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咽喉

咽喉痛為麻疹之常症,以咽喉為肺胃之大關也,麻從肺胃外出,火熱重者,上蒸咽系,多患喉嚨腫痛也。

初潮咽喉痛者,宣毒發表湯(方見驗麻)加射干山豆根治之。外以苦參、殭蠶二味為末,吹喉二三次,即痛止腫消。

麻已出而咽痛者,射干消毒飲(方見喑)加蟬蛻木通治之。

麻毒上攻,咽喉腫痛,身熱口渴等症,清肺降火湯(方見喘促)去貝母、瓜蔞、生地、杏仁、葶藶、玉蘇子,加知母玄參牛蒡子防風薄荷治之。

咽喉不利兼咳嗽者,射干消毒飲(方見喑)去荊芥、豆根,加麥冬、貝母治之。

2. 不食

麻疹未透以前,熱毒赤胃,每多不能進食者,卻無妨礙,待其麻毒盡透,自然能食。不必強與之食,反傷胃氣也。

初熱麻正出時,不能食者,宣毒發表湯(方見驗麻)去扁豆衣柿蒂,加炒黃芩麥門冬治之。

麻收之後仍不能食,如精神委頓者,須防虛羸之患。當理脾養胃為主,新定益脾分消飲(方見渴)去葛根大腹皮天花粉澤瀉,加炒薏米、當歸身、枇杷葉白芍川芎、炒陳米治之。

麻後身熱、煩渴不食、唇裂、眼腫閉、大便秘者,此為膈熱,涼膈散主之(方見發不出)。

麻後面青唇紫、身熱不食、或瀉或渴、或咳嗽者,毒火太重,黃連解毒湯(方見諸失血)加地骨皮薄荷治之。

麻收後不思食、鼻乾無涕者,以新定培中湯(方見早沒)去苡米、茯苓、葛根、牛蒡子,加前胡、黃芩、竹茹治之。

麻收之後,貪食不厭者,胃火之盛也,症成中消。以解毒快疹湯(方見難沒)去葛根、枳殼西河柳犀角,加炒梔、飛滑石車前仁、地骨皮、黃連、熟石膏知母治之。

凡出麻後,胃氣未復,飲食不可驟進,宜稀粥緩調,使胃氣漸復,自無後患。若給葷腥、乾硬、甘酸等食物過早,變症蜂起,咬牙撕口、揎眼毛、看手咬人等狀態之發生,遂成胃氣虛敗矣。

3.

小兒麻症之睡有沉睡、昏睡兩種。沉睡者,嗜臥也,如精神不振、但欲寐是也;昏睡者,昏迷不知人事之睡,如大醉之狀也。沉睡,人事清白,為胃熱侵脾之症;昏睡,人事昏迷,為胃熱犯心之候。二者最當詳辨,庶幾臨證無訛也。

麻正出時,精神困倦,沉睡不醒者,為逆。蓋緣脾胃虧損,邪火內郁,正氣不勝也。宜養陰清血湯(方見諸失血)去白芍、茅根,加牛蒡荊芥連翹薄荷治之。

麻正收及收後,能食而安靜沉睡者,為火毒退去,脾胃乃虛,而求息靜,此為順候。治當扶脾養血為要,以四物湯(方見痢疾)加苡米、茯苓治之。

昏睡不知起止,掐其頰車、合谷而不知痛,似寐非寐,無問正出、正收,良非吉兆,當察兼見他症而施治也。

麻收後煩擾不寐者,餘火復燃,急需滋陰養血,虛陽自斂。以養陰清血湯(方見諸失血)去茅根,加金釵石斛、茯苓、貝母、淡竹葉、生棗仁治之。

4. 身冷

麻之為病,肺胃主之。其初潮時,則從頭部先熱,然後至足,其足自熱,斯無慮也。若上身疹已透齊,足尚不溫,一面服宣毒透疹之劑,勿使早收;一面以胡荽煎水,或西河柳煎水,蒸洗足部,以苧麻蘸水搽之,足溫疹出較快。若麻已出齊,通體溫和如一,則佳。足尚冷者,或初出時腰以下不熱,疹出旋收者,真元不足,皆為惡候。

急宜溫養脾腎,間有得生者,以熟地當歸白芍連翹牛蒡子、炙甘草治之。若身體反冷如冰者,無論初出、已出,大逆不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