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卷四
2. 遺精淋濁尿血
交白露暑去涼來,陽降多遺,仍悸恐畏怯,用交心腎固攝。
人參,龍齒,歸身,芡實粉,遠志,柏仁,湖蓮,茯神,熟地,五味子,金櫻膏丸
苦寒直降,陰走泄為遺,陽浮越為頭痛咳嗽,以攝固二氣主之。
熟地,遠志,龍骨,茯苓,芡實,牡蠣
瘧熱傷陰,數年春秋內熱,仍安寢能食。想辦事勤勞,陽氣易於升動,此陽降為遺泄。
虎潛丸
精濁四年,據述途中煩勞驚恐而得,頭面眩暈,肌肉麻痹,遇房事必汗泄,顧體反壯。此陽微失護,精關不固,溫腎寧心,冀漸交合,久恙未能速效。
韭子,龍骨,覆盆子,五味子,菖蒲,柏子仁,補骨脂,胡桃,金櫻膏丸
陰泄為遺,下焦諸脈既空,不主拘束,其陽浮上灼,自有首痰咳嗽。此治肺無益,必填實下元可愈。所慮少年精志未堅,失於保養,有勞屢內損。
熟地,山藥,芡實,龍骨,龜板,山茱萸,茯苓,五味子,遠志,金櫻膏丸
五液下泄,陽氣上越壯盛,眩暈頭重,痿弱不耐步趨,正《內經》謂下虛上實,為厥巔疾也。填精益腎,未常不是。但醫藥未分動靜,氣味未專耳。法當潛其陽,益其陰,質重味厚,滑澀導引,確守勿懈,可冀其固。
鮮鹿尾(一具,切片隔紙烘脆),牛骨髓,羊骨髓(俱隔水熬去滓),豬脊髓(去膜蒸),生白龍骨,生白左牡蠣,元武版,生鱉甲,五味子,茯苓,山茱萸,湘蓮,山藥,芡實,方解青鹽,以髓丸飢時服
前用潛陽填精方,眩厥不至,而吸短遺精弱如昔,形精血未能生旺。今當長夏氣泄,易觸穢熱,最宜林泉寂靜,秋分後稍可應接。
前方去龜鱉加人參、咸秋石
淋變為濁,凡有餘志為濕熱,不足者屬精敗而腐,見症屬虛,治以溫養通補。
鮮河車,枸杞子,沙苑蒺藜,淡蓯蓉,熟地,茯苓,歸身(小茴香拌炒)
遺精溺濁,用填陰固澀之劑,小溲不通,背部腰膂,氣掣攻觸,乃濕熱內郁,太陽之氣不行,仿《金匱》渴者用豬苓湯。今夏瘧疾,皆時令穢濕之邪,瘧後食物不慎,濕留生熱下注,遂患淋瀝莖痛便難。閱醫取苦勝濕,寒勝熱,甚是近理。但加地黃汁膩濁滋血,與通利未合。
海金砂,茯苓皮,山茵陳,晚蠶沙,菖蒲,黃柏,萆薢
精濁已久,肝血腎液皆損,心熱精自出,先傷陰也。
二仙加熟地、茯苓、五味、龍骨、遠志、覆盆子。
破傷淋瀝,點滴不能寧忍,用通利則遺精,腎氣仍無效,跌撲必屬驚恐,以致逆亂。以東垣天真丹緩治,以轉旋氣血之痹。七旬年歲,下元已衰,淋閉久不肯愈。春正天寒,食減無味,下病傳中,治法非易。《靈樞》謂中氣不足,溲便為衰。苟得知味知谷然後議病。
大半夏湯。
下虛淋悶,柔劑溫通。
杞子,淡蓯蓉,鹿角霜,沙苑蒺藜,巴戟
白話文:
白露時節暑氣消退,天氣轉涼,陽氣下降,容易遺精。患者伴隨心悸、恐懼、膽怯等症狀,應以滋補心腎、固攝精氣為治療原則。 方劑用藥包括人參、龍齒、益智仁、芡實粉、遠志、柏子仁、蓮子、茯神、熟地黃、五味子、金櫻膏丸等。
苦寒之品直降下焦,會導致陰氣外泄而遺精,陽氣浮越則會頭痛咳嗽,因此需固攝陰陽之氣。 方劑用藥包括熟地黃、遠志、龍骨、茯苓、芡實、牡蠣等。
瘧疾耗傷陰氣,患者多年來春秋季節內熱,但睡眠飲食正常,工作勤勞,陽氣容易亢盛,導致遺精。方劑用藥為虎潛丸。
遺精四年,因旅途勞累驚恐所致,患者伴隨頭暈、肌肉麻木、房事後汗出,但體質尚強。這是由於陽氣虛弱,精關不固,應溫腎寧心,逐步調理,久病難以速效。方劑用藥包括韭子、龍骨、覆盆子、五味子、菖蒲、柏子仁、補骨脂、胡桃、金櫻膏丸等。
陰液下泄導致遺精,下焦諸脈空虛,不能約束,陽氣上浮而灼傷,出現痰咳等症狀。治療肺部無效,必須填補下元才能痊癒。年輕人精氣未固,勞累損傷,需注重保養。方劑用藥包括熟地黃、山藥、芡實、龍骨、龜板、山茱萸、茯苓、五味子、遠志、金櫻膏丸等。
五液下泄,陽氣上亢,患者頭暈目眩,肢體乏力,這是下虛上實的證候,應填精益腎。但需注意藥物寒熱溫涼的配伍,藥物氣味也需精準。治療應潛降陽氣,滋補陰精,藥物質地應厚重,味甘滑澀,持續服用,才能收到效果。方劑用藥包括鮮鹿尾、牛骨髓、羊骨髓、豬脊髓、生龍骨、生牡蠣、元武版、生鱉甲、五味子、茯苓、山茱萸、蓮子、山藥、芡實、方解石等,製成藥丸,空腹服用。
前述潛陽填精方劑使用後,眩暈等症狀消失,但遺精、精液稀薄等症狀仍然存在,說明精血尚未充足。夏季暑熱易傷陰,應保持清靜,秋分後再作調理。方劑調整為:去龜鱉,加人參、鹹秋石。
淋濁轉變為精濁,餘邪為濕熱,精液不足則為精敗腐敗,此症屬虛,應溫養補益。方劑用藥包括鮮河車、枸杞子、沙苑蒺藜、淡蓯蓉、熟地黃、茯苓、益智仁(小茴香拌炒)等。
遺精、淋濁,應使用填補陰精、固澀止遺的方劑。若小便不通,腰背疼痛,氣機阻滯,這是濕熱內阻,太陽經氣不通,可參考《金匱要略》中渴者用豬苓湯的思路。夏季瘧疾,皆因時令濕邪,瘧疾痊癒後,飲食不慎,濕熱下注,導致淋瀝、莖痛、排便困難。雖用苦寒藥物祛濕熱,但地黃過於滋膩,與通利之法不相合。方劑用藥包括海金砂、茯苓皮、茵陳蒿、晚蠶沙、菖蒲、黃柏、萆薢等。
精濁久病,肝血腎精皆損,心火亢盛,精液自泄,先傷陰氣。方劑為二仙湯加熟地黃、茯苓、五味子、龍骨、遠志、覆盆子。
小便淋瀝,點滴不斷,服用通利之藥則遺精,腎氣仍然虛弱,跌撲則驚恐致病,應緩解氣血瘀滯。患者七十歲,下元虛衰,淋證久治不愈,春天寒邪入侵,食慾減退,下焦病變傳至中焦,治療不易。《靈樞》云:中氣不足,則大小便失常,應先調理脾胃。方劑用藥為大半夏湯。
下焦虛弱,小便淋澀,宜用溫和的方劑溫通氣血。方劑用藥包括枸杞子、淡蓯蓉、鹿角霜、沙苑蒺藜、巴戟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