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麻疹三法概說

麻疹未出,謂之初期,症見乍涼乍熱、潮熱、咳嗽、噴嚏、鼻流清涕、眼淚汪汪、或嘔或瀉,毒蘊肺胃,漸欲外布。當遂其性而發越之,使其邪熱由胃而肺、而血脈、而肌膚,盡透於表,通體現疹。初期治法,宜用辛輕宣展,宣毒發表湯是也。

麻出正盛,謂之中期,毒火集肺,胸中灼熱如爐,目赤鼻乾、口渴唇焦、壯熱不退、呼吸促粗、二便秘澀,甚則驚搐狀者,疹未盡透,仍須宣托。麻既出齊,當從清解辛苦進,始無偏弊,輕則清熱透肌湯,重則化毒清表湯之類是也。

白話文:

麻疹病程與治療方法

初期(麻疹未出)

初期症狀表現為忽冷忽熱、發燒、咳嗽、打噴嚏、流清鼻涕、流眼淚、嘔吐或腹瀉。這是因為麻疹毒邪蘊藏於肺胃,逐漸向外擴散。應當順應其發展趨勢,促進疹子發出,讓邪熱從胃經到肺經,再到血脈,最後到達肌膚,使全身出疹。初期治療應以辛溫解表為主,可使用宣毒發表湯。

中期(麻疹出齊)

中期症狀表現為毒火集中於肺部,胸口灼熱如火,眼睛紅腫、鼻乾口渴、唇焦舌燥、高燒不退、呼吸急促粗重、大小便不通,嚴重者甚至出現抽搐。此時疹子尚未完全出透,仍需宣泄毒邪。麻疹出齊後,應以清熱解毒、涼血解表為主,不可偏寒偏熱。輕症可使用清熱透肌湯,重症可使用化毒清表湯。

麻疹收後,謂之末期,肺胃被燥,精液耗損,每多餘熱不清,咳嗽而煩。若餘毒未盡,上攻則為牙疳、為喘,下攻則為便血、為痢疾。久之邪陷陰傷,皮焦肉削,竟成虛羸、疳疾者。養血滋津,乃為上策,清咽滋肺湯、新定柴胡清熱飲之類是也。

三期治法,概義闡明,臨診變通,全仗心巧。初期麻尚未出,切忌黃芩、白芍、石膏、黃連……一切酸鹹苦降等味,恐抑疹不出也。二期麻出正盛,胸肺之部,如火燎灼,當禁甘寒滋膩,如麥冬、生地等品,以阻滯邪熱發展;疹未透齊,石膏、黃連亦須慎投,宜以辛苦清涼並進,如荊芥、防風、黃芩、山梔、連翹、牛蒡、薄荷、元參之類,允為合度。

白話文:

麻疹痊癒後,稱為末期,肺和胃都變得乾燥,精液流失,常常會有餘熱未消,咳嗽又感到煩躁。如果殘留的毒素還沒有完全清除,向上攻就會導致牙齦潰爛、呼吸困難,向下攻就會導致便血、痢疾。時間長了,邪氣就會深入體內,損傷陰氣,皮膚乾燥,肌肉消瘦,最終會變得虛弱、營養不良。所以,滋養血液、補充津液才是最好的方法,像清咽滋肺湯、新定柴胡清熱飲等藥方就非常合適。

麻疹分為三個階段,治療方法的總體原則已經講清楚了,在實際診療時要靈活變通,完全靠醫生的智慧和技巧。初期麻疹還沒長出來時,要忌諱使用黃芩、白芍、石膏、黃連等所有酸、鹹、苦、向下引導的藥物,因為擔心會抑制麻疹的發出。第二期麻疹已經長出來,正處於最盛的時候,胸肺部位就像被火燒一樣,應該禁忌使用甘寒滋膩的藥物,比如麥冬、生地等,以免阻礙邪氣的發散;如果麻疹還沒完全長出來,石膏、黃連也要謹慎使用,應該用辛苦清涼的藥物一起治療,比如荊芥、防風、黃芩、山梔、連翹、牛蒡、薄荷、元參等,這些藥物才最適合。

三期麻既收後,肺胃焦舉,則不宜於辛苦,更傷陰液,生地、白芍、玄參、麥冬、石斛、地骨皮都登要品,而防、芩、連又當藏之藥籠中也。

明按:三法亦可約為兩大法,視麻疹出齊為標準,未齊之先宣毒托疹,既齊之後清胃滋肺,更簡而易明者也。

白話文:

麻疹退去後,肺胃容易出現虛熱症狀,因此要避免勞累,更不能損傷陰液。生地、白芍、玄參、麥冬、石斛、地骨皮都是重要的藥物,而防風、黃芩、連翹則應該備好以備不時之需。

簡單來說,治療麻疹可以分為兩個階段:麻疹未出齊之前,以宣毒托疹為主;麻疹出齊之後,則以清胃滋肺為主。這樣更簡明易懂。

2. 麻疹禁用升麻桔梗甘草人中黃論

麻疹禁用之藥多矣:發散如桂枝、細辛,攻下如芒硝、牽牛,補如黃耆、白朮,溫如附子、乾薑,皆為麻疹所忌。而獨以升麻、桔梗、甘草、人中黃四味,提為首禁,何也?曰:麻疹禁藥雖多,而人知之而不敢用。唯此四味則隨筆揮來,以為升麻托疹,桔梗宣肺,甘草、人中黃俱能解毒,放膽用之,每致麻出忽沒,疹變紫黑,喘促煩亂而無救者。

白話文:

麻疹禁用藥物很多,例如:

  • 發散類藥物如桂枝、細辛。
  • 攻下類藥物如芒硝、牽牛。
  • 補益類藥物如黃耆、白朮。
  • 溫補類藥物如附子、乾薑。

這些藥物都是麻疹患者所忌諱的。

然而,特別要提到的,是升麻、桔梗、甘草、人中黃這四味藥,是首要禁止使用的。為什麼呢?

雖然麻疹忌藥很多,但人們都知道忌諱,所以不敢使用。唯獨這四味藥,很多人隨意使用,認為升麻可以托出疹子,桔梗可以宣通肺氣,甘草和人中黃可以解毒,所以放膽使用。然而,這樣往往會導致疹子突然消失、疹色變為紫黑色、呼吸困難、煩躁不安,最終無法救治。

醫者反復思之,莫得其解,且曰:升麻葛根湯,古人用以發麻者,何用之證倏變逆耶?曷知升麻葛根湯,古人專為托痘所立之方。夫麻屬陽邪,鬱蒸肺胃,性喜發越。方中白芍之斂、甘草之滯皆足以閉麻出路;再得升麻以陽濟陽,如火添薪,邪熱頓熾,喘逆立至。

不特此也,在麻疹初出及正盛時,桔梗舟楫之劑,引諸藥上至高之分,亦當知所禁也。余曾見一孩患麻,身熱鼻乾,咳嗽氣促,一醫於清解中雜用桔梗,甫進二匙,頃刻喘急。余命去之,加瓜蔞仁、枇杷葉於內,喘促遂平。足見桔梗能載引濁邪壅肺,非但升麻當慎也。

白話文:

醫生反覆思考,卻無法理解,說道:「升麻葛根湯,古人用來治療麻疹的,為何用它治療的症狀突然反轉呢?難道不知道升麻葛根湯是古人專門針對麻疹而創立的方劑嗎?

麻疹屬於陽邪,鬱結在肺胃,性喜發散。方劑中白芍的斂收、甘草的滯留,都足以阻擋麻疹的發散之路;再加上升麻以陽助陽,如同火上添薪,邪熱更加旺盛,喘逆之症立刻出現。

不僅如此,在麻疹初發和正盛的時候,桔梗這種引導藥物上行的藥,也要謹慎使用。我曾經見過一個孩子患麻疹,身體發熱、鼻子乾燥、咳嗽氣促,一位醫生在清解的方劑中加入桔梗,孩子剛喝兩勺,就立刻喘不過氣來。我命令他把桔梗去掉,加入瓜蔞仁、枇杷葉,喘促的症狀就平息了。由此可見,桔梗能載引濁邪壅塞肺部,不僅升麻要謹慎使用,桔梗也要注意。

甘草味甘,甘者緩也,麻毒鬱於肺胃,宜用宣發,邪熱透盡,自無遺患,最忌味甘性緩之藥,阻遏其邪,不得外越。醫者以甘草為九土之精,能解百毒,麻疹亦毒,正可用以解之。

更有用人中黃以解麻毒者。殊知甘草浸於溷廁中,取以為藥,其氣臭穢。麻疹欲出時宜焚一炷香,使芳馥之氣由鼻中以達於肺,引出其邪。昔人指麻有神,勸病家潔室焚香,既是此義。若投甘草之緩,反致阻邪難出,更投以人中黃之穢,未有不毒反內逼而增劇變者。余嘗親見麻疹出極順,服甘草、人中黃,其疹忽收,喘急而死。

嗚呼,誠可慨也!深望同道者知此四味於麻症中所當切戒矣。

白話文:

甘草治麻疹之誤解與警示

甘草味甘,甘性緩和,能緩解麻毒鬱積於肺胃,但應該用宣發之法,將邪熱逼出,使之徹底消失,才不會留下後患。最忌諱使用甘草這種味甘性緩的藥物,因為它會阻礙邪氣外散,使邪氣無法排出。

有些醫生認為甘草是九土之精,能解百毒,麻疹也是一種毒,所以可以用甘草來解毒。

還有醫生用人中黃來解麻毒,殊不知甘草浸泡在糞坑中,再拿來做藥,其氣味臭穢。麻疹將要發出來時,應該焚香,使香氣經鼻而達肺部,引出邪氣。古人說麻疹有神,勸病人潔淨房間焚香,正是這個道理。

如果用甘草來緩解,反而會阻礙邪氣排出,更何況還用人中黃這種臭穢之物,必然會使毒氣內逼,加重病情。我親眼見到過麻疹發作順利,但服了甘草、人中黃後,疹子突然消失,病人喘急而亡。

唉,實在令人痛心!希望同行們能夠明白這四種藥物在麻疹中應當嚴禁使用。

3. 麻疹正出慎用黃連石膏論

黃連大苦大寒,直瀉心胃之火;石膏味辛大寒,極清肺胃之熱,二者皆陰行降令者也。麻屬陽邪,固宜陰以制之。然毒火內蘊肺胃之時,鬱蒸其血,法當辛輕疏托,由胃而肺而血液,化為疹子出於皮膚,邪自解矣。方麻疹出時,症見身熱息粗、鼻乾唇紅,純是熱象。此時辛涼宣展未可鬆放。

昧者只知其熱,遂忘其疹,黃連、石膏肆用無忌。如疹化十分之七,經此大寒阻截,麻後或喘、或瀉,延綿難愈;如疹化十分之三,經此大寒阻截,毒火不得發越,反攻肺胃,即見危亡。不但黃連、石膏二味,即鮮石斛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,一切甘滋之品,在麻疹未透齊以前,皆宜慎用,恐阻邪毒開瀉之路也。曩者鄉先輩石椿山先生,嘗謂余曰:麻疹未出之先,甘寒亦能殺人。

白話文:

黃連性味極苦極寒,能直接瀉去心胃的熱火;石膏味辛性寒,極其清熱,能降解肺胃的熱邪,這兩種藥都屬於陰寒性質,具有下降和抑制的效果。麻疹屬於陽邪,自然應該用陰寒之物來抑制它。

然而,當毒火內蘊於肺胃,導致血氣鬱滯時,就應該使用辛涼輕柔的藥物來疏導和引托,從胃部到肺部再到血液,將熱邪轉化為疹子,從皮膚排出,邪氣自然消解。

當麻疹發出時,如果症狀是身熱呼吸急促、鼻乾唇紅,就完全是熱邪表現。此時辛涼宣散的藥物不能鬆懈使用。

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只知道麻疹是熱症,卻忘了麻疹本身是邪氣外發的表現,於是肆無忌憚地使用黃連、石膏。如果疹子已經發出了七成,再用這種寒涼藥物阻截,麻疹之後可能會出現喘息、腹瀉等症狀,久治不愈。如果疹子只發出了三成,再用這種寒涼藥物阻截,毒火無法發散,反而會反攻肺胃,就會出現危及生命的危險。

不僅黃連、石膏這兩種藥物,就連石斛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等一切甘涼滋潤之物,在麻疹未完全透出之前,都應該謹慎使用,以免阻礙邪氣外泄的通道。

以前鄉里的先輩石椿山先生曾經告訴我:麻疹未發之前,甘寒藥物也能致命。

至哉斯言!況大寒極降,如黃連、石膏者乎?

明按:麻出盛時,壯熱口渴,似乎有非石膏不可者,宜煅熟用之。喻氏云:熟石膏稟清肅之氣,極清肺熱,卻無大寒迫毒不出之弊,至穩至當。果察疹已出齊,肺胃火淫,譫渴躁擾,舌苔黃黑,情勢萬急,則白虎解毒湯之石膏、黃連又不宜惜而不用也。麻沒後數日,若顯此狀,肺胃陰液竭涸,急應大劑甘涼滋濟,誤投石膏、黃連,死在反掌間矣。

麻症宜用石膏者頗多,宜用黃連者極少,何也?石膏辛涼,尚含發散之義;黃連極苦極降,違反麻之本性,余不輕用此藥。然遇麻出正盛時,偶兼嘔吐、吐蛔等狀者,則以酒炒黃連三幾分佐之,每獲特效。總之,醫師臨診識症議藥,不可先有成見,橫拒胸中也。

白話文:

這句話說得實在太好了!尤其是在面對像黃連、石膏這樣性寒極降的藥物時,更要謹慎思考。

麻疹發病初期,患者往往出現高燒、口渴等症狀,看似非石膏不可。但應該用煅熟的石膏,因為熟石膏性清肅,能有效清肺熱,且不會過於寒涼,迫使毒邪無法排出,效果穩妥。如果麻疹已經全部出齊,但肺胃火旺,患者神志不清、口渴煩躁、舌苔黃黑,情況危急,則白虎解毒湯中的石膏和黃連就不可吝嗇,必須使用。但如果麻疹消退後數日,患者出現上述症狀,則說明肺胃陰液已經耗竭,需要用大量甘涼滋補的藥物,如果誤用石膏和黃連,就會危及生命。

麻疹患者雖然常常需要用石膏,但很少需要用黃連。這是因為石膏性辛涼,兼具發散作用,而黃連性極苦極寒,與麻疹的本性相違背,我很少使用黃連。但如果麻疹發作時,患者同時出現嘔吐、吐蛔等症狀,可以用少量酒炒黃連來輔助治療,往往效果顯著。總之,醫生在診治疾病時,不可固執己見,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