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眼目

麻疹初起,眼光如水而多眵淚,或白睛微紅,此正候也。小兒身發潮熱,雖咳嗽、噴嚏,如未兼見此象,不得誤認為麻症也。

麻毒入目生翳障者,以蟬蛻、白菊花治之。

熱毒上攻,眼目生翳,暴赤羞明者,以新定蟬衣宣毒飲(方見不透表)去牛蒡子、瓜蔞殼,加白菊花、木賊、炒梔、穀精草,白蒺藜、酒炒黃芩治之。

麻後餘毒不解,上攻眼目,紅赤腫閉,羞明怕日,雲翳眵淚多者,羚羊角散主之。

麻後眼眶赤爛,常流淚者,風熱所侵也,以新定柴胡清熱飲(方見發熱)去沙參、麥冬、知母,加防風、赤芍、荊芥、山梔、薄荷急治之,久則為終身痼疾。

麻後白睛紅赤者,肺經風熱未清,瀉白散加木通、荊芥、薄荷、連翹、玄參、牛蒡子治之。

麻後目閉不開,赤而腫痛者,脾肺兩經,風熱壅遏也,以導赤散(方見腹痛)和瀉白散,加玄參、連翹、酒炒黃連、荊芥、薄荷、牛蒡子治之。

麻後雀盲,日暮不能見物者,餘火上擾,肝陰之虧也,以六味地黃湯合四物湯(方見痢疾)加石決明、夜明砂治之。

羚羊角散,治麻毒侵目,眼赤生翳。

羚羊角(磨汁),炒黃芩,炒黃連,草決明,車前仁,防風,大黃(酒蒸),連翹,牛蒡子(炒),薄荷

水煎服。

瀉白散,治肺熱咳嗽,手足心熱。

桑白皮(酒炒),地骨皮(各三錢),淡竹葉(十五片)

水煎服。

六味地黃湯,治腎水,真陰不足。

熟地黃(一錢),山茱萸(去核),淮山藥(炒。各五分),茯苓,丹皮,澤瀉(各七分)

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【眼睛】

當麻疹剛開始時,眼睛會像含著水一樣,並且產生大量眼屎與淚水,或者眼白稍微泛紅,這都是正常的現象。若小孩身體出現潮濕發熱的情況,即便有咳嗽、打噴嚏的症狀,如果沒有這些特徵,就不應該錯誤判斷為麻疹。

若麻毒進入眼睛形成障礙,可用蟬蛻、白菊花來治療。

若因熱毒上攻導致眼睛生成障礙,眼睛突然泛紅且對光敏感,可用新定蟬衣宣毒飲(參考未透表部分)去掉牛蒡子、瓜蔞殼,再加入白菊花、木賊、炒梔、谷精草,白蒺藜、酒炒黃芩來治療。

麻疹後期,若毒素尚未消解,導致眼睛紅腫閉塞,對光敏感害怕陽光,眼睛雲翳、眼屎及淚水過多,可用羚羊角散來治療。

麻疹後期,若眼眶泛紅腐爛,經常流淚,這是被風熱侵害,可用新定柴胡清熱飲(參考發熱部分)去掉沙參、麥冬、知母,再加入防風、赤芍、荊芥、山梔、薄荷來緊急治療,若拖延下去,可能會成為終身的痼疾。

麻疹後期,若眼白依然泛紅,表示肺部的風熱尚未清除,可用瀉白散加上木通、荊芥、薄荷、連翹、玄參、牛蒡子來治療。

麻疹後期,若眼睛無法睜開,紅腫疼痛,這表示脾肺兩條經絡受到風熱的阻塞,可用導赤散(參考腹痛部分)和瀉白散,再加入玄參、連翹、酒炒黃連、荊芥、薄荷、牛蒡子來治療。

麻疹後期,若出現夜盲症,晚上看不清東西,這是由於殘留的熱氣上擾,肝臟陰氣虧損,可用六味地黃湯結合四物湯(參考痢疾部分)再加上石決明、夜明砂來治療。

羚羊角散,用於治療麻毒侵犯眼睛,眼睛泛紅生成障礙。

羚羊角(研磨成汁)、炒黃芩、炒黃連、草決明、車前仁、防風、大黃(酒蒸)、連翹、牛蒡子(炒)、薄荷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瀉白散,用於治療肺熱咳嗽,手掌腳掌中心發熱。

桑白皮(酒炒)、地骨皮(各三錢)、淡竹葉(十五片)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六味地黃湯,用於治療腎水,真陰不足。

熟地黃(一錢)、山茱萸(去核)、淮山藥(炒。各五分)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(各七分)

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2. 口舌

麻疹之口瘡、舌珠、牙疳、唇裂諸象,雖有心脾肝肺之殊要,不外胃火之鬱蒸也。故治法當以清胃為主。胃熱宣化無餘,則心肝脾肺自然寧靜,口舌痛苦迎刃而解矣。

口氣臭穢,熱蘊於胃,以清味散主之。若口臭不堪接近者,胃敗不治。

口瘡之症,滿口唇舌生瘡,或黃,或赤,或白而爛,獨牙齦無恙者是也。此症多見於麻正收及收後,乃心脾胃三經蘊熱,毒壅上焦,二便秘澀,宜清心脾之火,兼導腸胃之閉,以導赤散(方見腹痛)加杏仁、酒蒸大黃治之。外以綠袍散塗之。

麻收之後,口瘡唇裂者,涼膈散主之(方見發不出)。

麻收之後,口臭、口瘡,唇爛,兼咽喉痛者,以清味散加酒炒黃芩、天花粉、玄參、金銀花、薄荷、黃柏、淡竹葉、犀角磨汁兌服。

唇燥多屬脾胃之熱,色淡而燥者,其熱輕,以化斑湯(方見夾斑)去葛根、枳實、大青、生地、竹葉,加牛蒡子治之。色赤而燥者,其熱重,白虎解毒湯(方見舌苔)加玄參、牛蒡、連翹、木通治之。色紫黑枯燥者,加犀角磨汁兌服。

唇舌破裂,心脾之火上衝也,色必深赤,初熱麻正出時見之,其症尚輕,藥宜辛涼宣化,化毒清表湯(方見透表)去防風、前胡,加石膏、荊芥治之。

麻正收及收後,唇舌破裂者,白虎解毒湯(方見舌苔)加黃柏,山豆根、木通治之。更兼紫黑枯燥,血色不活,為心脾俱絕,難治。

麻疹咬牙,例皆熱候,乃陽陷於陰,故手足熱而喜冷飲者,以犀角地黃湯(方見諸失血)去犀角,加當歸、麥冬治之。

咬牙手足逆冷、喜食熱物者,為熱邪內亢,後必下血、咽痛、痰鳴而死,白虎湯主之,然多不救。

麻出以後未曾服藥而咬牙者,實邪也,三味消毒飲(方見沒早)加玄參、地骨皮、石膏等味。屢服寒涼而咬牙者,氣血之傷也,四物湯(方見痢疾)加西黨參治之。

麻正收及收後,舌生白珠,粒粒如粟,甚則上齶齦頰皆有,蓋由心脾之熱無所泄而發於舌。夫舌乃心苗,而脾脈又絡於舌,故舌生白珠而痛也。涼血飲(方見形色)去荊芥、紅花、紫草,加石膏、黃連、麥冬治之。大便閉者,加酒蒸大黃。

上下牙齦腐爛,曰牙疳,其毒最重,症最危急。宜清胃涼血,佐以通利大便之劑,以清胃散加當歸、犀角、荊芥、薄荷、酒蒸大黃治之。外以慄根白皮煎湯漱洗;以救苦散塗患處十次,痊愈。

麻疹一出即收,毒反入里,致生牙疳、大熱譫語不食者,以化毒清表湯(方見透表)去前胡、防風,加生地、麥冬治之。另以生附子切片,貼手足心,以拔之。

麻後牙齦黑爛肉腐出血、呼吸穢氣逼人者,曰走馬牙疳。急用人中白(即尿桶白垢刮取),火煅如鹽五錢,加冰片五分研極細末,蜜調,頻塗患處;內服清胃散加葛根、玄參、荊芥、犀角磨汁兌服。俟症稍平,以四物湯(方見痢疾)加木通、山梔、山茵陳、犀角磨汁兌服,使血熱下行,則毒火不致上攻矣。

通齦白色者、自外延入內者、無膿血者、齒落口臭者、喘促痰鳴者、頰腫腮穿者、環口青黑者,皆不治症。

清胃散,治胃中蘊熱,中脘作痛,寒熱,齒齦腫痛出血,痛引頭腦。

生地黃,連翹,石膏(各一錢),丹皮,牛蒡子(炒。各八分),黃連(五分)

水煎服。

白虎湯,治胃火實熱,清肺經火邪,小便赤者宜之。

石膏(錢半),知母(六分),甘草(四分),粳米(一撮)

水煎服。

明按:麻症本不宜用甘草,恐滯邪也,然病至四逆,喜食熱物,乃陽極似陰之狀。然咬牙暴露一線劇熱之機。胃氣原虛,不能鼓動其熱而展出也,故有下血、咽痛、痰鳴之險。急以白虎之石膏、知母直清肺胃,借甘草、粳米以救胃氣,不得已而用之也。

綠袍散,治一切口瘡腐爛。

荊芥穗,薄荷葉,飛青黛(各三錢),元明粉,硼砂(各二錢),白藥煎(二錢五分),甘草(一錢五分)

共研極細末點舌上,令其自化,或用新汲井水和蜜調,點舌上亦可。

救苦散,治口瘡舌疳。

人中黃(煅,五錢),寒水石(飛三錢),青黛(五分),殭蠶(炒),黃柏,冰片(各一錢五分),牛黃(二分)

共為細末,先以芽茶洗患處,然後以末搽上三五次,少愈,十次痊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