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諸失血
麻本熱蘊肺胃,鬱蒸其血,透發肌表,則為疹。熱甚血逐,被迫而溢出,上溢則為衄血,為咯血,為牙出血;下溢則為便血,為溺血。經云:陽絡傷則血上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。內溢者,下溢也。俱屬肺胃熱鬱,逼血妄行之候也。
衄血發於初潮及麻未出時,是為順候。良由肺火載血上行,溢出於鼻,熱得開泄之路,取諸發散之義也。
衄血過多,肺胃火迫,謂之奪血,急需止之,加味犀角地黃湯主之。
麻疹沒後鼻衄血不止者,陰不勝陽也,宜養陰清血湯以滋化之。
咯血之症,每見於麻疹收後,咳嗽日久,咳嗆出血,乃熱鬱肺燥,咳傷肺絡也。當以清燥治咳為主,咳清則血自止也,以清咽滋肺湯(方見咳嗽)去荊芥、前胡,加生地黃、白茅根治之。
牙出血者,多由胃火鬱升,每因此成牙疳重症,於兼症中急清胃火,不使蔓延成疳為妥,加味犀角地黃湯去荊芥,加玄參、酒炒黃連主之(牙疳治法見後口舌)。
麻出大便下血,或小便溺血者,或二便閉澀赤痛,身熱口渴,火毒下迫大腸或膀胱,加味犀角地黃湯去荊芥、連翹、白茅根,加黃連、黃柏治之。
凡麻疹諸血症,須察其是發熱甚抑失血甚發熱甚者。黃連解毒湯為主;失血甚者,犀角地黃湯為主。活法在人,不可拘也。
加味犀角地黃湯,治麻疹熱鬱,諸失血症。
犀角(磨汁),地黃,丹皮,荊芥,黃芩(酒炒),山梔(炒),白茅根,連翹(各等分)
水煎服。
養陰清肺湯,治麻熱甚溢耗。
生地黃,當歸身,白芍,麥冬,白茅根,玄參(各等分)
水煎服。
黃連解毒湯,治熱邪內外俱盛。
黃連,黃芩,山梔(炒)
水煎服。
犀角地黃湯,治傷寒溫病,一應發汗而不得汗,內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,內余淤血,大便血,面黃或中脘作痛。
犀角,生地黃,丹皮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[對於各種出血狀況]
麻疹導致的熱氣在肺胃中聚集,壓抑血液,使其穿透皮膚表面,形成疹子。如果熱氣過度,血液被強迫溢出,向上溢出會導致鼻血、咳血或牙齦出血;向下溢出會導致便血或尿血。古籍記載:陽絡受傷則血液向上溢出,陰絡受傷則血液向內或向下溢出。這都屬於肺胃熱氣鬱積,迫使血液無序運行的症狀。
鼻血在麻疹初期或麻疹未完全發出時出現,這是正常的反應。因為肺部的火氣帶著血液向上流動,從鼻子溢出,熱氣找到釋放的途徑,符合發汗散熱的道理。
鼻血過多,是肺胃火氣過盛,稱為奪血,需要立即止血,可以使用加味犀角地黃湯。
麻疹後鼻血持續不止,是因為體內陰氣無法制衡過剩的陽氣,應該使用養陰清血湯來滋潤和調理。
咳血的情況通常在麻疹恢復後出現,長期咳嗽,咳嗽到出血,這是因為熱氣鬱積肺部導致乾燥,咳嗽損傷肺部的血管。應該以清熱潤肺止咳為主,咳嗽停止血液自然就會止住,使用清咽滋肺湯(此方見於咳嗽部分)去掉荊芥和前胡,加入生地黃和白茅根。
牙齦出血,通常是因為胃火鬱積上升,經常導致牙齦潰瘍的嚴重病症,在並發症中應該急切地清除胃火,避免進一步發展成潰瘍,使用加味犀角地黃湯去掉荊芥,加入玄參和酒炒黃連。
麻疹期間大便出血或小便出血,或者大小便不通暢、色赤且疼痛,這是火毒下壓大腸或膀胱,使用加味犀角地黃湯去掉荊芥、連翹和白茅根,加入黃連和黃柏。
對於麻疹各種出血症狀,必須觀察是發燒嚴重還是出血嚴重,如果是發燒嚴重,應該以黃連解毒湯為主;如果是出血嚴重,應該以犀角地黃湯為主。治療方法要靈活運用,不能死板。
加味犀角地黃湯,用於治療麻疹熱氣鬱積,各種出血症狀。
犀角(研磨成汁)、地黃、丹皮、荊芥、黃芩(酒炒)、山梔(炒)、白茅根、連翹(各等量)
用水煎煮服用。
養陰清肺湯,用於治療麻疹熱氣過盛導致的血液消耗。
生地黃、當歸身、白芍、麥冬、白茅根、玄參(各等量)
用水煎煮服用。
黃連解毒湯,用於治療體內外熱氣過盛。
黃連、黃芩、山梔(炒)
用水煎煮服用。
犀角地黃湯,用於治療感冒、熱病,發汗但不出汗,體內蓄積血液以及鼻血、吐血不止,體內殘留瘀血,大便出血,面色黃或胃部疼痛。
犀角、生地黃、丹皮
用水煎煮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