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龍砂八家醫案》~ 葉德培先生方案 (1)

回本書目錄

葉德培先生方案 (1)

1. 葉德培先生方案

陽明瘀熱發黃,胸膈拒按,脅肋脹滿,陷胸湯深為切當,再加以滲濕利濁之味,服之一劑可也。(發黃)

一人年將五十,身體肥健,素患腸風下血,已十餘載矣。去冬因思慮憂鬱,忽然下血數斗,後又下如塵水,或如豬脂狀,延至今春,所納之食,汨汨下行,不得停留變化,甚至直出如箭,以致肛門脫出數寸,每以熱湯浴之,睜叫托入,頃之去後,其肛復脫,一晝夜下痢二十餘行,苦不可言,面色浮腫,夭然不澤,唇焦口乾,鼻孔煤黑,右寸浮大,重按無力,脾脈軟弱。(痢)

昨服一劑,藥後內邪消去,但手太陽之脈洪數,此胃氣未服也。今宜扶胃養脾為主,勿亟亟於治痢,痢亦自止。

白朮炭,白蔻,紫樸,黃柏,廣皮,木香,甘草,茯苓,神麯,鍋巴,建蓮,澤瀉

脈漸緩弱,嗽減痛止,胸脘亦寬,平昔木旺土衰,久患脾泄,中氣大虧。若飲食雜投,諸症復增,愈難調攝,須慎之。(嗽)

橘紅(一錢),杏仁(錢半),枳殼(一錢),柴胡(八分),黃芩(錢半),花粉(錢半),知母(一錢),查炭(三錢),六曲(錢半),燈草(三尺)

肝脈漸平,胃脈反見滑大,此皆飲食不調之故。

麥冬(三錢),元參(一錢),花粉(錢半),山梔仁(錢半),橘紅(一錢),杏仁(一錢),枳殼(一錢),查炭(一錢),燈心(三尺),服二帖,去查肉,加澤瀉。

徐商珍令媳左腰膝足腫流走疼痛麻木(乾隆六年)

六脈遲弱,兩尺尤甚,左腰膝足腫,關節間疼痛麻木,遇溫暖即稍止。此係三陰經之恙,治宜溫腎養肝活絡為治。

當歸(三錢),川芎(錢半),肉桂(五分),秦艽(二錢),川熟附(八分),牛膝(二錢),獨活(一錢),南仲(二錢),川斷(二錢),桐皮(二錢),桑枝(炒,二錢)

左三部細弱,右三部滑大。此係病後失調,肺未清,胃為痰食所阻,而畏飲食。擬平淡藥幾味服之,自能漸愈。(痧後)

通州老相公姓胡

六脈弦數,外見寒熱往來,間日而作,兩額巔頂微痛,舌現黃苔,飲食不貪,小便通調,大便艱澀。此統屬少陽陽明兩經瘧症之象。今治宜用小柴胡湯主之,加入陽明之藥一二味。服之兩劑,再議損益可也。(瘧)

柴胡,黃芩,枳殼,知母,花粉,甘草,橘紅,杏仁,桔梗,竹青,燈心

尊翁六脈弦數,身熱如烙,舌起黑苔,中脘按之而痛,大便自利,小便赤色,邪熱鬱伏,值此高年,屬在大險。擬方服之一劑,若能稍減,即是生機。(時感)

石羔(八錢),川連(一錢),連翹(三錢),柴胡(三錢),葛根(二錢),黃芩(二錢),枳實(二錢),甘草(五分),知母(二錢),山梔(三錢),竹葉(十片),燈心(三尺)

白話文:

[葉德培先生方案]

發黃: 患者陽明經有瘀熱導致黃疸,胸膈部按壓疼痛,脅肋脹滿,所以服用陷胸湯最為合適,再加入一些利濕洩濁的藥物,一劑即可見效。

痢: 一位將近五十歲、體格健壯的患者,長期患有腸風下血,已十多年。去年冬天因思慮憂鬱,突然大量出血,之後又排出像塵土或豬油一樣的糞便,持續到今年春天。進食後食物立刻排出,無法消化吸收,甚至像箭一樣射出,導致肛門脫出數寸,需要用熱水沖洗後托回,但很快又會脫出。一天腹瀉二十多次,痛苦不堪,面色浮腫、黯淡無光,嘴唇乾裂,口乾舌燥,鼻孔發黑,右寸脈浮大,按壓無力,脾脈虛弱。服藥一劑後,內邪消除,但手太陽脈洪數,說明胃氣尚未恢復。現在應以扶胃養脾為主,不必急於治療痢疾,痢疾自然會停止。 使用的藥物有:白朮炭、白蔻、紫樸、黃柏、廣皮、木香、甘草、茯苓、神麴、鍋巴、建蓮、澤瀉。

嗽: 脈象漸漸緩弱,咳嗽減輕,疼痛停止,胸脘也舒暢了。患者平時木氣旺盛,土氣衰弱,長期脾胃虛弱,中氣虧損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症狀會加重,更難調理,必須謹慎。使用的藥物有:橘紅、杏仁、枳殼、柴胡、黃芩、花粉、知母、查炭、六曲、燈草。

其他病例:

  • 徐商珍令媳左腰膝足腫流走疼痛麻木(乾隆六年): 患者脈象遲弱,兩尺脈尤其虛弱,左腰膝足腫脹,關節疼痛麻木,遇溫暖則稍有好轉。這是三陰經的病症,治療應以溫腎養肝活絡為主。使用的藥物有:當歸、川芎、肉桂、秦艽、川熟附、牛膝、獨活、南仲、川斷、桐皮、桑枝(炒)。

  • 痧後: 患者左三部脈細弱,右三部脈滑大。這是病後失調,肺氣未清,胃被痰食阻滯,所以畏食。擬用一些平和的藥物,就能逐漸痊癒。

  • 瘧疾(通州老相公姓胡): 患者脈象弦數,寒熱往來,間歇發作,兩額頭頂微痛,舌苔黃,食慾不振,小便通暢,大便困難。這是少陽和陽明經瘧疾的表現。治療應以小柴胡湯為主,再加一兩味陽明經的藥物。服用兩劑後再調整藥方。使用的藥物有:柴胡、黃芩、枳殼、知母、花粉、甘草、橘紅、杏仁、桔梗、竹青、燈心。

  • 時感: 患者脈象弦數,身熱如火燒,舌苔黑,中脘按壓疼痛,大便通暢,小便赤色,邪熱鬱結,年事已高,病情危重。擬定方劑,服用一劑後,如果症狀稍有減輕,就有希望痊癒。使用的藥物有:石膏、川連、連翹、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枳實、甘草、知母、山梔、竹葉、燈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