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嬰孩未滿三歲麻後乳哺極關重要
麻疹發於胃,出於肺,鬱蒸血液,散布皮膚。其症之作也,通體內外如火焚灼。迨疹已出透,胃之干也,肺之燥也,血液之耗也,皮膚之焦也,在在表現津血不足以榮養。嬰孩臟腑嫩脆,肌肉薄弱,若不濟以濡養,俾早恢復常態,則其肺胃日枯,肌肉日瘦,便成疳疾虛羸矣。濡養維何?飯耶,魚耶、豚耶、雞耶?皆非也。
嬰孩脾胃消化之機能未充,飲食有節,方少受病。麻症後胃陰既傷,乾飯硬菜尤不宜於入口,以致呆化胃機,製造積病,宜啜稀粥以養之。魚豚雞具屬葷膩食品,大人脾胃弱者食之,尚虞吐瀉腹脹之疾,何況嬰孩病後耶?不特此類,即甜酸太鹹之味,皆當禁戒,免其阻滯肺胃機能,而纏綿疾苦也。然則何以濡養?曰:乳哺為嬰孩唯一之滋養素。
李士材曰:乳乃血化,生於脾胃,攝於沖、任。未孕,則下為月汛;既孕,則留為養胎;產後變赤為白,上為乳汁。此造化玄微之妙,卻病延年之品。且味甘性平,適合嬰孩嬌嫩之脾胃,故襁褓中得以資生者也。嬰孩未滿三歲,雖經斷乳,在麻症以後,津血損涸,肺胃枯燥,得乳者而復原快,不得乳者恢復則難;體氣較虛者,立見疳羸不起。欲謀恢復常態之速者,乳汁哺養極關重要,未可忽視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小兒患過麻疹後,母乳餵養的重要性,尤其是對於未滿三歲的小兒。麻疹是由胃部發起,經由肺部散佈,影響血液,讓它變得混濁,並在皮膚上顯現。當麻疹完全爆發,胃會變得乾燥,肺也會失去濕潤,血液消耗,皮膚乾枯,顯示出津液和血液已經不足於滋養身體。嬰兒的臟腑脆弱,肌肉薄,如果不及時滋補,使其早日恢復正常,那麼肺和胃會日益乾枯,肌肉逐漸消瘦,最終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和虛弱。
那該如何滋補呢?不是飯、魚、豬肉或雞肉。因為嬰兒的消化系統尚未完全成熟,飲食需適度,纔不會生病。麻疹後,胃陰受損,乾飯和硬菜都不宜食用,以免影響胃部消化,造成疾病。魚、豬肉、雞肉等食物都屬於油膩,即使是大人脾胃虛弱時食用,也可能引發嘔吐、腹瀉或脹氣,更何況是生病後的嬰兒呢?不僅這些,過甜、過酸或過鹹的食物,都應避免,以免阻礙肺和胃的功能,導致病情延長。那應該如何滋補呢?答案是:母乳。
李士材說,母乳是由血液轉化,源自脾胃,受到衝脈和任脈的控制。未懷孕時,血液下行成為月經;懷孕後,血液留存在體內養胎;生產後,血液從紅色轉為白色,上行成為乳汁。這是自然界的奧妙,也是增強體質,延年益壽的好物。而且,母乳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,適合嬰兒嬌嫩的脾胃,因此能供應嬰兒成長所需。未滿三歲的嬰兒,即使已經斷奶,但在麻疹後,體內津液和血液損失,肺和胃乾燥,有母乳餵養的恢復得更快,沒有母乳的恢復則比較困難。體質較虛弱的嬰兒,很快就會營養不良,衰弱無法起身。想要快速恢復健康,母乳餵養非常重要,絕對不能忽視。
2. 醫案六則
麻出不透表一案
九江八角市許宅附戶,王氏一孩,南昌人,四歲,頭身發熱,四肢不溫,已六七日,皮膚乾澀,無汗。延余治之,察其乾咳,息促,眼淚汪汪,鼻流清涕,斷為麻疹未透。擬用:
葛根(一錢五分),蟬蛻(一錢),象貝母(一錢),廣橘紅(八分),木通(八分),荊芥穗(一錢),杏仁(一錢二分),枳殼(一錢),牛蒡子(一錢),連翹(一錢),薄荷(四分),防風(一錢),前胡(一錢)
煎服一劑,額頰鼻旁,寥寥數點,隱伏膚內,汗仍不出,是麻無疑。但表汗不徹,殊為可慮。再擬:
蘇葉(八分),防風(一錢),牛蒡子(一錢),連翹(一錢),薄荷(四分),杏仁(一錢二分),葛根(一錢),枳殼(一錢),木通(八分),香蔥白(二錢),荊芥(一錢),前胡(一錢),象貝母(一錢)
再服一劑,胸背亦微現疹,其色焦紅,面部疹子漸沒,四肢漸涼,身仍無汗,小兒精神亦疲,父母驚憂甚。後延蔣以莊至,主張用石膏、梔子、黃連,以為熱伏太深,如不急清,恐有他變。余曰:表寒閉拒,邪熱不得發越,若遂投大苦寒藥,恐增劇也。是時無新鮮胡荽,令多購胡荽子煎酒,苧麻蘸擦遍體,覆蓋薄褥一面。擬定:
蘇葉(一錢),防風(一錢),牛蒡子(一錢),蟬蛻衣(一錢),香蔥白(二莖),杏仁(一錢五分),葛根(一錢),枳殼(一錢),荊芥(一錢),前胡(一錢),連翹(一錢),胡荽子(一錢五分),薄荷(四分)
煎成與服,一時許,胸背漿漿汗出,四肢轉溫,頭面胸背疹子漸透,皮表色仍赤暗,知為鬱閉日久,血被焦灼。復定:
蘇葉(八分),杏仁(一錢),連翹(一錢),京赤芍(八分),炒黃芩(八分),枳殼(八分),木通(一錢),粉丹皮(一錢),薄荷(四分),防風(八分),前胡(八分),牛蒡子(一錢)
一劑,麻色紅潤,手足現疹,血已活矣。方中去蘇葉,加玄參一錢,連服二劑,疹化熱清而安。
白話文:
[醫案六則]中的案例如下:
在九江八角市許家鄰近住著一家南昌人,家中有一個四歲的孩子,名叫王氏一孩。這孩子頭和身體都發熱,但四肢卻冰涼,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六七天。他的皮膚乾燥且粗糙,完全沒有出汗。我被請來診治,觀察到他乾咳,呼吸急促,雙眼淚汪汪,鼻子還在流清涕,因此判斷他這是麻疹未能透出。
我開出了第一份藥方,包括葛根、蟬蛻、象貝母、廣橘紅、木通、荊芥穗、杏仁、枳殼、牛蒡子、連翹、薄荷和防風、前胡等藥材。服用一劑後,孩子的額頭、臉頰和鼻子周圍出現了幾個疹點,隱藏在皮膚之下,但是仍然沒有出汗,可以確定這是麻疹。然而,因為疹子無法完全透出,令人擔憂。因此,我調整了藥方。
第二次的藥方包括蘇葉、防風、牛蒡子、連翹、薄荷、杏仁、葛根、枳殼、木通、香蔥白、荊芥、前胡和象貝母。服用後,孩子的胸口和背部開始出現疹子,顏色呈焦紅色,臉上的疹子逐漸消失,四肢開始感到涼爽,但全身仍無汗,孩子的精神狀態也顯得疲憊,讓父母非常擔心。隨後,蔣以莊醫生也被請來會診,他建議使用石膏、梔子和黃連,認為體內熱度過高,如果不立即處理,可能會有其他併發症。我解釋說,表面的寒氣阻擋了邪熱的發散,如果馬上使用極寒的藥物,可能會使病情加重。
當時找不到新鮮的胡荽,於是我們用胡荽籽煎酒,用薴麻蘸酒擦拭孩子的全身,並讓他蓋上薄薄的被褥。新的藥方包括蘇葉、防風、牛蒡子、蟬蛻衣、香蔥白、杏仁、葛根、枳殼、荊芥、前胡、連翹、胡荽子和薄荷。服藥後約一小時,孩子的胸口和背部開始大量出汗,四肢逐漸回暖,頭、面、胸和背的疹子開始透出,但皮膚表面顏色依然暗紅,顯示疹子被鬱閉太久,血液受到焦灼。
最後的藥方包括蘇葉、杏仁、連翹、京赤芍、炒黃芩、枳殼、木通、粉丹皮、薄荷、防風、前胡和牛蒡子。服用一劑後,孩子的疹子顏色變得紅潤,手腳也開始出現疹子,表示血液已經活絡。在這個藥方中,我移除了蘇葉,並加入了一錢的玄參,連續服用兩劑後,疹子消退,熱度下降,孩子恢復健康。
3. 麻疹焦赤發搐一案
湖口人,吳姓小兒,住丁官路,春初患麻,兒科張醫治之,疹出不透,隱隱焦赤,忽發搐搦,鼻乾息促。急迎至房中,窗戶俱閉,身著重棉,裹厚褥,檀香堆焚案上,榻旁置一紅爐,滿室熏煙之氣,余見而訝之曰:不須病死,快欲閉死。命速去紅爐,啟窗牖,派人撈鮮浮萍一碗,揀淨煎水,頻頻灌服。甫半小時,胸背漿漿汗出,搐搦漸止,庚服後藥。方定:
荊芥(八分),玄參(一錢),丹皮(八分),炒黃芩(八分),木通(八分),防風(八分),連翹(八分),炒山梔(八分),象貝母(一錢),蟬蛻(八分),前胡(八分),牛蒡子(八分),薄荷葉(四分)
服一劑而疹透,色轉紅潤;再劑,頭身疹子漸沒,身熱漸退,數日而痊。當時若不急以浮萍,辛涼透發,以啟膚腠之熱閉,則迂緩難救矣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個來自湖口的吳姓小男孩,住在丁官路,年初時得了麻疹,由兒科醫生張某治療。但疹子出來後卻無法完全透出,呈現一種焦紅色,突然開始抽搐,鼻子乾燥,呼吸急促。
我們趕緊把他移到房間內,但看到的是窗戶全關,身上穿著厚重的棉衣,蓋著厚被,桌上堆滿正在燃燒的檀香,旁邊還有一個紅爐,整個房間瀰漫著濃濃的煙霧,我驚訝地說:不用等到病死,這樣快會悶死。我立刻吩咐他們把紅爐拿走,打開窗戶,派人去取一碗新鮮的浮萍,清洗乾淨後煎水,頻繁地餵他喝。
大約半小時後,他胸背開始出汗,抽搐的狀況逐漸停止,然後我讓他服用後面的藥方。
藥方如下:
荊芥(八分),玄參(一錢),丹皮(八分),炒黃芩(八分),木通(八分),防風(八分),連翹(八分),炒山梔(八分),象貝母(一錢),蟬蛻(八分),前胡(八分),牛蒡子(八分),薄荷葉(四分)
服用一劑後,疹子開始透出,顏色轉為紅潤;再服用一劑,頭部和身體的疹子漸漸消失,體溫也逐漸下降,幾天後就康復了。如果當時沒有及時用浮萍,以辛涼的方式讓熱氣從皮膚散出,那麼後果可能就難以挽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