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麻後喘逼復熱一案
新化梓木沖吳信安令郎,甫二歲,麻疹沒後,病勢危篤,舉室惶亂。乃舅魏定光君,因事適經該處,見狀急修函專輿迎治。比至,壯熱喘急,鼻扇頭搖,鼻孔掀黑如煤,以手撕胸,面色青暗,指紋青黑,推之不動。檢視前方,大都白虎解毒湯意。余曰:麻未透盡,餘毒陷肺,而肺部告急也。姑擬救肺宣毒之劑,何如:
荊芥(八分),南沙參(一錢五分),前胡(一錢五分),連翹(一錢五分),鮮桑葉(一錢五分),瓜蔞仁皮(各一錢五分),炒山梔(八分),川浙貝母(各一錢),地骨皮(一錢二分),枇杷葉(一錢五分),杏仁(一錢),炒山梔(八分)
白話文:
新化一位姓吳的安令郎,才兩歲,麻疹退後病情危急,全家都亂了套。他的舅舅魏定光先生剛好路過那裡,看到情況後急忙寫信,專程坐車來請大夫看病。大夫到時,孩子高燒喘不過氣,鼻子扇動,頭搖搖晃晃,鼻孔裡黑得像煤一樣,用手抓胸口,臉色青紫發暗,指紋也青黑,按下去就回彈不起來。大夫檢查後,認為應該用白虎解毒湯的方子。
大夫說:「麻疹還沒完全退乾淨,剩下的毒素侵入肺部,所以肺部出現了急症。」於是,大夫開了救肺宣毒的藥方,藥方如下:
荊芥(八分)、南沙參(一錢五分)、前胡(一錢五分)、連翹(一錢五分)、新鮮桑葉(一錢五分)、瓜蔞仁皮(各一錢五分)、炒山梔(八分)、川浙貝母(各一錢)、地骨皮(一錢二分)、枇杷葉(一錢五分)、杏仁(一錢)、炒山梔(八分)
連服二劑,至夜躁亂不寧之狀略減,翌晨喘逼亦較緩。迨午後喘熱忽增,家人環視啜泣。乃戚鄧仲榕君,草擬電告邵陽吳君處,謂病已入絕境,然持以鎮靜嘀余。再擬:
荊芥(八分),南沙參(一錢五分),前胡(八分),玄參(一錢五分),地骨皮(一錢二分),鮮桑葉(一錢五分),瓜蔞仁皮(各一錢五分),炒枯芩(八分),牛蒡子(炒,八分),連翹(一錢二分),枇杷葉(一錢五分),杏仁(一錢),川貝母(一錢)
白話文:
連續服用兩劑藥後,到晚上躁動不安的情況稍微減輕,隔天早上喘不過氣的症狀也稍微緩解。等到下午,喘不過氣和發熱的症狀突然加重,家人圍觀著,忍不住哭泣。這時戚鄧仲榕先生草擬電報,通知邵陽吳先生,說病人病情已經到了危急狀態,但仍然以鎮定的口吻安慰我。
接著,他又寫下了藥方:
- 荊芥(八分)
- 南沙參(一錢五分)
- 前胡(八分)
- 玄參(一錢五分)
- 地骨皮(一錢二分)
- 鮮桑葉(一錢五分)
- 瓜蔞仁皮(各一錢五分)
- 炒枯芩(八分)
- 牛蒡子(炒,八分)
- 連翹(一錢二分)
- 枇杷葉(一錢五分)
- 杏仁(一錢)
- 川貝母(一錢)
復進二劑,至三日晨,噴嚏兩次,稍能吮乳。餘日:肺漸清展,似可脫險。三擬:
荊芥(六分),南沙參(一錢五分),前胡(八分),玄參(一錢五分),地骨皮(一錢二分),鮮桑葉(一錢五分),瓜蔞仁皮各(一錢五分),麥門冬(一錢),牛蒡子(炒,八分),連翹(一錢),杏仁(一錢),枇杷葉(一錢五分),川貝母(一錢五分)
日夜更進兩劑。第四日晨,鼻內似來清涕,喘逼大減。旋在城擬去一方:
荊芥(六分),枇杷葉(一錢五分),瓜蔞皮(一錢五分),麥門冬(一錢二分),玄參(一錢五分),地骨皮(一錢二分),鮮桑葉(一錢五分),南沙參(一錢五分),杏仁(一錢),牛蒡子(炒,八分),川貝母(一錢二分),連翹(一錢),竹葉(十片)
白話文:
再服用兩劑藥後,到了第三天早上,孩子打了两次噴嚏,稍微能吸吮乳汁。之後幾天,肺部逐漸好轉,看起來有脫離險境的跡象。於是,我重新擬定了一個方子:
荊芥六分,南沙參一錢五分,前胡八分,玄參一錢五分,地骨皮一錢二分,鮮桑葉一錢五分,瓜蔞仁皮一錢五分,麥門冬一錢,牛蒡子(炒)八分,連翹一錢,杏仁一錢,枇杷葉一錢五分,川貝母一錢五分。
日夜各服用兩劑。到了第四天早上,孩子鼻腔裡好像要流清鼻涕,喘不過氣的症狀大大減輕。接著,我又在城裡找了一位醫生,根據他的意見,又調整了一下方子:
荊芥六分,枇杷葉一錢五分,瓜蔞皮一錢五分,麥門冬一錢二分,玄參一錢五分,地骨皮一錢二分,鮮桑葉一錢五分,南沙參一錢五分,杏仁一錢,牛蒡子(炒)八分,川貝母一錢二分,連翹一錢,竹葉十片。
續服二劑,喘熱俱平,此餘下鄉三次所收之效果也。半月後風、油不禁,餘熱復還,又發壯熱口渴,二便閉澀,鄉間所服疏解劑不應。聞余不暇下鄉,遂來成城就診,察指紋浮露,膚澀唇焦,知為肺胃虛燥,發當滋益。議用:
生地黃(一錢五分),川貝母(一錢二分),鮮桑葉(一錢五分),連翹(一錢二分),北柴胡(八分),玄參(一錢五分),地骨皮(一錢五分),枇杷葉(一錢五分),瓜蔞仁(一錢五分),麥門冬(一錢五分),知母(八分),淡竹葉(十片),南沙參(一錢五分),天花粉(一錢)
白話文:
服用兩劑藥後,喘息和發熱都消退了,這是之前鄉下三次治療的成果。半個月後,患者不能吹風、吃油膩食物,餘熱又復發,還出現發高燒、口渴、大小便不順暢的情況,鄉間醫生所開的疏解藥物也無效。聽說我無法下鄉,病人便來到城裡求診。我觀察了他的指紋浮露,皮膚乾燥、嘴唇乾裂,知道是肺胃虛燥,需要滋補治療。我決定用以下藥方:
生地黃(一錢五分),川貝母(一錢二分),鮮桑葉(一錢五分),連翹(一錢二分),北柴胡(八分),玄參(一錢五分),地骨皮(一錢五分),枇杷葉(一錢五分),瓜蔞仁(一錢五分),麥門冬(一錢五分),知母(八分),淡竹葉(十片),南沙參(一錢五分),天花粉(一錢)
有鄧醫者亦吳戚也,極贊余之治法,唯對用藥方面似嫌生地之滯、柴胡之升。余笑曰:柴胡雖升,得生地而有制;生地雖有滯,得柴胡而不凝。且相攜以成轉樞退熱之功。鄧醫唯唯。約服三劑,熱清渴減。鄧醫復謂余曰:熱既清矣,生地、柴胡可除否?余知鄧醫深疑二味,暫屏之。煎服一次,熱渴復作,鄧醫始信余言之不謬也。余乃擬:
生地黃(一錢五分),川貝母(一錢二分),鮮桑葉(一錢五分),天花粉(一錢),當歸身(一錢),北柴胡(八分),地骨皮(一錢五分),枇杷葉(一錢五分),玄參(一錢五分),淡竹葉(十片),瓜蔞仁(一錢五分),麥門冬(一錢五分),南沙參(一錢五分),金釵石斛(一錢五分)
白話文:
有個姓鄧的醫生,也是吳郡人,他非常讚賞我的治療方法,只是對我用藥方面似乎覺得生地太過滋潤、柴胡太過上浮。我笑着說:「柴胡雖然上浮,但有生地來制約;生地雖然滋潤,但有柴胡來防止凝滯。而且它們互相配合,才能起到轉樞退熱的作用。」鄧醫生連連點頭。患者服用了三劑藥後,熱退渴減。鄧醫生又問我:「熱已經退了,生地、柴胡可以停掉嗎?」我知道鄧醫生對這兩味藥還存有疑慮,就先暫時把它们停掉了。煎服一次藥後,熱渴又發作了,鄧醫生才相信我的話沒有錯。我于是重新擬了一張方子:生地黃一錢五分、川貝母一錢二分、鮮桑葉一錢五分、天花粉一錢、當歸身一錢、北柴胡八分、地骨皮一錢五分、枇杷葉一錢五分、玄參一錢五分、淡竹葉十片、瓜蔞仁一錢五分、麥門冬一錢五分、南沙參一錢五分、金釵石斛一錢五分。
鄧醫又阻之曰:當歸恐驟補矣。余復順其意,以白芍易之。連投兩劑,熱渴俱平,遂專滋肺胃。方定:
生地黃(一錢五分),玄參(一錢五分),瓜蔞皮(一錢五分),北沙參(一錢五分),馬兜鈴(一錢),當歸身(一錢),金釵石斛(一錢五分),地骨皮(一錢五分),枇杷葉(一錢五分),淡竹葉(十片),白芍(一錢),麥門冬(一錢五分),鮮桑葉(一錢五分),川貝母(一錢)
鄧醫仍有懷疑當歸意。余曰:陰涸已極,早欲投之,此時猶畏,尚待何時?鄧醫聞余語氣,確有把握,為之心折。於是庚服數劑,形神俱旺矣。
白話文:
鄧醫師仍然阻止我,說:當歸恐怕會太過急於補益。我再次順從他的意見,用白芍代替。連續服用兩劑,發熱口渴都平息了,於是就專注於滋養肺胃。處方如下:
生地黃(一錢五分),玄參(一錢五分),瓜蔞皮(一錢五分),北沙參(一錢五分),馬兜鈴(一錢),當歸身(一錢),金釵石斛(一錢五分),地骨皮(一錢五分),枇杷葉(一錢五分),淡竹葉(十片),白芍(一錢),麥門冬(一錢五分),鮮桑葉(一錢五分),川貝母(一錢)
鄧醫師仍然對當歸有所懷疑。我說:陰液已經枯竭到極點,早就想使用當歸了,現在還猶豫,要等到什麼時候呢?鄧醫師聽到我語氣堅定,確有把握,心裡不禁佩服。於是服藥幾劑之後,氣色和精神都恢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