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龍砂八家醫案》~ 學山公方案(諱宗岳字岱瞻) (3)
學山公方案(諱宗岳字岱瞻) (3)
1. 學山公方案(諱宗岳字岱瞻)
方裕遠政傷寒發痙將危治驗
方裕遠政,寒熱如瘧,柳仁和以解肌清熱之法治之。數劑後神昏口噤,手足拘攣。有蔡松濤者,江寧人也,近居吾鄉,新與方結為秦晉,迎歸調治,見勢危急,束手無策,遂辭去。於是遣使相招。進診時,力持其手,乃可切脈,觀松濤所定藥案,議論似是,用藥實非,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,安能起一生於九死哉。即索筆紙,立書數行,大約謂風寒濕三氣,雜合難解,正虛邪盛,以至此極。
當遵太陽剛痙法,用桂枝、天麻、鉤鉤、秦艽、木瓜,通其經絡,茯神、菖蒲、半夏、甘草、丹皮,開其心神,頻頻灌下。半日人事稍清,三宿手足亦舒。見胃虛神困,加人參、歸身,平調四劑。裕遠以為無事,不復醫治。半月後神呆氣滯,語言恍惚,就商於予,為用清心消痰之藥,遂獲愈。
又傷寒後神呆氣滯語言恍惚論治
裕老夫人,秋間患傷寒,瀕於死,余為起之,實未全愈也,迄今神呆氣滯,語言恍惚,目不停瞬,請約略言之,以定主治之方。經曰:言者心之聲也。又曰:心藏神。是故心氣實,則神完氣固,可以慮周萬事,而應變無方,可以答對如流,而秩然有序。傷寒之來,津液先耗,邪氣內陷,昏憒累日,不語經旬,知清陽之受困者深矣。
所以飲食如故,形體如故,而其神明之地,久為餘邪所據,生火生痰,已非一日。非有以抉去之,則厚味之入,適足以資盜糧;非有以鎮固之,則遊子之歸,恐難期之歲月。且經曰:木屬肝,肝能生風,風主搖動,目得血而能視。由此觀之,肝氣虛,肝血亦虧矣。今當養心補肝,兼以消痰,斯為合法。
沙甌瞻二媳時氣治驗,乙卯二月
甌瞻次媳,繆氏女也。繆無子,止生此女,性多躁,久患三瘧,春初歸探母病,維持而調護之,寒熱交作。有程姓蒙師,屬在比鄰,亦稍知醫,道服發散藥,熱已漸退,連食腐漿大棗等藥,胸前遂覺脹悶,熱又復作。乃延余診,因用和解清導一帖,已自減可。程不思彼體虛,加入三稜、蓬朮,噯氣轉加,吐痰不已,酌方主和營衛,兼清氣化痰,寒熱乃止。但汗出過多,反覺惡寒脈細。
且所吐者皆清水,而小便全無,少腹腫滿,余思脾氣又虛之人,土不制水,水泛為痰,土不生金,金難化氣,惟納其氣以歸腎,燥其脾以培元,則水不患其無制,金不患其失司。遂以五苓散加益智、半夏、廣皮、車前,外用杉木皮煎湯薰洗,病即全愈。
六娘娘
胎前寒熱,以致小產,去血過多,精困神昏,語言不出,寒熱仍來,勢亦險矣。勉擬於下。(小產後)
當歸(三錢),丹參(二錢),茯神(錢半),澤蘭(一錢),青蒿(一錢),炙草(五分),炮姜(四分),菖蒲(三分)
白話文:
學山公方案(諱宗岳字岱瞻)
方裕遠政患傷寒,發痙危急,病情如同瘧疾,反覆寒熱。柳仁和用解肌清熱的方法治療,但數劑後,病人神志昏迷,口不能言,手腳抽搐。一位名叫蔡松濤的江寧人,與方裕遠關係密切,前來探望,但見狀勢危急,束手無策,便離開了。於是派人再次請學山公前去診治。學山公到時,費力地握住病人的手才能把脈。觀察蔡松濤的處方,雖然道理看似正確,但用藥卻不對,如同用一杯水去救滅一車薪的火,怎麼能使將死之人起死回生呢?學山公立即提筆寫下幾行字,大意是說: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,難以治療,正氣虛弱,邪氣盛極,才導致病情如此嚴重。
應該按照治療太陽經痙攣的辦法,使用桂枝、天麻、鉤藤、秦艽、木瓜來疏通經絡;用茯神、菖蒲、半夏、甘草、丹皮來振奮心神,並頻頻灌服藥物。半天后,病人神志稍清;三天后,手腳也能活動了。因為病人胃虛神疲,又加入人參、當歸,調理四劑。方裕遠以為病已痊癒,不再治療。半個月後,病人神志呆滯,氣息不暢,說話含糊不清,於是再次請學山公診治。學山公於是使用清心化痰的藥物,最終治愈。
裕老夫人秋間患傷寒,病情危急,學山公使其病情好轉,但並未痊癒,至今神志呆滯,氣息不暢,說話含糊不清,眼睛不停地眨動。學山公認為:《內經》說:「言語是心的聲音」、「心藏神」。因此,心氣充足,則精神飽滿,氣血旺盛,思慮周全,應變自如,言語流暢,條理清晰。傷寒之邪侵犯人體,首先耗傷津液,邪氣入侵心臟,導致神志昏迷,連日不語,可見陽氣受損之深。
雖然飲食如常,形體如常,但神明之處,長期被邪氣侵佔,導致痰熱內生,已非一日之功。如果不將邪氣清除,則飲食進補,反而滋養邪氣;如果不加以鎮定,則恢復健康,恐怕遙遙無期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木屬肝,肝能生風,風主搖動,目得血而能視。」由此可見,肝氣虛弱,肝血也虧損了。現在應該養心補肝,同時化痰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甌瞻次媳,繆氏之女,因沒有兒子,只生了這個女兒,性情急躁,久患瘧疾。春天回娘家探望生病的母親,照顧母親期間,寒熱交替發作。鄰居一位程姓醫生,略懂醫術,給她服用發散藥物,熱退了一些,但服用腐漿、大棗等食物後,胸部感覺脹悶,熱又再次發作。於是請學山公診治,學山公用和解清導的藥方,病情有所減輕。但程姓醫生不考慮病人體虛,又加入了三稜、蓬朮,結果噯氣加重,痰吐不止。學山公調整藥方,重點調和營衛之氣,兼以清熱化痰,寒熱才停止。但出汗過多,反而覺得惡寒,脈搏微細。
而且所吐的都是清水,而小便不通,小腹腫脹。學山公認為,這是脾氣虛弱,土不制水,水泛為痰;土不生金,金難化氣。只有納氣歸腎,燥濕健脾,才能制水,使金氣正常運作。於是用五苓散加益智仁、半夏、廣皮、車前子,並用杉木皮煎湯熏洗,疾病痊癒。
六娘娘因孕期寒熱導致小產,失血過多,精疲力竭,神志昏迷,不能言語,寒熱仍然發作,病情危急。學山公用如下藥方:(小產後)
當歸(三錢)、丹參(二錢)、茯神(一錢五分)、澤蘭(一錢)、青蒿(一錢)、炙甘草(五分)、炮姜(四分)、菖蒲(三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