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龍砂八家醫案》~ 孫御千先生方案(先生自記原本) (1)

回本書目錄

孫御千先生方案(先生自記原本) (1)

1. 孫御千先生方案(先生自記原本)

丁亥正月二日,夏萬隆子傅生,年七歲,臥床月餘,身如燔炭,無汗乾咳不食,兒科屢治,病益增,因請予視之。病熱日久無汗,肌肉瘦削,捫之熱愈熾。近復增乾咳不食,納穀無味,腹痛,按之虛軟,診脈左小右大而皆數。此肝胃之熱己深,晝靜夜劇,漸積為蟲,有自來矣。再以去冬亢旱風燥之邪,乘虛上受於肺,咳頻而愈增其因耳。用內外兼治法。

鮮地,骨皮,丹皮,玉竹,甘草,花粉,蘆根

甘蔗汁一杯沖服,四劑後熱退汗出食進,繼用肥兒丸一料大效。

丁亥清明前三日,予至洋岐徐葆中姨丈處,其兄潮音女,適無錫北門內楊蒻霖者,病甚篤,拉予往視,因述其概。

瘕聚少腹,偏左有形,發亦從左,升至胃脘,累累然滿腹,便溺為之阻塞,頃之腹中氣喧脹消,仍歸少腹。醫有平肝若左金之屬,溫補者腎氣之屬,論奇脈辛香苦溫之屬,寒熱雜投,歷治三載,日夜發作愈劇。今交春分節後,寒熱大作,望之面如渥丹,而仍灑浙惡寒,骨似蒸蘇,究則上熱下冷,況兼頭汗淋漓,氣怯神倦,種種虛候,所共睹矣。從前脈象,據云細弱,今左弦而右大,中虛無神,陰陽有離脫之兆,可懼之甚。

所幸經水屆期不爽,生生未絕。大凡此症雖由肝鬱起見,目今病久體虛,下焦脈海乏氣,絡虛氣阻,易於聚結耳。今以峻補之劑,培其陰陽根本,斂其陽光下潛,仍不離通絡之結也。

人參,鹿茸,北五味,熟地,紫石英,阿膠,當歸,小茴香,牡蠣

丁亥六月,侄患痢極重,治療月餘已愈,然不能戒口戒氣,復發。延至閏七月二十日外日沒時,人事昏沉,更定後方蘇。余診脈細弱無神,右關為最,腹如仰瓦,臍右動氣大如雞卵,震躍不息,中虛已極,生氣索然。投以建中法,次日病勢不減。延姜體乾診之,案云:

久痢亡陰,以致肉削形奪,神迷如厥,申酉屬陽明時分,腸胃津液久虧,故現症若是,姑以養陰清燥之法治之。

真阿膠,大沙參,生白芍,炙甘草,冬桑葉,天門冬,生白扁豆

二劑後,下午神思不昏,再請戚向書姜體乾同診之,向書案云:

痢下腸垢,五十餘日,猶腹痛抽掣,惟悴尪羸殆甚,几几欲脫矣。雖胃口有滯,勢難消導,急救其陰,以戀其陽,彷彿復脈湯之意。

天冬,麥冬,生地,阿膠,麻仁,炙草,白芍,南沙參

藥無過煎,三五十沸即服,取義乎濁藥輕投也。

八月初六日,臍旁動氣已平,腹亦漸厚,痢減腹不掣痛,惟所下黏中有白點不已,眾皆望其向愈矣。予與姜戚再診之,案云:

診左脈弱,右較有神,連進復脈湯,中宮柔和,而神亂煩躁俱止,有津回液轉之機。此時不問其虛,安問其餘。

大生地,麥冬,生扁豆,炙草,大沙參,清阿膠,白芍,大白藕片(五錢),井水煎五十沸服

白話文:

孫御千先生方案(先生自記原本)

丁亥年正月初二,夏萬隆之子傅生,七歲,臥床一個多月,身體像燒炭一樣發熱,沒有汗出,持續乾咳,不吃東西。請過許多兒科醫生治療,病情卻越來越重,於是請我診治。病人發熱已久,沒有汗出,肌肉消瘦,觸摸身體則熱度更盛。最近又加重了乾咳、不食、吃東西沒味道、腹痛的症狀,按壓腹部感覺虛軟,脈象左脈細小,右脈洪大,都跳動很快。這是肝胃的熱邪已經很深了,白天症狀較輕,晚上則加重,日久積聚成蟲證。此外,去年冬天乾旱,風燥之邪乘虛而入肺,導致咳嗽頻繁,病情加重。因此需要內外兼治。

處方:生地黃、骨碎補、丹皮、玉竹、甘草、花粉、蘆根。

用甘蔗汁一杯沖服藥物。服藥四劑後,熱退、出汗、能進食,接著服用肥兒丸一劑,效果顯著。

丁亥年清明前三天,我去洋岐看望徐葆中姨丈,他兄長的女儿,住在無錫北門內的楊蒻霖,病情非常危急,拉我去診治,她向我描述了病情:

腹部有腫塊,集中在左側,形狀可見,病情也是從左側開始,向上蔓延到胃脘部,腹部腫塊累累,大小便都被阻塞。一會兒腹部氣體脹滿喧囂,然後又回到下腹部。之前看過的醫生,有的用平肝的藥物(如左金丸),有的用溫補腎氣的藥物,有的用辛香苦溫的藥物,寒熱並用,治療三年,病情日夜加重。現在春分節後,寒熱症狀加劇,臉色像塗了胭脂一樣紅,卻又怕冷,骨頭像放在蒸籠裡一樣,總體來說是上熱下寒,而且頭上還出汗淋漓,氣虛神倦,各種虛弱的症狀都很明顯。從前的脈象據說細弱,現在左脈弦數,右脈洪大,中間脈象虛弱無力,陰陽將要離絕,非常危險。

幸好月經按時來潮,生命體徵還未完全衰竭。一般來說,這種疾病雖然是由肝鬱引起的,但是現在病程長,身體虛弱,下焦脈海氣血不足,經絡阻塞,容易形成腫塊。現在要用峻補的藥物,來滋補陰陽根本,斂抑陽氣下行,同時也要疏通經絡。

處方:人參、鹿茸、北五味子、熟地黃、紫石英、阿膠、當歸、小茴香、牡蠣。

丁亥年六月,我的侄子患了非常嚴重的痢疾,治療一個多月後痊癒,但是他不忌口,也不注意保養,又犯了。到閏七月二十日傍晚,人事不省,直到更深夜才甦醒。我診脈,脈象細弱無力,右關脈最弱,腹部像翻過來一樣,臍右下方有氣體鼓動,像雞蛋那麼大,不停地跳動,身體非常虛弱,元氣衰竭。我用建中湯的治療方法,但第二天病情沒有減輕。我又請姜體乾醫生診治,他診斷說:

久患痢疾,陰液耗損,導致肌肉消瘦,形體消瘦,神志昏迷,像厥症一樣。申酉時(下午3-7點)屬陽明經,腸胃津液長期虧損,所以出現這樣的症狀,先用養陰清燥的方法治療。

處方:真阿膠、大沙參、生白芍、炙甘草、冬桑葉、天門冬、生白扁豆。

服藥兩劑後,下午神志清醒,我又請戚向書和姜體乾一起診治,戚向書診斷說:

痢疾持續五十多天,仍然腹痛抽搐,病人極度虛弱,幾乎要死了。雖然胃口不好,但是很難用通下之法,必須先急救陰氣,以溫煦陽氣,有點像復脈湯的治療思路。

處方:天門冬、麥冬、生地黃、阿膠、麻仁、炙甘草、白芍、南沙參。

藥物不要煎煮過度,三五十沸就服下,意思是濁藥輕投。

八月初六日,臍旁跳動的氣體已經平息,腹部也漸漸豐滿,痢疾減輕,腹部也不再抽搐疼痛,只是大便中仍然有白色粘液,大家都希望他能痊癒。我和姜、戚兩位醫生再次診治,診斷說:

左脈弱,右脈較有力,繼續服用復脈湯,腹部感覺溫和,神志煩躁都停止了,有津液回歸的跡象。現在不用考慮其他的問題,只要安心養護。

處方:生地黃、麥冬、生白扁豆、炙甘草、大沙參、阿膠、白芍、大白藕片(五錢),用井水煎煮五十沸服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