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咽喉
咽喉痛為麻疹之常症,以咽喉為肺胃之大關也,麻從肺胃外出,火熱重者,上蒸咽系,多患喉嚨腫痛也。
初潮咽喉痛者,宣毒發表湯(方見驗麻)加射干、山豆根治之。外以苦參、殭蠶二味為末,吹喉二三次,即痛止腫消。
麻已出而咽痛者,射干消毒飲(方見喑)加蟬蛻、木通治之。
麻毒上攻,咽喉腫痛,身熱口渴等症,清肺降火湯(方見喘促)去貝母、瓜蔞、生地、杏仁、葶藶、玉蘇子,加知母、玄參、牛蒡子、防風、薄荷治之。
咽喉不利兼咳嗽者,射干消毒飲(方見喑)去荊芥、豆根,加麥冬、貝母治之。
白話文:
咽喉疼痛是麻疹常見的症狀,因為咽喉是肺和胃的重要通道,麻疹從肺和胃向外發散,若火熱過盛,向上蒸騰影響到咽喉,就會導致咽喉腫痛。
剛開始發病時咽喉痛,可服用宣毒發表湯(此方在驗證麻疹一章中有詳細介紹),再加入射干和山豆根來治療。另外,可以將苦參和殭蠶兩種藥材磨成粉末,向咽喉吹入二到三次,即可緩解疼痛並消腫。
當麻疹已發出但仍然有咽喉痛,可用射干消毒飲(此方在失音一章中有詳細介紹),再加入蟬蛻和木通來治療。
若是麻疹的毒素向上攻擾,導致咽喉腫痛,以及身體發熱、口渴等症狀,可使用清肺降火湯(此方在喘促一章中有詳細介紹),去掉貝母、瓜蔞、生地、杏仁、葶藶、玉蘇子,再加入知母、玄參、牛蒡子、防風、薄荷來治療。
若咽喉不適且伴有咳嗽,可用射干消毒飲(此方在失音一章中有詳細介紹),去掉荊芥、豆根,再加入麥冬、貝母來治療。
2. 不食
麻疹未透以前,熱毒赤胃,每多不能進食者,卻無妨礙,待其麻毒盡透,自然能食。不必強與之食,反傷胃氣也。
初熱麻正出時,不能食者,宣毒發表湯(方見驗麻)去扁豆衣、柿蒂,加炒黃芩、麥門冬治之。
麻收之後仍不能食,如精神委頓者,須防虛羸之患。當理脾養胃為主,新定益脾分消飲(方見渴)去葛根、大腹皮、天花粉、澤瀉,加炒薏米、當歸身、枇杷葉、白芍、川芎、炒陳米治之。
麻後身熱、煩渴不食、唇裂、眼腫閉、大便秘者,此為膈熱,涼膈散主之(方見發不出)。
麻後面青唇紫、身熱不食、或瀉或渴、或咳嗽者,毒火太重,黃連解毒湯(方見諸失血)加地骨皮、薄荷治之。
麻收後不思食、鼻乾無涕者,以新定培中湯(方見早沒)去苡米、茯苓、葛根、牛蒡子,加前胡、黃芩、竹茹治之。
麻收之後,貪食不厭者,胃火之盛也,症成中消。以解毒快疹湯(方見難沒)去葛根、枳殼、西河柳、犀角,加炒梔、飛滑石、車前仁、地骨皮、黃連、熟石膏、知母治之。
凡出麻後,胃氣未復,飲食不可驟進,宜稀粥緩調,使胃氣漸復,自無後患。若給葷腥、乾硬、甘酸等食物過早,變症蜂起,咬牙撕口、揎眼毛、看手咬人等狀態之發生,遂成胃氣虛敗矣。
白話文:
在麻疹尚未完全顯露的階段,因為體內的熱毒影響到胃部,使得患者大多數無法進食,但這並無大礙。只要等到麻疹毒素徹底排出後,患者自然就會恢復食慾。在此期間,不應該勉強患者進食,以免傷害到他們的胃氣。
在麻疹初期發燒且麻疹正在顯露時,如果患者無法進食,可以使用宣毒發表湯(詳細配方請參考驗證麻疹部分),去掉扁豆衣和柿蒂,再加入炒黃芩和麥門冬來治療。
在麻疹痊癒後,如果患者仍然無法進食,並且出現精神萎靡的情況,需要提防可能出現的虛弱問題。此時應以調理脾胃為主,可以使用新定益脾分消飲(詳細配方請參考口渴部分),去掉葛根、大腹皮、天花粉和澤瀉,再加入炒薏米、當歸身、枇杷葉、白芍、川芎和炒陳米來治療。
在麻疹後期,如果患者身體仍然發熱、口渴不想吃東西、嘴脣乾裂、眼睛腫脹閉合、大便祕結,這是膈熱的症狀,可以使用涼膈散來治療(詳細配方請參考發不出部分)。
在麻疹後期,如果患者臉色蒼白、嘴脣紫黑、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、或者有腹瀉、口渴、咳嗽的症狀,這表示體內的毒火太重,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(詳細配方請參考各種出血部分),再加入地骨皮和薄荷來治療。
在麻疹痊癒後,如果患者沒有食慾、鼻子乾燥、沒有鼻涕,可以使用新定培中湯(詳細配方請參考早期結束部分),去掉苡米、茯苓、葛根和牛蒡子,再加入前胡、黃芩和竹茹來治療。
在麻疹痊癒後,如果患者食慾旺盛,想吃很多東西,這表示胃火很旺盛,可能形成中消症狀。可以使用解毒快疹湯(詳細配方請參考難以消失部分),去掉葛根、枳殼、西河柳和犀角,再加入炒梔子、飛滑石、車前仁、地骨皮、黃連、熟石膏和知母來治療。
無論何時,在麻疹痊癒後,患者的胃氣尚未恢復,不應該立即大量進食,而應當先以稀粥慢慢調理,讓胃氣逐漸恢復,這樣就不會有後遺症。如果過早提供肉類、堅硬、甜酸等食物,可能會引發各種併發症,如咬牙、撕口、揉眼、拔眉毛、抓手咬人等行為,最終導致胃氣虛弱。
3. 睡
小兒麻症之睡有沉睡、昏睡兩種。沉睡者,嗜臥也,如精神不振、但欲寐是也;昏睡者,昏迷不知人事之睡,如大醉之狀也。沉睡,人事清白,為胃熱侵脾之症;昏睡,人事昏迷,為胃熱犯心之候。二者最當詳辨,庶幾臨證無訛也。
麻正出時,精神困倦,沉睡不醒者,為逆。蓋緣脾胃虧損,邪火內郁,正氣不勝也。宜養陰清血湯(方見諸失血)去白芍、茅根,加牛蒡、荊芥、連翹、薄荷治之。
麻正收及收後,能食而安靜沉睡者,為火毒退去,脾胃乃虛,而求息靜,此為順候。治當扶脾養血為要,以四物湯(方見痢疾)加苡米、茯苓治之。
昏睡不知起止,掐其頰車、合谷而不知痛,似寐非寐,無問正出、正收,良非吉兆,當察兼見他症而施治也。
麻收後煩擾不寐者,餘火復燃,急需滋陰養血,虛陽自斂。以養陰清血湯(方見諸失血)去茅根,加金釵石斛、茯苓、貝母、淡竹葉、生棗仁治之。
白話文:
[睡眠]
小兒麻疹時的睡眠可分為沉睡與昏睡兩種狀況。沉睡指的是孩子很愛睡,像是精神疲憊,只想睡覺的狀態;而昏睡則是孩子處於昏迷狀態,對周圍的人事物沒有反應,就像喝醉酒一樣。沉睡,孩子仍能清晰地感知周遭,這是因為胃熱影響到脾臟所導致的症狀;而昏睡,孩子則是完全失去意識,這是由於胃熱影響到心臟的徵兆。這兩種情況必須詳細區分,這樣在診斷時才能不出錯。
在麻疹發作期間,如果孩子精神萎靡,持續沉睡無法喚醒,這是不良的徵兆。原因可能是脾胃功能衰弱,邪火在體內積聚,正氣無法抵抗。應該使用養陰清血湯(此方可在治療各種出血的章節找到),去除白芍和茅根,加入牛蒡、荊芥、連翹、薄荷來治療。
在麻疹痊癒或痊癒後,如果孩子能正常進食,且安靜沉睡,這是好的徵兆,表示火毒已經退去,脾胃虛弱,身體正在恢復中,這是正常的反應。治療上應著重於調理脾胃和補充血液,可以使用四物湯(此方可在治療痢疾的章節找到),加入苡米、茯苓來治療。
如果孩子昏睡不醒,即使捏他的臉頰或按壓合谷穴也沒有反應,這種似睡非睡的狀態,無論是在麻疹發作或是康復期間出現,都不是好現象,應進一步觀察是否有其他併發症,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。
在麻疹康復後,如果孩子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這可能是體內殘留的火熱再次活躍,此時需要滋養陰液和血液,使虛弱的陽氣自行收斂。可以使用養陰清血湯(此方可在治療各種出血的章節找到),去除茅根,加入金釵石斛、茯苓、貝母、淡竹葉、生棗仁來治療。
4. 身冷
麻之為病,肺胃主之。其初潮時,則從頭部先熱,然後至足,其足自熱,斯無慮也。若上身疹已透齊,足尚不溫,一面服宣毒透疹之劑,勿使早收;一面以胡荽煎水,或西河柳煎水,蒸洗足部,以苧麻蘸水搽之,足溫疹出較快。若麻已出齊,通體溫和如一,則佳。足尚冷者,或初出時腰以下不熱,疹出旋收者,真元不足,皆為惡候。
急宜溫養脾腎,間有得生者,以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炙甘草治之。若身體反冷如冰者,無論初出、已出,大逆不治。
白話文:
【身冷】
麻疹這種疾病,主要由肺和胃負責調節。在剛開始發作的時候,熱感會從頭部開始,然後向下蔓延到腳部。如果腳部也能感受到熱感,那麼這就是正常的現象,不用過度擔心。但如果上半身的疹子已經完全爆發,而腳部還沒有暖和起來,一方面要服用有助於排毒和幫助疹子透出的藥物,避免疹子過早消退;另一方面,可以用香菜或是西河柳煮水,用來蒸洗腳部,再用薴麻沾水擦抹,這樣可以讓腳部暖和,疹子也會比較快出現。如果麻疹已經完全爆發,全身的溫度均衡,那就是好的現象。但若是腳部仍然冰冷,或者在疹子剛開始出現的時候,腰部以下沒有熱感,疹子出現後又迅速消退,這都是因為體內元氣不足,是不良的徵兆。
此時應立即溫補脾臟和腎臟,偶爾也有康復的情況,可以使用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連翹、牛蒡子和炙甘草進行治療。但如果身體反常地冰冷如冰,無論是疹子剛開始出現還是已經出現,這種情況都極為危險,難以救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