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輯要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異痘類

蛀痘(險),痘有小孔針嘴大,如蟲蛀之狀,此腠理不秘,大泄元氣,不急治,必灰陷死。用人參、炙耆、當歸、炙草、桂心、丁香,加荔枝引,必孔秘,痘乃起脹行漿也。

(按:此症與漏痘略同。)

瑠璃痘,又名隱血痘(危),痘雖光亮,全無血色,形若瑠璃,略擦即破,內俱清水,或出血總無膿漿,此氣血不能運化毒氣也,後必音啞死,急取其尤者,刺去其水,再用實漿散(百七三)加黃豆四十九粒。

赤萍、紫萍、白萍(皆死),痘出後,形若浮萍,連片虛浮,不分顆粒,又無起脹之勢,其色赤者名赤萍,紫者名紫萍,白者名白萍。

草尾珠(生),遍身俱陷,惟尻骨一圍,飽滿潤澤,其明如珠,此必腎足精充,急用內托之劑,則遍身之痘俱起矣。

黑痘(死),痘毒隨血出,毒盛血熱,故其痘黑,此必死之症,古方雖有數條,總以涼血解毒為主,姑載於後。初見黑點在皮膚之間者,用硃砂、冰片、牛黃,或用豬尾血調人牙散,好酒同服;初出點便黑者,用紫草茸二三錢,好酒調服;又皮膚髮青紫紋者,用紫草一錢,紅花、荊芥、防風、牛子、生耆各八分,甘草三分,升麻五分,木香三分;黑痕並黑靨者,用蟬蛻五個,紫草茸一錢;黑如煤炭,血不紅活,用紫草、紅花、生地、牛子、赤芍;黑而軟者,氣弱血熱也,用參耆實表湯(三十二)加紅花、紫草、生地;焦黑潮熱煩躁者,用小無比散(百四五)加紫草、生地、紅花,磨犀角調服。

氣血兩敗痘(死),近看形如水蓼花,遠望胭脂甚可誇,臨漿清水無膿汁,古聖名醫束手嗟。

復出痘(險),有等痘出甚稀,依然起漿收靨,究竟皮膚之內有痘未出,靨後頤下發毒死,此由元氣虛弱,不能送毒故也。凡痘出稀者,須要捻子照之,若皮下隱隱有點,是痘未盡出,急與千金內托散(六十),托出其痘,方可無虞。

白話文:

異痘類

蛀痘:痘痘有針尖大小的小孔,像蟲蛀一樣,這是因為肌膚腠理不密,元氣外泄。如果不積極治療,痘痘就會潰爛死亡。治療方法是用人參、炙甘草、當歸、炙甘草、桂枝、丁香,再加荔枝引藥,讓痘孔閉合,痘痘才能長大並出膿。 (此症與漏痘類似。)

瑠璃痘:痘痘光亮,沒有血色,像瑠璃一樣,輕輕一擦就破,裡面是清水或少量血,沒有膿液。這是因為氣血不能運化毒氣,最終會導致患者聲音嘶啞而死。要緊急治療,用針刺破痘痘排出積水,再服用實漿散(方劑號碼百七三)加黃豆四十九粒。

赤萍、紫萍、白萍:痘痘出疹後,形狀像浮萍,一片一片地浮腫,沒有分開的小顆粒,也沒有長大的跡象。顏色發紅的叫赤萍,紫色的叫紫萍,白色的叫白萍,都是死症。

草尾珠:全身痘痘都凹陷,只有臀部圍繞一圈的痘痘飽滿潤澤,明亮如珠。這是因為腎氣充足,精氣充盈。要緊急使用內托的藥物,才能使全身的痘痘都長出來。

黑痘:痘毒隨著血液排出,毒氣盛、血熱,所以痘痘呈黑色,這是必死的症狀。古代的方劑雖然有很多,但都以涼血解毒為主。 初期皮膚出現黑點,可用硃砂、冰片、牛黃,或用豬尾血調和人牙散,用好酒送服;痘痘一開始就發黑,可用紫草茸二三錢,用好酒送服;皮膚出現青紫紋,可用紫草、紅花、荊芥、防風、牛膝、炙甘草、升麻、木香;痘痘發黑並伴有黑靨,可用蟬蛻、紫草茸;痘痘黑如煤炭,血液不紅潤,可用紫草、紅花、生地、牛膝、赤芍;痘痘發黑且柔軟,這是氣虛血熱,可用參耆實表湯(方劑號碼三十二)加紅花、紫草、生地;痘痘焦黑,伴隨潮熱煩躁,可用小無比散(方劑號碼百四五)加紫草、生地、紅花,再用磨好的犀角送服。

氣血兩敗痘:近看像水蓼花,遠看像胭脂,臨近出膿時卻只有清水沒有膿液,是必死的症狀。

復出痘:痘痘出得稀少,即使出膿結痂,但皮膚內部還有痘痘未出,結痂後下巴會長毒而死亡,這是因為元氣虛弱,不能將毒氣排出體外。痘痘出得稀少,要用捻子照射皮膚,如果皮下隱約有痘點,說明痘痘尚未完全長出,要緊急服用千金內托散(方劑號碼六十),將痘痘托出來才能避免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