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
1. 補遺
2. 「麻疹不再出」釋義
《麻疹專論》印行,讀者難之,曰:君言:麻疹受病於天時不正之氣,從口鼻中吸收進去,蘊蓄肺胃兩部分,乘陽氣鼓動的機會,暴發出來,系流行病之一種。何以一經出麻之兒,不至再出,其天時不正之氣不復從口鼻吸入耶?何以有一二歲而發,三五歲而發,八九歲而發,十餘歲而發,且有二三十歲乃發者,其不正之氣蘊蓄肺胃,久暫相殊,若是耶?
余曰:此問最為得要,足以發余之遺忘也。《骨髓賦》有云:麻雖胎毒,多帶時行。昔人又謂:麻乃少陰君火,陰道常乏,故麻小而碎密。夫嬰兒墮地以具斯毒,其毒潛伏血液,隨血循環。少陰者,心也,心主血,麻毒涵混血內,故亦為心臟之所主。試閱本書預解麻毒之消毒保嬰丹中,生地、當歸、赤芍防護其血,辰砂寧靜其心,正以麻毒活動心血可知矣。不過未遇天時不正之氣相感召,不會發生出來。
若不正之氣,吸蘊余胃,胃為多血多氣之腑,一旦暴發,勢必侵激血液之伏毒,充斥表裡,蒸肺布疹。譬如電臺廣播,有收音機者始能響應,亦即磁鐵珀芥同氣相召之理也。小兒麻疹既經宣發無餘,以後血清無毒,自然不再發生疹子。然而傳染時行病氣,蘊蓄肺胃,殆不可免。
所以小兒每感天時不正之氣,發熱咳嗽、噴嚏流涕,一如出麻,但不復現疹子,此之謂風溫,不似血潛胎毒症,有定期也。至於周年半歲,或數歲,或十餘歲而發者,又當視兒潛伏胎毒之輕重,血液制力之強弱而發生,或遲或早。更有二三十歲出麻之人,血氣方剛,生陽最旺,蓋其毒久被血之壓抑,不甘終伏,於是乘機暴動,症之險重,尤甚於小兒。
小兒質嬌臟脆,毒易發越,大人火淫腠密,或因情欲傷身,飛焰無窮,池澤盡竭,其危機不大歟?然陰固麻順者,又當別論。
白話文:
【對於「麻疹不再出」的解釋】
《麻疹專論》這本書出版後,有些讀者對其中的觀點感到困惑,他們問道:您說麻疹是因為不正常的天氣狀況,導致一種病氣從口鼻進入人體,積聚在肺和胃部,等到人體的陽氣上升,病氣便會爆發出來,形成一種傳染病。但是,為什麼一個孩子一旦得了麻疹,就不會再得第二次呢?那些不正常的天氣狀況所帶來的病氣,怎麼就不再從口鼻進入人體了呢?另外,為什麼有的孩子在一兩歲就發病,有的則是在三五歲,或是八九歲,甚至十多歲才發病,更有些人在二三十歲才發病,這是因為那些不正常的病氣在肺和胃部積存的時間長短不同嗎?
我的回答是:這個問題非常關鍵,可以幫助我補充我遺漏的部分。《骨髓賦》中提到:麻疹雖然源自胎毒,但往往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流行。古人認為:麻疹與少陰君火(心臟)有關,因為心臟的陰氣不足,所以麻疹的疹子通常較小且密集。嬰兒出生時就攜帶這種胎毒,胎毒藏匿在血液中,隨著血液循環。心臟主掌血液,所以麻疹的毒素也就由心臟管理。在本書的消毒保嬰丹中,我們使用生地、當歸、赤芍等藥材來保護血液,辰砂則用來安撫心臟,由此可見,麻疹毒素對心臟和血液的影響。但是,如果沒有不正常的天氣狀況,麻疹毒素不會被引發出來。
當不正常的天氣狀況使毒素在胃部積聚,胃部是一個血液和氣血都很豐富的部位,一旦毒素爆發,必然會刺激血液中的潛在毒素,導致毒素充滿全身,蒸騰肺部,形成疹子。這就像廣播電臺的信號,只有有收音機的人才能接收得到,就像磁鐵吸引鐵屑一樣,是同類物質互相吸引的道理。孩子一旦將體內的麻疹毒素完全排出,血液中的毒素就會消失,因此不會再次出現疹子。但是,他們還是可能感染到其他季節性的病毒,這些病毒會在肺和胃部積聚。
所以,當孩子遇到不正常的天氣狀況,可能會發燒、咳嗽、打噴嚏、流鼻涕,這些症狀與麻疹很像,但並不會再次出現疹子,這種情況被稱為風溫,不像胎毒那樣有固定的爆發時間。至於那些在一歲半、幾歲、十多歲才發病的孩子,要看他們體內胎毒的輕重,以及血液的抵抗力,發病時間可能會提前或延後。更有甚者,有些人到了二三十歲才發麻疹,這是因為他們的血氣旺盛,生命力最強,體內的毒素長期受到血液的壓抑,不甘心一直潛伏,於是趁機爆發,病情的嚴重程度,比小孩更甚。
孩子的身體柔嫩,臟器脆弱,毒素容易爆發,而成人的身體則更複雜,皮膚毛孔緊密,或者因為情緒或慾望過度,導致體內的火焰無窮無盡,消耗體內的津液,這樣的危機更大。但是,對於那些體質陰性,麻疹發作順利的人,則另當別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