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六 金屬 (7)
卷六 金屬 (7)
1. 呃逆
《經》云:胃為氣逆為噦。又曰:寒氣與穀氣相攻,氣並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又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病深者,其聲噦。又云:噦以草刺鼻,嚏而已。無息而疾迎引之,立已。大驚之亦可已。呃逆一症,《內經》本名為噦,令人以其呃呃連聲,故名為呃。
呃症因胃火最多,或胸膈有滯,大便不行,火不能降而上衝,宜降其火,安胃飲主之。若寒滯於胃,及痰飲氣鬱者,扁鵲丁香散主之。兼火者,橘皮竹茹湯,食滯則二陳加白芥、烏藥、木香之屬。凡大病之後見呃者,最危之候,大補元煎,或有可救。若傷寒症發呃,胃中虛冷居多也。
張子和用吐法,治胸滿痰實之症,以伸上焦之鬱氣,亦頗效。或用生薑搗汁一合,加蜜一匙,溫熱服,尤佳。
筆花氏曰:呃逆一症,吳俗稱為冷呃。余謂此症寒少而熱多。蓋寒屬陰而主靜,火屬陽而主動。寒鬱於中,不過吞酸、作瀉而已。惟寒遏其氣,則氣以屈而求伸,譬之地氣上騰,而凍欲解,氣為之,非冰為之也。若火之性本炎上,一有所郁,則迫切升浮而作呃。譬之雷出地奮而蟄咸動,非蟲為之,實雷火為之也。
故火有呃,氣有呃,而寒無呃。其偶而氣不調暢者,原不必治。若大病中見呃、則寒熱異如冰炭,不可執以為冷呃也。余聞吳醫八人,治一獨子,時疫發斑喉爛,議用蘆根、丁、藿,問其故,答曰:有冷呃,余不禁大笑。此症疫毒遏郁,宜大劑升、葛、石膏、犀角、桔梗以解肌而透邪,則呃自止,見丁香則胃爛矣。或曰:此吳俗也。
如公言,彼亦不服,籲!尚何言哉!
白話文:
【呃逆】
《經》提到:當氣在胃中逆流時,會產生噦的聲音。再進一步解釋,當寒氣與食物的氣相遇,兩者互相對抗,氣流逆向上行,從胃中沖出,就會產生噦聲。又說,所有向上衝擊的逆氣,都跟火有關。病情嚴重的人,其噦聲會特別明顯。另一種方法是用草刺激鼻子,使之打噴嚏,噦聲就會停止。或者突然驚嚇病人,也有機會讓噦聲消失。呃逆這個病症,在《內經》中被稱為噦,因為它發出「呃」的聲音,所以又稱為呃。
呃逆通常是由胃火旺盛所導致,或是胸膈部位有阻塞,大便不順,火氣無法下降反而向上衝,應該要降低火氣,安胃飲是主要治療方式。如果是胃部受寒,或是痰飲氣鬱,可以用扁鵲丁香散來治療。如果同時有火氣,可用橘皮竹茹湯。若是消化不良,則可使用二陳加白芥、烏藥、木香等藥物。一般來說,大病後出現呃逆,是非常危險的徵兆,可以使用大補元煎,或許還能挽救。若是感冒後出現呃逆,通常代表胃部虛弱且寒冷。
張子和使用催吐療法,治療胸脹和痰多的症狀,以舒緩上焦鬱悶的氣,效果不錯。也可以用一合的生薑汁,加上一匙蜂蜜,溫熱後服用,效果更佳。
筆花氏表示:呃逆這個病症,吳地方言稱之為冷呃。但我的看法是,這個病症主要是熱而非寒。因為寒氣屬於陰性,偏向靜態;火氣屬於陽性,偏向動態。當寒氣鬱積在體內,頂多會引起胃酸反流、腹瀉等症狀。只有當寒氣抑制了正常的氣流,氣才會尋求擴張,就像地氣上升,凍土即將解凍,這不是冰塊造成的,而是氣流的自然反應。火氣本質上是炎熱且向上,一旦受到抑制,就會急迫地上升,產生呃逆。就像是春雷從地下爆發,所有冬眠的動物都被喚醒,這不是動物自己造成的,而是雷火的作用。
所以,火氣會造成呃逆,氣流也會,但寒氣不會。偶爾出現的氣流不順,不一定需要治療。但如果在大病期間出現呃逆,那就要考慮是寒是熱,如同冰炭兩極,不能單純認為是冷呃。我聽過一個案例,吳地的八位醫生治療一個獨子,當時他感染瘟疫,全身長滿紅斑,喉嚨潰爛,他們建議使用蘆根、丁香、藿香等藥材。我問他們為什麼,他們回答:因為他有冷呃。我忍不住笑了出來。這個病例的瘟疫病毒抑制了身體機能,應該使用大量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犀角、桔梗等藥材,來解肌透邪,呃逆自然會停止。如果使用丁香,胃可能就壞掉了。有人說:這是吳地的風俗。
按照你的說法,他們也不會接受,唉!還有什麼好說的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