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龍砂八家醫案》~ 王鍾岳先生方案 (1)

回本書目錄

王鍾岳先生方案 (1)

1. 王鍾岳先生方案

顧山周敬立令郎

痢久不止,脈見細數,少陰腎虛,亡血失精之象也。又不能食,脾火不化,相火侵凌,上炎下奪,津液告竭,故又作渴。惟專救欲脫之真陽,兼能復返其陰,俟一陽來復之期,冀轉回生髮之氣,則治矣。為擬三陰煎及三物桃花湯,間服之。

人參(一錢),熟地(三錢),白芍(酒炒,錢半),五味子(三分),炙草(三分),當歸(炒焦,一錢),益智(淡鹽水泡,六分),(又方)赤石脂(煅研,三兩),炮姜(二錢)

上為末,用香粳米打糊丸,每服三錢,參湯送下。

山東周客

少年火盛,心腎不交,夢多走泄,或無夢自遺,顴赤脈數,全屬陰虛,精氣不固,玉關不閉,相火妄動之故也。則宜壯水制之,不再動其火,自然痊安矣。

大熟地(三錢),煅牡蠣,蓮鬚,龜板(炙),芡實,茯神,棗仁,沙蒺藜(去刺,一錢),建蓮(一錢)

泰興李家襄

太陰厥陰之絡,寒氣引痛,致項強舌卷,語言似乎蹇澀,其邪由府及藏,氣不外衛,血不內營,致風之所襲,併入於心者。沉著於絡,無陽以煦之,故不條達也。當治八脈為病。

歸全,淡附子,甘菊,遠志,肉蓯蓉,枸杞,鹿角霜(各一錢),熟地(三錢)

六脈弦大搏指,足徵平素火必有餘。肝強胃盛,以內伏之火,挾外來之風,致口眼喎斜,頭目不明,清陽之分,經絡為之所中也。然在上之風,乃實邪,緩散自出。

茯苓,首烏(各二錢),黃芩,天麻,防風,川貝,蒺藜,甘菊,殭蠶(各一錢)

江陰三官殿馬腹膨症

腹脹甚於少腹,按之堅急,大便泄,小便少,脈虛細,皆陰寒凝結,厥氣在下而單腹膨滿,當用溫通之法。

淡乾薑,熟附子,烏藥,益智,車前子(各二錢),吳萸(三分),煨木香(五分)

蘇州楓橋姚

小腹寬痛,呼吸俱甚,且上為咳逆,皆屬二陰之邪,久積於中故耳。

桂枝(五分),當歸(一錢),白芍,通草,烏藥,青皮,紫樸(各一錢),吳萸(三分),生薑(一片)

汪維敬如夫人

肝脾素郁,氣血素虧,致清濁之混亂,窒塞中焦及小腹,足膝脈絡不仁,食減吞酸,乃木來侮土之象,寡於畏耳。按脈皆微,真陽不運,陰凝阻遏,致膹郁不宣。當辛通達下之法,復以苦泄,脹可減矣。

吳萸(鹽水炒),乾薑,白蔻,半夏,枳實,廣皮,川楝(鹽炒),蘇梗

又大凡脈微腹脹,小腹上逆者,即經云:厥氣在下,營衛留上,真氣逆上,正邪相攻而為脹也。況乎產後下焦空乏,寒從此入,致不行也。擬方宣通之法,兼溫下元,自能釋然。徐之才云:宣可去壅,通可去滯,溫可去濕,因仿而用之。

吳萸,乾薑,益智(鹽水炒),當歸,官桂,廣皮,故紙(鹽水炒),於朮,丹參,神麯丸,服三錢,參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王鍾岳先生方案

顧山周敬令郎:

久患痢疾,脈搏細弱而數,屬於少陰腎虛,導致失血、遺精。又因無法進食,脾胃之火無法運化,相火(心火)上炎下奪,津液耗竭,因此口渴。治療應專注於扶助將要衰竭的真陽之氣,同時滋補陰氣,待到一陽來復之時,就能轉回生髮之氣,疾病自然痊癒。擬用三陰煎和三物桃花湯交替服用。

處方:人參一錢,熟地三錢,白芍(酒炒)一錢半,五味子三分,炙甘草三分,當歸(炒焦)一錢,益智(淡鹽水泡)六分。(另一方)赤石脂(煅研)三兩,炮姜二錢。上藥研末,用香粳米打糊做成丸藥,每次服用三錢,參湯送服。

山東周客:

年輕人火盛,心腎不交,多夢遺精,或無夢而遺精,面頰潮紅,脈搏數,都是陰虛、精氣不固、腎關不閉、相火妄動所致。宜滋陰降火,不再助長火勢,自然痊癒。

處方:熟地三錢,煅牡蠣,蓮鬚,龜板(炙),芡實,茯神,棗仁,沙蒺藜(去刺)一錢,建蓮一錢。

泰興李家襄:

太陰厥陰經絡受寒氣侵襲而疼痛,導致頸項強直、舌頭捲曲,說話困難。邪氣從經絡深入臟腑,氣機不能外達於衛分,血氣不能內行於營分,風邪乘虛而入,侵犯心臟。寒邪鬱結於經絡,無陽氣溫煦,因此經絡不通暢。當治療八脈病。

處方:當歸,淡附子,甘菊,遠志,肉蓯蓉,枸杞,鹿角霜(各一錢),熟地三錢。

黃氏:

六脈皆弦大而有力,表明素體陽盛。肝火旺盛,胃火熾盛,內伏之火與外來風邪相合,導致口眼歪斜,頭目昏花,陽氣的運行受到阻礙,經絡受損。然而,上部之風邪為實邪,可緩緩散出。

處方:茯苓,何首烏(各二錢),黃芩,天麻,防風,川貝,蒺藜,甘菊,殭蠶(各一錢)。

江陰三官殿馬腹膨症:

腹部脹滿,尤以少腹為甚,按之堅硬,大便稀溏,小便量少,脈搏虛細,都是陰寒凝結,厥氣下陷,導致單獨腹部膨滿,當用溫通之法。

處方:淡乾薑,熟附子,烏藥,益智,車前子(各二錢),吳茱萸三分,煨木香五分。

蘇州楓橋姚氏:

小腹寬痛,呼吸困難,並伴有咳嗽逆氣,都是陰邪久積於體內所致。

處方:桂枝五分,當歸一錢,白芍,通草,烏藥,青皮,紫蘇(各一錢),吳茱萸三分,生薑一片。

汪維敬如夫人:

肝脾素有鬱結,氣血不足,導致清濁混亂,阻塞中焦和小腹,足膝經絡麻木不仁,食慾減退,並伴有吞酸,這是肝木克脾土之象,症狀較輕。脈象皆細弱,真陽運化失常,陰寒凝滯,導致氣機鬱結不通。當用辛溫通下之法,再用苦寒泄熱,則脹滿可減。

處方:吳茱萸(鹽水炒),乾薑,白蔻,半夏,枳實,廣皮,川楝(鹽炒),蘇梗。

又,凡脈象細弱,腹部脹滿,小腹氣逆者,正如經書所說:厥氣在下,營衛之氣留於上,真氣逆上,正邪相搏而致脹滿。尤其產後下焦虛弱,寒邪由此侵入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擬方以宣通之法,兼溫下元,則可自愈。徐之才曰:宣則可去壅塞,通則可去阻滯,溫則可去濕邪,以此為據而用藥。

處方:吳茱萸,乾薑,益智(鹽水炒),當歸,官桂,廣皮,炮薑(鹽水炒),蒼朮,丹參,神麴丸三錢,參湯送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