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時旨要》~ 卷五 土屬 (21)
卷五 土屬 (21)
1. 痢
程鍾齡治痢初起,用治痢散神效。腹脹痛,佐以樸黃丸;若日久脾虛食少者,異功散加白芍、黃連、木香,清而補之;若邪熱穢氣,塞於胃脘,嘔逆不食者,開噤散啟之;氣虛下陷者,補中益氣湯升提之;久痢變為虛寒,肢冷脈微者,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,蓋久痢必傷腎也。
白話文:
程鍾齡治療痢疾初期,使用治痢散效果很好。如果肚子脹痛,就加用樸黃丸;如果久痢導致脾胃虛弱,食慾不振,則在異功散中加入白芍、黃連、木香,既能清熱又能補益;如果邪熱穢氣阻塞胃脘,出現嘔吐、不想吃東西的情況,就用開噤散來疏通;如果氣虛下陷,就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元氣;如果久痢導致虛寒,手腳冰冷,脈象微弱,就用附子理中湯加桂枝溫中,因為久痢必定會傷及腎臟。
2. 諸痢證治
痢有因外感風邪,由三陽而內縮者,小柴胡湯、神術湯症也。有三陰自痢而脈微、肢冷者,桂枝湯、理中湯症也。有素稟陰虛,感寒而痢,體薄脈微,宜八味加故紙、肉果、阿膠,兼用理中合升麻、桂、附間服,此症為痢藥害者不少。
若寒濕痢,身痛、頭疼,亦有三陽症,五苓散宜之。濕火痢,肛墜後重,濕勝腹不痛,熱勝腹大痛。亦有三陽症,河間黃連湯宜之。燥火痢,煩渴口燥,肛門熱痛,膿血稠黏,當歸大黃湯合益元散宜之。
其瀉痢之症,並無虛坐努責,但覺倦怠,赤白兼下,應利、應補、應溫,臨症審酌。更有瘧痢之症,症邪內陷,元氣不升,為瘧後痢,補中益氣湯提之。喻氏從少陽治,用小柴胡湯。若痢久亡陰,陰陽兩虛,惡寒發熱,似作瘧狀,為痢後瘧,亦用補中益氣。生生子云:瘧痢發燒、過吞生冷,則變為痢,痢不愈,復繼以瘧,宜用十味六和湯或內縮煎。
下痢純血者,風也。宜涼血祛風,歸、防、芩、桃之屬。有濕熱,兼清利;有紫塊,是死血,桃仁、滑石行之。血痢不愈,屬陽虛陰脫,八珍湯加升提。甚則陣陣自下,厥冷脈縮,元氣欲絕也,附子理中湯。
下痢白膿者,臟腑之脂膏,氣受病也。大約寒多而熱少,宜調氣養臟。若凍膠鼻涕者,為冷痢,非薑、桂、香、砂莫效。若色如豆汁者,脾經受濕也,宜分利之。
有五色痢者,白者浮近脂膏,赤者切於膚絡;紫紅紫白,則離位稍久,陰凝血敗而然;至黃黑色深而膿厚穢臭為火症;色淡不甚臭為寒症;若青黑而腥薄者,此肝腎腐敗之色,不治。
或糟粕不實者,痢久而腸胃虛弱也,異功散。積滯未淨者,稍加厚朴。
下痢裡急後重、病在廣腸以下之處,不在脾與腎也。中焦有熱,則熱邪下迫,有寒,則寒邪下迫,氣虛,則氣陷下迫,當以治痢為主,白頭翁湯、補中益氣加訶子皮等隨症治之。
下痢腹痛,懼按為實,喜按為虛,欲飲冰水為熱,喜暖手熨為寒。寒在中者,治宜溫脾,寒在下者,治宜溫腎。氣滯則順氣,血虛則和血,挾熱則清脾;若下血四散如篩,腹中大痛,此陽明熱毒氣衝,當升陽去濕和血湯。其有脈遲數不勻,或時歇止者,此痧痢腹痛也,刮其痧而痛自止。
下痢繞臍痛者,濕毒與食停在下脘,糟粕欲行不得行,乃逼迫臟腑脂膏,由小腸刮下,故痛在繞臍而下,且小腸為邪迫,不能分利,故小便短縮。
大孔腫痛,濕熱下流也。實者芩、連以清之,虛寒久病者,參、術以溫之,痢止則痛止,亦如後重之法。
痢而口渴者,火甚,竹葉石膏湯。然此症下多亡陰,津涸而渴者多,宜滋其陰,更宜補氣。古人謂氣之升即為水,氣為水母,氣充則渴自止也。
下痢不食,莫作噤口,積滯失運居多,保和丸最穩,心下堅痛者下之。
白話文:
痢疾的治療方法,依據病因和症狀有所不同。
若因外感風寒,風邪由三陽經收縮內陷所致,則可用小柴胡湯或神術湯。若因三陰經自發痢疾,並伴有脈弱、肢冷等症狀,則可用桂枝湯或理中湯。若體質原本陰虛,又因受寒而致痢疾,身體虛弱,脈象微弱,則應使用八味丸加故紙、肉果、阿膠,並配合理中湯加升麻、桂枝、附子間歇服用。此種因服用痢疾藥物不當導致的痢疾並不少見。
寒濕痢疾,伴有身痛、頭痛,且屬於三陽經症狀者,宜用五苓散。濕熱痢疾,則會有肛門墜脹、後重感,濕邪較盛則腹不痛,熱邪較盛則腹痛劇烈,同樣屬於三陽經症狀,可用河間黃連湯。燥熱痢疾,則伴有煩渴、口乾、肛門灼痛,膿血稠黏,宜用當歸大黃湯合益元散。
有些痢疾患者,並無明顯的腹瀉用力感,只是感到倦怠,大便呈現赤白混合,此時需根據病情判斷是否應瀉、應補、應溫,需臨證仔細辨別。
瘧疾後引起的痢疾,症狀為邪氣內陷,元氣不足,可用補中益氣湯。喻氏醫家則從少陽經論治,用小柴胡湯。若痢疾久治不癒導致陰液耗損,出現陰陽兩虛,惡寒發熱,類似瘧疾症狀,則稱為痢後瘧,同樣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。生生子言:瘧疾和痢疾發燒後,過食生冷之物,就會轉為痢疾,如果痢疾久治不癒,又會轉為瘧疾,此時宜用十味六和湯或內縮煎。
單純下痢鮮血,屬於風邪所致,宜用涼血祛風之藥,如當歸、防風、黃芩、桃仁等。若兼有濕熱,則需兼用清熱利濕之藥;若血中有紫塊,則表示有瘀血,可用桃仁、滑石等藥物化瘀。若血痢久治不愈,屬於陽虛陰脫,則可用八珍湯加升麻、升藥。病情嚴重者,會出現陣發性下墜、厥冷、脈弱等症狀,元氣將絕,此時需用附子理中湯。
下痢白色膿樣便,是臟腑脂膏受損,氣機病變所致。一般來說寒邪較盛,熱邪較少,治療上應以調氣養臟為主。若膿樣便如凍膠鼻涕樣,為寒邪引起的痢疾,非用生薑、桂枝、香附、砂仁等溫熱藥物不可。若色如豆汁樣,是脾經受濕,宜用利濕之藥。
五色痢疾,白色多為浮於表面的脂膏,紅色多與皮膚經絡相關;紫紅或紫白,則表示病情持續較久,陰液凝滯,血液敗壞;黃黑色深厚,膿稠惡臭,為熱邪所致;顏色淡,臭味不重,為寒邪所致;青黑色,稀薄腥臭,則表示肝腎腐敗,難以治癒。
若痢疾日久,腸胃虛弱,導致糟粕不能完全排出,則可用異功散;若有積滯未清,可酌情添加厚朴。
下痢伴裡急後重,病位在直腸以下,與脾腎無關。中焦有熱,則熱邪下迫;有寒,則寒邪下迫;氣虛,則氣陷下迫。治療應以治痢為主,可用白頭翁湯,或補中益氣湯加訶子皮等,根據具體症狀調整用藥。
下痢腹痛,按之則痛加劇為實證,按之則疼痛減輕為虛證;想喝冰水為熱證,喜歡溫熱敷則為寒證。寒邪在中焦,則需溫脾;寒邪在下焦,則需溫腎;氣滯則需理氣;血虛則需養血;夾雜熱邪,則需清熱;若下血如篩,腹痛劇烈,則屬於陽明經熱毒氣衝,需用升陽去濕和血之方劑;脈象遲數不勻,或時停時現,則為痧氣引起的痢疾腹痛,刮痧即可止痛。
下痢繞臍痛,是濕毒和食積停留在中脘,糟粕欲下而下不去,迫使臟腑脂膏下泄,故疼痛繞臍而下;且小腸受邪氣阻礙,不能正常運化,故小便短少。
肛門腫痛,是濕熱下注所致。實證可用黃芩、黃連清熱;虛寒久病者,可用人參、白術溫補;痢疾痊癒,疼痛則自止,治療方法與裡急後重相似。
痢疾伴口渴,表示火邪過盛,可用竹葉石膏湯。但此種情況下,多半陰液虧損,津液不足而口渴,故需滋陰,更需補氣。古人認為氣能升津,氣為水之母,氣足則渴自止。
下痢不食,不要誤認為是噤口痢,多半是積滯停滯不通,保和丸最為穩妥,心下堅硬疼痛者應服用此藥以通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