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青囊全集秘旨》~ 下卷 (2)

回本書目錄

下卷 (2)

1. 疔證總論

附:手指部

大指太陰肺,次指陽明大腸,中指厥陰心包絡,四指少陽三焦,滿指甲爪角內側少陰心,外側太陽小腸。

歌曰

手拇大指太陰肺,次指陽明大腸位。

中指厥陰心包絡,四指少陽三焦是。

滿指內側少陰心,外側太陽小腸配。

附:足部

足大拇指太陰脾,次指陽明胃,中指厥陰肝,四指少陽膽,滿指內側少陰腎、外側太陽膀胱。

歌曰

足拇大指太陰脾,次指陽明胃經宜。

三指厥陰肝部位,四指少陽膽屬奇。

滿指內側少陰腎,外側太陽膀胱兮。

附:脈

火毒熱症洪數實大為順,有力實熱,沉極伏熱,隨其所見,細數為凶。

一疔症最忌苧麻花,見者亡。頭面部手足稍輕,見者則加腫甚速。用胡麻刺炒黃為末,醋和敷。

疔症經絡分門部位

顴疔屬陽明胃,用酥丸取汗後服黃連消毒飲;

印心疔又名眉心疔,屬督脈,頰骨疔屬陽明風熱,服荊防敗毒散;胃火甚涼膈散、清涼消毒飲。

龍泉疔(人中),督脈。

虎髭疔(頦下)任脈、腎。胃熱又承漿疔,服仙方活命飲、內疏黃連湯。鼻疔(多生孔中)肺,服酥丸取汗用。離宮錠子塗之。

黑疔多生耳竅(腎),毒甚服黃連消毒飲,疏解用黃連解毒湯清之。

反唇疔上屬脾下屬胃。

鎖口疔生嘴角(心脾)。

牙疔,齒縫胃,大腸濕熱亦生(又即黑療屬腎熱毒黑色),擦拔疔散作丸噙,服黃連解毒湯主之。

舌疔,中心邊脾前丸噙,甚者刺之,服黃連解毒湯兼下紫雪散搽服。

黯疔生腋下左肝右脾,服麥靈丹。

蛇頭疔、天蛇疔,此二疔俱兼脾,無論在何指,生指尖頭是也;蛇眼疔,生指甲側;蛇背疔,生甲後背指;蛇腹疔又名魚肚,生指中節中;蛙節疔又名蛇節,指節上生;泥秋疽偏指腫是以。雄黃散治之(牡蝸二味研,蜜調敷),酥丸塗之,服仙方活命飲主之,用琥珀膏蓋之服。

一方用明雄、牡蠣研末,蜜調敷(即雄黃散亦治指頭疔)。

五疔分論

黃鼓疔,口角顴骨上紅色,脾主。

白刃疔,腮白泡頂,吐痰涎,肺主。

黑靨疔,斑黑紫泡,昏目露睛,腎發。

紫燕疔,筋骨間指青舌強,神昏亂,肝主。

火焰疔,唇指中黃紅,心發主。

以上五疔,發五臟,有形色,細考何部,辨經絡,論陰陽上下之別。

紅絲疔(生手足胸背筋骨處),最忌紅線攻心。

羊毛疔,生前後心,有紫,紅、黑斑點。一有憎寒壯熱,一有嘔吐分別。

痘疔(小兒多生)俗呼賊痘(發無定處)。正明雄(一錢)、紫草(三錢)為末,入胭脂汁調塗。

捲簾疔,生舌根底用披針刺破(忌刺舌根中),出淨惡血,苦茶漱口,搽拔疔散。再用青黛、云連、冰片、硼砂、薄荷、細辛、僵蟲共研吹之。

火珠疔,生鼻孔內,赤紅針破,服瀉金散用黃連膏,入片滴孔內。

忘汲疔,生眼沿,挑破,用胭脂嚼汁塗,蒲公英、野菊汁洗。

白話文:

疔證總論

手指部位:大拇指屬肺經,食指屬大腸經,中指屬心包經,無名指屬三焦經,小指指甲內側屬心經,外側屬小腸經。

歌訣:手拇大指太陰肺,食指陽明大腸位;中指厥陰心包絡,無名少陽三焦是;小指內側少陰心,外側太陽小腸配。

足部部位:大拇指屬脾經,食指屬胃經,中指屬肝經,無名指屬膽經,小指指甲內側屬腎經,外側屬膀胱經。

歌訣:足拇大指太陰脾,食指陽明胃經宜;中指厥陰肝部位,無名少陽膽屬奇;小指內側少陰腎,外側太陽膀胱兮。

脈象:熱毒熾盛的疔瘡,脈象洪數有力,實熱者脈實,伏熱者脈沉,脈細數則預後不良。苧麻花是疔瘡的大忌,見之則凶險。疔瘡發生在頭面部及手足部較輕,其他部位則腫脹迅速。可用炒黃的胡麻粉,加醋調敷。

疔瘡經絡部位及治療:

顴骨疔:屬胃經,先用酥丸發汗,再服用黃連消毒飲。

印堂疔(眉心疔):屬督脈。

頰骨疔:屬陽明風熱,服用荊防敗毒散;胃火盛者,服用涼膈散、清涼消毒飲。

龍泉疔(人中):屬督脈。

虎髭疔(頦下):屬任脈、腎經。伴有胃熱者,稱為承漿疔,服用仙方活命飲、內疏黃連湯。

鼻疔:多生於鼻孔內,屬肺經,用酥丸發汗,並塗抹離宮錠子。

黑疔:多生於耳竅,屬腎經,毒性較重者,服用黃連消毒飲或黃連解毒湯。

反唇疔:上屬脾經,下屬胃經。

鎖口疔:生於嘴角,屬心脾經。

牙疔:生於牙齒縫隙,屬胃經;大腸濕熱也可導致牙疔(又稱黑疔,屬腎熱毒),可用擦拔疔散製成丸劑含服,並服用黃連解毒湯。

舌疔:生於舌頭,屬脾經,可含服藥丸,嚴重者需用針刺,並服用黃連解毒湯及紫雪散。

黯疔:生於腋下,左側屬肝經,右側屬脾經,服用麥靈丹。

蛇頭疔、天蛇疔:此兩種疔瘡均兼屬脾經,都生長在手指尖端;蛇眼疔生於指甲側;蛇背疔生於指甲後方;蛇腹疔(魚肚疔)生於指節中間;蛙節疔(蛇節疔)生於指節上;泥秋疽則指部腫脹。均可用雄黃散(雄黃、牡荊研末,蜜調敷)、酥丸塗敷,並服用仙方活命飲,再用琥珀膏蓋敷。另可用明雄黃、牡蠣研末,蜜調敷。

五種疔瘡:

黃鼓疔:生於口角顴骨,呈紅色,屬脾經。

白刃疔:生於腮部,呈白色水泡,伴有吐痰涎,屬肺經。

黑靨疔:呈黑色或紫黑色水泡,伴有昏目露睛,屬腎經。

紫燕疔:生於筋骨之間,呈青紫色,伴有舌強、神昏,屬肝經。

火焰疔:生於唇或手指,呈黃紅色,屬心經。

以上五種疔瘡,分別屬於五臟,具有各自的形色特徵,需仔細辨別部位,判斷經絡,以及陰陽的區別。

紅絲疔:生於手足、胸背及筋骨處,最忌紅線攻心。

羊毛疔:生於胸前或胸後,伴有紫、紅、黑斑點,有的伴有憎寒壯熱,有的伴有嘔吐。

痘疔:小兒多見,俗稱賊痘,發病部位不定。可用明雄黃一錢、紫草三錢研末,用胭脂汁調敷。

捲簾疔:生於舌根底部,可用披針刺破(忌刺舌根中央),排出惡血,用苦茶漱口,並塗抹擦拔疔散。再用青黛、雲連、冰片、硼砂、薄荷、細辛、僵蠶研末吹敷。

火珠疔:生於鼻孔內,呈赤紅色,可用針刺,並服用瀉金散,用黃連膏加入藥片滴入鼻孔內。

忘汲疔:生於眼瞼處,需挑破,用胭脂汁塗敷,並用蒲公英、野菊花汁清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