余藥。
方中大意,「資液救焚」四字足以該之。而佐以八味丸者,取其通腎關之閉也。余義詳見前進退黃連湯。然愚嘗謂此方治上焦火炎液涸諸證,皆為合式,不特關格一端也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叫做「資液救焚湯」,出自喻嘉言的《醫門法律》,是用来治療因為情緒過度激動導致陽氣上亢,造成身體堵塞不通的病症。
藥方組成:生地黃(取汁三錢)、麥門冬(取汁二錢)、人參(一錢五分,用人乳拌過後蒸)、炙甘草、阿膠、炒過的胡麻仁(各一錢,研磨)、炒過的柏子仁(七分)、五味子(四分)、打碎的紫石英、打碎的滑石、打碎的寒水石(各一錢)、磨粉沖服的犀角(三分)、生薑汁(二匙)、研磨成粉的西黃(五釐)。
製作方法:將除了四種藥汁、阿膠和西黃以外的八味藥,用四茶杯泉水,用小火慢煎到剩下一杯半,濾掉藥渣,加入四種藥汁和阿膠,再加熱稍微煮一下,直到阿膠融化,倒出藥汁,加入西黃粉末攪勻,分成兩三次在白天溫服。早晨先服用三錢崔氏八味丸(藥方見《醫方證治彙編歌訣》)。
這個方子是喻氏所創,用來治療情緒激動導致陽氣上升,造成身體堵塞的病症。這個方子結合了生脈散和復脈湯兩個方子的功效,去掉了桂枝,再加入柏子仁、寒水石、滑石、紫石英、犀角、西黃和生薑汁。早晨先服用八味丸,白天用泉水煎煮這個藥方服用。(這個方子其實是復脈湯加上生脈散,去掉桂枝,再加入其他藥物。)
這個方子的重點在「滋養津液,解除火熱」這四個字。搭配八味丸是因為要疏通腎臟的閉塞不通。其他更詳細的藥理和功效可以參考前面提到的進退黃連湯。我認為這個方子不只可以用來治療關格(身體堵塞)的病症,對於上焦(身體上半部)火熱、津液耗竭的各種症狀,也都很適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