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呃逆
呃逆之症,乃沖氣上逆而有聲也。麻屬胃火,其氣循衝脈上逆為呃,實居十之八九,虛者十無一二也。
實熱痰火發呃逆者,必見唇紅、口渴、小溲赤澀。麻出正盛時,偶有此象。治宜清胃降火,竹茹、柿蒂、陳皮、貝母、熟石膏之類。
呃逆不止者,胃氣不安,用黃芩、炒麥芽、木通、澤瀉、刀豆子、金釵石斛治之。
呃逆一連二三十聲不歇者,肺氣阻塞也,以紙條通鼻孔中,得嚏即已。
白話文:
[呃逆]的病症,是因為氣流逆向上行,伴隨著聲音的現象。大多數情況下,這是由於胃部的火氣,這種氣流會沿著衝脈上升,導致呃逆,這種實證的情況佔了八九成,虛證的情況則僅有一兩成。
當實熱痰火引發呃逆,病人一定會出現嘴脣紅、口渴、小便顏色深且排尿困難等症狀。在麻疹爆發的高峯期,偶爾會看到這種現象。治療上應清胃降火,可用竹茹、柿蒂、陳皮、貝母、熟石膏等藥物。
如果呃逆持續不停,顯示胃氣不穩定,可用黃芩、炒麥芽、木通、澤瀉、刀豆子、金釵石斛等藥物來治療。
如果呃逆一連發生二三十次都沒有停止,這是肺氣受阻的現象,可以將紙條插入鼻孔中,一旦打噴嚏,呃逆就會停止。
2. 腹痛
麻疹腹痛,火毒鬱於胃中而不能出,或風寒外拒,或飲食停滯,皆足以致痛也。麻未出時,即當宣發,鬱而得伸,其痛自止。火鬱便秘,法兼通利;食停痛脹,法兼消導。總宜疏通胃腑,斯無誤耳。
腹痛見於初熱與正出之間,風寒壅遏火毒內郁,急以疏表疹透,而痛可止,宣毒發表湯主之(方見驗麻)。
飲食傷滯,腹痛脹者,法當導滯化毒,以枳殼、焦楂肉、麥芽、木通、牛蒡子、連翹等味。大便閉者,加酒蒸大黃。
麻正收及收末盡而腹痛者,邪未盡透,復入於裡也。當疏托中佐以清解,清熱透肌湯(方見形色)去石膏,加炒黃芩、枳殼、木通治之。
麻疹沒後腹痛者,分利餘熱,化毒清表湯(方見透表)去葛根、知母、瓜蔞殼、淡竹葉,加荊芥、枳殼治之。
麻後脾氣不調,腹脹且痛,面目四肢浮腫者,分利小便為主,導赤散加白芍主之。
元氣大虛,已失升降功能,小水不利,遍身浮腫,腹痛喘促者,難治。
導赤散,治心經熱搐,小腸實熱,小便短澀。
生地黃(錢半),木通,車前仁(炒。各一錢),淡竹葉(十片),燈心(一握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[腹痛]
若患麻疹時出現腹痛,通常是因為火毒在胃中積聚無法排出,或是因風寒侵襲身體外部,抑或是飲食消化不良所導致,這些情況都可能引發疼痛。在麻疹尚未爆發時,應先促使病毒釋放,一旦鬱結得以舒緩,腹痛自然會停止。若是火毒鬱積導致便祕,治療上應兼顧通便;若因飲食導致腹痛脹氣,則需輔以助消化的療法。總的來說,重要的是要疏通胃部和腸道,這樣纔不會有誤差。
在麻疹初期發燒至正式爆發期間,如果風寒阻塞導致火毒內聚,應立即疏解表症,幫助疹子透出,腹痛就能得到紓解,可用宣毒發表湯來治療(配方請參閱「驗證麻疹」一節)。
若是飲食過量導致消化不良,造成腹痛脹氣,治療上應導滯化毒,可以使用枳殼、焦楂肉、麥芽、木通、牛蒡子、連翹等藥材。若便祕,可添加酒蒸大黃。
在麻疹進入恢復期或尚未完全康復時腹痛,表示病毒未完全排出,再度影響內臟。應採用疏解並輔以清熱解毒的策略,可用清熱透肌湯(配方請參閱「形色判斷」一節),去掉石膏,再加入炒黃芩、枳殼、木通進行治療。
在麻疹痊癒後仍持續腹痛,應去除殘餘熱毒,可用化毒清表湯(配方請參閱「透表治療」一節),去掉葛根、知母、瓜蔞殼、淡竹葉,再加入荊芥、枳殼來治療。
麻疹後若脾胃功能失調,腹部脹痛,臉部和四肢出現浮腫,治療上應以利尿為主,可用導赤散加上白芍來治療。
若元氣大損,失去正常的生理機能,小便不通暢,全身浮腫,伴隨腹痛和呼吸困難,這種情況較難治療。
導赤散,用於治療心臟熱毒,小腸實熱,以及小便短少不順。
所需藥材:生地黃(錢半),木通,車前仁(炒,各一錢),淡竹葉(十片),燈心(一把)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3. 泄瀉
泄瀉一症,多由風行腸胃,清氣下陷,或濕邪侵脾,或飲食傷胃,皆足以致瀉,不急止之,則脾胃元氣益虛矣。麻疹之瀉則不然。夫火鬱於胃,觸感時行之氣,暴發於中上則達肺出表,腑氣不通,邪火迸越於上,壅塞肺部,肺為嬌臟,不堪過受火熱之蒸熬,易變肺脹喘急之險惡。故麻症初潮以至正出、正收,俱不防瀉。
大便一行,火毒分消,既不使邪留於胃,亦足以減輕肺部之逼迫。余治小兒之麻,每察其能瀉則喜,逐專治其麻,不慮其瀉,疹透而瀉自止。如察大便不通,毫無思索的於宣毒透疹方中加酒蒸大黃,兼通腑氣,無不應手而愈。麻後之瀉,養胃清熱,漸次平安,亦不必遽用分利,蓋肺胃被灼,津液已傷,再投去陰之品,必敗事矣。
麻疹初熱至疹出正齊時,便瀉黃褐稠黏,一日數次,乃胃熱得以開泄,一心宣毒透疹,不必止瀉。
久瀉之人,忽患麻症,中虛疹出不透徹者,新定培中清表湯主之(方見沒早)。
瀉而窘迫,腹痛脹滿,噯氣如敗卵者,為飲食滯阻,以枳殼、焦楂肉、麥芽、木通治之。
麻後瀉而不止者,新定葛根益脾湯(方見渴)去粳米,加苡米、陳皮治之。
麻收後水瀉日久,四逆不渴,小便不黃,脾胃過傷,恐成腫痢者,枳實理中湯從權治之,不可過劑,以傷胃陰也。
久瀉而脫肛者,當養血理氣,宣解腸胃之熱,以導赤散(方見腹痛)去車前仁、淡竹葉,加玄參、連翹、黃連、當歸身、川芎、升麻治之。
明按:麻後久瀉脫肛,與麻後痢疾脫肛,皆為餘邪與氣俱陷,故當於清養劑中權用升麻三五分升陷止脫,不似痢前之火毒正盛、載濁致喘,故無礙耳。
麻後瀉利不止,口渴目合,四肢不溫,嘔吐不食,洞瀉不知,脾胃俱罷,不治。
枳實理中湯,治本虛夾食,不能受攻者。
西黨參,漂於術,茯苓(各一錢),枳實(六分),炮姜,炙甘草(各五分)
水煎服。
明按:此方,非宜於麻症,必如上述之症狀與時期,始可權為用之。
白話文:
[腹瀉]
腹瀉這病症,多半是由腸胃受到風邪,導致清氣下陷,或是濕氣侵犯脾臟,或是飲食對胃造成傷害,這些都足以引起腹瀉。如果不立即制止,脾胃的元氣會更加虛弱。但麻疹引起的腹瀉情況不同。
胃中的火氣鬱積,遇到流行的病氣,突然在中上部位爆發,達到肺部並出現在表面。如果腑氣不暢,邪火就會向上竄出,堵塞肺部。肺是脆弱的臟器,受不了過度的火熱煎熬,容易轉變成肺部膨脹和呼吸急促的危險狀態。因此,麻疹初期到爆發和恢復期,都不需擔心腹瀉。
排一次大便,可以消除一部分的火毒,既能避免邪氣留在胃中,也能減輕肺部的壓力。我治療小孩的麻疹,總是觀察他們是否能腹瀉,專心治療麻疹,不用擔心腹瀉。麻疹出現後,腹瀉自然停止。若發現大便不通,我就在解毒透疹的藥方中加入酒蒸大黃,同時疏通腑氣,每次都能迅速痊癒。
麻疹後的腹瀉,只要養胃清熱,逐步就能恢復平安,不必立刻使用分利的藥物,因為肺和胃已經被燒灼,津液已經受損,再使用去除陰性的藥物,必然會失敗。
麻疹剛開始發熱到疹子完全出現時,若排出黃褐色粘稠的大便,一天多次,表示胃熱得以釋放,此時專心解毒透疹,不必阻止腹瀉。
長期腹瀉的人,突然得了麻疹,中氣虛弱,疹子無法完全透出,可以用新定培中清表湯來治療。
腹瀉且感到窘迫,腹痛脹滿,噯氣像壞掉的蛋,這是飲食阻滯,可用枳殼、焦楂肉、麥芽、木通來治療。
麻疹後腹瀉不止,可用新定葛根益脾湯去掉粳米,加上苡米、陳皮來治療。
麻疹恢復後,水瀉持續很久,四肢冰冷無口渴,小便不黃,脾胃受傷嚴重,可能發展成腫脹和痢疾,可用枳實理中湯酌情治療,不可過量,以免傷害胃陰。
長期腹瀉導致脫肛,應該養血調氣,清除腸胃的熱氣,可用導赤散去掉車前仁、淡竹葉,加上玄參、連翹、黃連、當歸身、川芎、升麻來治療。
明確地說,麻疹後長期腹瀉和脫肛,以及麻疹後的痢疾和脫肛,都是餘邪和氣一起下陷,所以應該在清養藥物中酌情使用升麻三五分來提升下陷,阻止脫肛,不像痢疾前期火毒旺盛,導致喘息,所以沒有妨礙。
麻疹後腹瀉不止,口渴眼瞼閉合,四肢不溫暖,嘔吐無法進食,嚴重腹瀉不知節制,脾胃功能衰竭,無法治療。
枳實理中湯,治療本來虛弱加上飲食問題,無法承受攻擊的情況。
西黨參,漂白於術,茯苓(各一錢),枳實(六分),炮姜,炙甘草(各五分)
用水煎煮服用。
明確地說,這個方子,不是適用於麻疹,必須符合上述的症狀和時期,才能酌情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