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嬰孩未滿三歲麻後乳哺極關重要
麻疹發於胃,出於肺,鬱蒸血液,散布皮膚。其症之作也,通體內外如火焚灼。迨疹已出透,胃之干也,肺之燥也,血液之耗也,皮膚之焦也,在在表現津血不足以榮養。嬰孩臟腑嫩脆,肌肉薄弱,若不濟以濡養,俾早恢復常態,則其肺胃日枯,肌肉日瘦,便成疳疾虛羸矣。濡養維何?飯耶,魚耶、豚耶、雞耶?皆非也。
嬰孩脾胃消化之機能未充,飲食有節,方少受病。麻症後胃陰既傷,乾飯硬菜尤不宜於入口,以致呆化胃機,製造積病,宜啜稀粥以養之。魚豚雞具屬葷膩食品,大人脾胃弱者食之,尚虞吐瀉腹脹之疾,何況嬰孩病後耶?不特此類,即甜酸太鹹之味,皆當禁戒,免其阻滯肺胃機能,而纏綿疾苦也。然則何以濡養?曰:乳哺為嬰孩唯一之滋養素。
白話文:
麻疹後嬰孩濡養之道
麻疹是由於胃中積熱,上蒸肺部,導致血液鬱結,散發於皮膚表面。發病時,全身如同火燒般灼熱。待疹子出透後,胃部虛損、肺部乾燥、血液耗損、皮膚焦灼,都反映出津液和血液不足以滋養身體。
嬰孩臟腑嬌嫩,肌肉薄弱,若不及时补充营养,使其恢復正常,肺胃就會日漸枯竭,肌肉日漸消瘦,最終會發展成疳疾虛弱。
那麼,如何補充營養呢?是米飯、魚肉、豬肉還是雞肉嗎?都不是!
嬰孩脾胃消化功能尚未健全,飲食要适度,才能減少生病。麻疹後胃陰受損,更不宜吃乾飯硬菜,否則會損害胃氣,導致積病。應該喝稀粥來滋養。魚肉、豬肉、雞肉等葷膩食物,即使成年人脾胃虛弱者食用,也可能引起嘔吐、腹瀉、腹脹等症狀,更何況是病後的嬰孩呢?
不僅如此,甜、酸、過鹹的食物也要禁止,以免阻礙肺胃功能,導致疾病缠绵。
那麼,究竟如何補充營養呢?答案是:母乳是嬰孩唯一的滋養之源。
李士材曰:乳乃血化,生於脾胃,攝於沖、任。未孕,則下為月汛;既孕,則留為養胎;產後變赤為白,上為乳汁。此造化玄微之妙,卻病延年之品。且味甘性平,適合嬰孩嬌嫩之脾胃,故襁褓中得以資生者也。嬰孩未滿三歲,雖經斷乳,在麻症以後,津血損涸,肺胃枯燥,得乳者而復原快,不得乳者恢復則難;體氣較虛者,立見疳羸不起。欲謀恢復常態之速者,乳汁哺養極關重要,未可忽視也。
白話文:
李士材說:乳汁是血液轉化而成的,源於脾胃,貯藏於沖脈和任脈。懷孕之前,乳汁會向下流出形成月經;懷孕之後,乳汁則會留在體內滋養胎兒;生產之後,乳汁由紅色轉變為白色,向上成為乳汁。這是造化神奇、玄妙無比的過程,乳汁更是延年益壽的珍貴之物。
乳汁味甘性平,非常適合嬰孩嬌嫩的脾胃,因此嬰兒時期得以藉此獲得生長所需的營養。嬰兒未滿三歲,即使已經斷奶,在麻疹之後,體內津液血液損耗,肺胃乾燥,如果能喝乳汁,恢復速度就會很快;如果得不到乳汁,恢復則會很困難。體質較虛弱的嬰兒,更會立刻出現營養不良、體弱無力的情況。想要快速恢復正常狀態,乳汁的滋養至關重要,不可輕忽。
2. 醫案六則
麻出不透表一案
九江八角市許宅附戶,王氏一孩,南昌人,四歲,頭身發熱,四肢不溫,已六七日,皮膚乾澀,無汗。延余治之,察其乾咳,息促,眼淚汪汪,鼻流清涕,斷為麻疹未透。擬用:
葛根(一錢五分),蟬蛻(一錢),象貝母(一錢),廣橘紅(八分),木通(八分),荊芥穗(一錢),杏仁(一錢二分),枳殼(一錢),牛蒡子(一錢),連翹(一錢),薄荷(四分),防風(一錢),前胡(一錢)
白話文:
江西九江八角市許宅附近住著一位姓王的婦人,她的孩子,一個四歲的南昌人,已經發燒好幾天了,六七天了,頭和身體發熱,四肢卻不溫暖,皮膚乾澀,沒有出汗。我被請來診治,觀察到他乾咳、呼吸急促、眼淚汪汪、鼻涕清亮,判斷是麻疹沒有完全發出來,就開了以下藥方:葛根、蟬蛻、象貝母、橘紅、木通、荊芥穗、杏仁、枳殼、牛蒡子、連翹、薄荷、防風、前胡。
煎服一劑,額頰鼻旁,寥寥數點,隱伏膚內,汗仍不出,是麻無疑。但表汗不徹,殊為可慮。再擬:
蘇葉(八分),防風(一錢),牛蒡子(一錢),連翹(一錢),薄荷(四分),杏仁(一錢二分),葛根(一錢),枳殼(一錢),木通(八分),香蔥白(二錢),荊芥(一錢),前胡(一錢),象貝母(一錢)
再服一劑,胸背亦微現疹,其色焦紅,面部疹子漸沒,四肢漸涼,身仍無汗,小兒精神亦疲,父母驚憂甚。後延蔣以莊至,主張用石膏、梔子、黃連,以為熱伏太深,如不急清,恐有他變。余曰:表寒閉拒,邪熱不得發越,若遂投大苦寒藥,恐增劇也。是時無新鮮胡荽,令多購胡荽子煎酒,苧麻蘸擦遍體,覆蓋薄褥一面。擬定:
白話文:
煎完第一劑藥後,孩子額頭、臉頰和鼻子周圍只出現了幾個隱藏在皮膚下的疹子,而且還是沒有出汗,這顯然是麻疹沒錯。但是,表面汗液無法透出,情況非常令人擔憂。於是,我又重新配了一劑藥:蘇葉八分、防風一錢、牛蒡子一錢、連翹一錢、薄荷四分、杏仁一錢二分、葛根一錢、枳殼一錢、木通八分、香蔥白二錢、荊芥一錢、前胡一錢、象貝母一錢。
服完第二劑藥後,孩子胸背也出現了少量焦紅色的疹子,面部的疹子漸漸消退,四肢逐漸冰冷,仍然沒有出汗,精神也越來越差,父母十分焦慮。後來蔣以莊醫生來了,主張使用石膏、梔子、黃連,認為熱氣深入體內,如果不快速清熱,恐怕會發生其他變化。我不同意,認為表寒阻礙了熱邪發散,如果直接使用苦寒藥物,恐怕會加重病情。當時沒有新鮮芫荽,就讓家人多買些芫荽子用酒煎服,再用苧麻浸泡後擦拭全身,並蓋上薄被。然後,我擬定了新的藥方:
蘇葉(一錢),防風(一錢),牛蒡子(一錢),蟬蛻衣(一錢),香蔥白(二莖),杏仁(一錢五分),葛根(一錢),枳殼(一錢),荊芥(一錢),前胡(一錢),連翹(一錢),胡荽子(一錢五分),薄荷(四分)
煎成與服,一時許,胸背漿漿汗出,四肢轉溫,頭面胸背疹子漸透,皮表色仍赤暗,知為鬱閉日久,血被焦灼。復定:
蘇葉(八分),杏仁(一錢),連翹(一錢),京赤芍(八分),炒黃芩(八分),枳殼(八分),木通(一錢),粉丹皮(一錢),薄荷(四分),防風(八分),前胡(八分),牛蒡子(一錢)
白話文:
先用蘇葉、防風、牛蒡子、蟬蛻衣、香蔥白、杏仁、葛根、枳殼、荊芥、前胡、連翹、胡荽子、薄荷煎藥服用,不久後,病人胸背出汗,四肢轉暖,頭面、胸背的疹子逐漸透出來,但皮膚表面仍然呈現暗紅色,說明這是由於鬱閉日久,血被灼傷。之後再用蘇葉、杏仁、連翹、赤芍、炒黃芩、枳殼、木通、粉丹皮、薄荷、防風、前胡、牛蒡子煎藥服用。
一劑,麻色紅潤,手足現疹,血已活矣。方中去蘇葉,加玄參一錢,連服二劑,疹化熱清而安。
白話文:
這段古文中醫文字是說: 服用一劑後,皮膚變得紅潤,四肢出現了疹子,表示血液已經流動起來了。在這個藥方中去掉紫蘇葉,加入玄參一錢,連續服用兩劑,疹子會消退、身體熱度也會降低,病情就穩定下來了。
簡潔版如下:
皮膚變紅、出疹代表血液流通良好;去除紫蘇葉,添加玄參一錢,再吃兩次就能讓症狀改善並恢復健康。
3. 麻疹焦赤發搐一案
湖口人,吳姓小兒,住丁官路,春初患麻,兒科張醫治之,疹出不透,隱隱焦赤,忽發搐搦,鼻乾息促。急迎至房中,窗戶俱閉,身著重棉,裹厚褥,檀香堆焚案上,榻旁置一紅爐,滿室熏煙之氣,余見而訝之曰:不須病死,快欲閉死。命速去紅爐,啟窗牖,派人撈鮮浮萍一碗,揀淨煎水,頻頻灌服。甫半小時,胸背漿漿汗出,搐搦漸止,庚服後藥。方定:
荊芥(八分),玄參(一錢),丹皮(八分),炒黃芩(八分),木通(八分),防風(八分),連翹(八分),炒山梔(八分),象貝母(一錢),蟬蛻(八分),前胡(八分),牛蒡子(八分),薄荷葉(四分)
白話文:
湖口有一個姓吳的小孩住在丁官路上,在春天初期得了麻疹,由兒科醫生張某治療,但疹子沒有完全露出來,只是微微泛紅、焦黃,並突然抽搐起來,鼻子乾燥呼吸困難。 醫生急忙將他帶到房間內,關閉窗戶並穿上厚重的衣服和被子,然後在桌子上燃燒檀香,牀邊放置一個紅色爐子,整個房間裏充滿了煙霧的味道。我看後感到驚訝地說:“不用等病人死去,這樣快要悶死了。”於是命令他們迅速拿走紅色爐子,打開窗戶通風換氣,並派人爲孩子撈取新鮮的浮萍煮湯服用。不到半小時,孩子的胸部背部開始出汗,抽搐逐漸停止了,接著繼續按照醫囑吃藥治療。
配方如下: 荊芥(八分),玄參(一錢),牡丹皮(八分),炒黃芩(八分),木通(八分),防風(八分),連翹(八分),炒山梔(八分),象貝母(一錢),蟬蛻(八分),前胡(八分),牛蒡子(八分),薄荷葉(四分)
服一劑而疹透,色轉紅潤;再劑,頭身疹子漸沒,身熱漸退,數日而痊。當時若不急以浮萍,辛涼透發,以啟膚腠之熱閉,則迂緩難救矣。
白話文:
服用第一劑藥後,皮疹會通透出來,顏色也變得紅潤;再喝一次,身體上的皮疹逐漸消失,體溫也會慢慢下降,過幾天就會康復了。當初如果不趕緊用浮萍這種草藥來散寒解表、清熱解毒,打開肌膚和汗腺中的熱氣封鎖,那麼病情就可能拖延得更久,甚至無法救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