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痘科輯要》~ 雜症 卷三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 卷三下 (4)

1. 坐立戰搖

痘後坐立戰搖,氣血兩虛也,宜八珍湯。

白話文:

在出完水痘之後,如果出現坐立不安、身體晃動的症狀,這通常是氣血雙雙虛弱的表現,適合服用八珍湯來調理。

2. 發癢

痘毒有氣無形,必借氣以送之,血以載之。頂尖而圓者,其氣上升也;有紅暈者,其血下附也。分清氣血之時,痘多作癢,及氣血各定其位,則氣上升以化毒,血下附以養漿,其癢自定。痘雖忌癢,惟初出時癢不忌。

(按:初出癢甚者,乃皮膚閉密,邪火欲出而不能也,宜升麻葛根湯去白芍,加赤芍、防風、桂枝、淡豆豉)。

灌漿時作癢,乃毒氣欲化不化,擾攘於皮膚也,最為凶候,其由來有數端。氣虛不能化毒而癢者,其痘必白色,頂陷,皮薄漿清或暈腳淡紅,精神困倦,二便順利,宜參耆實表湯(卅二)或千金內托散(十六)或參歸鹿茸湯(十五),俱倍加參、耆,或異功散(五十)助其長漿,其癢自止。血熱作癢者,其痘紅紫,口渴,宜清毒活血湯(十四)倍加參、耆。

泄瀉後,正氣內虛,邪氣外實,作癢者,宜調元托裡湯(百五六)。邪穢觸犯作癢者,宜平和湯(十二),外用檀香、紅棗,燒煙燻之。

痘後發癢,抓破成瘡者,此血熱也,用黃柏、生紫草、甘草、生牛子、銀花、生地、紅花,共煎油搽之。

補:因風寒所感發癢者,用避穢香、大黃、蒼朮,加小棗、茶葉,燒煙燻之。無因而發癢者,當視瘡形治之,瘡干而癢,宜養血潤燥,四物湯加防風、黃耆、荊芥、桂枝、牛子、升麻、甘草。瘡濕而癢,宜補氣除濕,四君子湯加防風、荊芥、黃耆、桂枝、牛子。將靨作癢者,正氣復也,不必服藥。

痂落後,瘢肉凸起作癢者,宜荊防敗毒散。痂落後,其瘢紅多白少微癢,宜保元湯(百七十)加白芷、防風,一二劑即止,勿服。

【附方】,痘癢用蟬蛻二十個,去翅足,水煎服立止。荊芥穗末,紙捲成條,燈上燃之,按滅,隔一二層紙於痘上焠之。荊芥葉、千年霜燒煙燻之。生薑搗爛,燒酒炒,布包熨之。

白話文:

[發癢]

痘疹的病毒本質無形,它必須藉由氣力來運送,靠血液來載運。頂部尖且圓的痘疹,顯示病毒正在向上發展;若有紅色光暈,則表示血液正在下部附著。在痘疹發癢的時候,正是氣血在分離的時刻,等到氣血各自安穩其位,氣力就會往上推進以轉化病毒,血液則會往下附著以滋養膿漿,那時癢感自然消失。雖然痘疹通常應避免癢感,但在初期出現癢感並無大礙。

如果痘疹剛出現就非常癢,這可能是皮膚緊閉,邪火想冒出卻無法順利,此時可用升麻葛根湯去白芍,再加入赤芍、防風、桂枝、淡豆豉。

在灌漿期出現癢感,這可能是病毒正處於轉化與未轉化的狀態,在皮膚層造成騷動,這種情況非常危險,可能原因有許多。若因氣力不足無法轉化病毒而產生癢感,痘疹通常呈現白色,頂部凹陷,皮膚薄且膿漿清澈,或者紅暈部分呈現淡紅色,患者會感到精神疲憊,但大小便正常,可以服用參耆實表湯、千金內託散或參歸鹿茸湯,都加倍使用人參和黃耆,或服用異功散來幫助長膿漿,癢感自然停止。若因血液過熱導致癢感,痘疹會呈現紅紫色,患者會感到口渴,可服用清毒活血湯,加倍使用人參和黃耆。

若在腹瀉後,正氣內部虛弱,邪氣外部強盛,出現癢感,可服用調元託裡湯。若因接觸污穢物而產生癢感,可服用平和湯,並外用檀香和紅棗燒煙燻烤。

痘疹後出現癢感,抓破形成傷口,這是血液過熱的表現,可用黃柏、生紫草、甘草、生牛蒡子、銀花、生地、紅花煎油塗抹。

若因風寒感染導致癢感,可使用避穢香、大黃、蒼朮,再加入小棗和茶葉,燒煙燻烤。若無明確原因出現癢感,應根據傷口形狀進行治療,傷口乾燥且癢,應滋養血液、潤燥,可在四物湯中加入防風、黃耆、荊芥、桂枝、牛蒡子、升麻、甘草。傷口潮濕且癢,應補充氣力、去除濕氣,可在四君子湯中加入防風、荊芥、黃耆、桂枝、牛蒡子。

痘疹快好時出現癢感,代表正氣恢復,不必服用藥物。

痘疹結痂脫落後,疤痕凸起產生癢感,可服用荊防敗毒散。痘疹結痂脫落後,疤痕紅多白少微癢,可服用保元湯,加入白芷、防風,一兩劑即可停止,不用繼續服用。

【附方】,痘疹癢感可用二十個蟬蛻,去掉翅膀和腳,用水煎煮服用立即止癢。將荊芥穗磨成粉末,捲入紙條中,點燃後熄滅,放在痘疹上燙燒。將荊芥葉和千年霜燒煙燻烤。將生薑搗碎,用燒酒炒熱,用布包裹後熨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