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喉科心法》~ 跋

回本書目錄

1.

查十二經脈,手陽明大腸,足陽明胃,足太陰脾,手少陰心,手太陽小腸,足少陰腎,手少陽三焦,足少陽膽,足厥陰肝,並沖、任、督等脈,均絡咽喉。各經有病,均能致咽喉腫痛,舌乾起刺。《內經》云:火鬱發之。謂發汗與宣吐並刺少商穴出血,均取發散之義。道光丙午歲,春、夏、秋雨水稀少,火勝剋金,秋間遂有咽喉腫痛一症,治稍不得其法,遂致不救,眾議紛紛,無所措手。有謂忌發散者,謂宜清涼者,究之迄無定見,予以鄙意度之,發散之說自古以然。

其間有不能用發散者,則以賦體素有陰虛陽虛之別耳。如果少年體旺,感受時疫,非發散與攻下,其熱不熄。古語云:治喉痹之火,與救火同。不可拘泥緩方與小方,誤人性命。若素稟陰虛者,用發散與攻下,則重竭其陰;素稟陽虛者,用發散與攻下,則剝喪其陽,遂成不救之症,是不可以不慎。

白話文:

檢查十二經脈,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少陰腎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厥陰肝經,以及沖脈、任脈、督脈等脈絡,都與咽喉相連。各經有病,都會導致咽喉腫痛,舌頭乾燥生刺。《內經》說:火氣鬱結,需要發散。所謂發汗與宣吐,以及針刺少商穴出血,都是取發散的意思。道光丙午年,春、夏、秋三季雨水稀少,火氣旺盛剋制金氣,秋季因此出現咽喉腫痛的疾病,治療稍有不當,就會導致死亡,眾人議論紛紛,不知如何應對。有人認為不宜發散,有人認為宜清涼,究其原因,一直沒有定論,我以淺見度之,發散之說自古以來就有依循。

其中不能使用發散方法的,是因為體質原本就有陰虛或陽虛的差別。如果年輕人體格強壯,感染流行病,不發散與攻下,熱氣不會消退。古語說:治療喉嚨痛的火氣,與救火一樣。不能拘泥於緩慢的藥方或小藥方,誤人性命。如果原本體質陰虛的人使用發散與攻下的方法,會加重陰氣的耗竭;原本體質陽虛的人使用發散與攻下的方法,會損耗陽氣,導致無法挽救的疾病,這是不可不慎重的。

元泰和二年,大都瘟病,東垣制普濟消毒飲,活人無算,時人謂之天方,所用皆清涼解散之品,惟肺有熱者,須減去人參。若陽虛而兼時疫,則宜逍遙散與補中益氣湯之類,補中兼散,較為妥善。至若格陽之症,則又當用附、桂、八味地黃湯或鎮陰煎之類。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,不可拘執成見,不必泥定古方。

白話文:

元泰和二年,大都城發生瘟疫,東垣先生創製了「普濟消毒飲」,救活了無數人,當時人們稱之為神方。這方子所用的都是清涼解毒的藥材,唯獨肺部有熱的人,需要減去人參。如果體質虛弱,又同時染上瘟疫,則應該服用逍遙散、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方,既能補中益氣,又能解毒散寒,比較妥善。至於陽氣不足的症狀,則應該使用附子、桂枝、八味地黃湯或鎮陰煎之類的藥方。醫術精妙,取決於醫生的智慧,不可固執己見,也不必拘泥於古方。

予因近年有喉症忌散之說,故不揣固陋,妄抒意見,以俟高明之採擇焉。至是書當增刪處,已質之梧岡,更願質之天下。

時道光二十七年歲次丁未冬月潘誠葆真氏謹識

白話文:

我因為近幾年的喉嚨病症有所顧慮,所以不敢自大,發表自己的看法,等待更高明的人來選擇使用。對於這本書應該增加和刪除的地方,已經向梧岡詢問了,也希望能得到天下的評論。 當時是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冬季的一個月份,潘誠葆真謹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