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呃逆
呃逆之症,乃沖氣上逆而有聲也。麻屬胃火,其氣循衝脈上逆為呃,實居十之八九,虛者十無一二也。
實熱痰火發呃逆者,必見唇紅、口渴、小溲赤澀。麻出正盛時,偶有此象。治宜清胃降火,竹茹、柿蒂、陳皮、貝母、熟石膏之類。
呃逆不止者,胃氣不安,用黃芩、炒麥芽、木通、澤瀉、刀豆子、金釵石斛治之。
呃逆一連二三十聲不歇者,肺氣阻塞也,以紙條通鼻孔中,得嚏即已。
白話文:
打嗝是因為氣體逆流向上發出的聲音。大多數打嗝是因為胃火,氣往上衝導致的,只有少部分是因為虛弱。
如果打嗝是因為實熱痰火,患者通常會有嘴唇紅、口渴、小便顏色深且灼熱等症狀。麻疹發作時也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。治療方法是清胃降火,可以用竹茹、柿蒂、陳皮、貝母、熟石膏等藥材。
如果打嗝不停,說明胃氣不穩定,可以用黃芩、炒麥芽、木通、澤瀉、刀豆子、金釵石斛等藥材治療。
如果打嗝一連二三十聲不停,表示肺氣阻塞,可以用紙條塞進鼻孔,引發打噴嚏就能治癒。
2. 腹痛
麻疹腹痛,火毒鬱於胃中而不能出,或風寒外拒,或飲食停滯,皆足以致痛也。麻未出時,即當宣發,鬱而得伸,其痛自止。火鬱便秘,法兼通利;食停痛脹,法兼消導。總宜疏通胃腑,斯無誤耳。
腹痛見於初熱與正出之間,風寒壅遏火毒內郁,急以疏表疹透,而痛可止,宣毒發表湯主之(方見驗麻)。
飲食傷滯,腹痛脹者,法當導滯化毒,以枳殼、焦楂肉、麥芽、木通、牛蒡子、連翹等味。大便閉者,加酒蒸大黃。
白話文:
麻疹腹痛的病因、治療及方劑
麻疹患者腹痛,大多是因為火毒鬱結於胃中無法排出,或是風寒阻礙經絡,或是飲食積滯所致。麻疹未發時,應及早宣發疹毒,讓毒邪外泄,腹痛自然會消退。
若因火毒鬱結導致便秘,則需兼用通利之法;若因飲食停滯導致腹脹疼痛,則需兼用消導之法。總之,應以疏通胃腑為原則,方能治癒。
腹痛常發生於麻疹初發熱及疹子正要發出的階段,此時風寒阻礙,火毒鬱積於內,應急用疏表透疹的方法,才能止痛。宣毒發表湯主治此症(方劑詳見《驗麻》)。
若因飲食不當導致腹痛脹滿,則應以導滯化毒的方法治療,可用枳殼、焦楂肉、麥芽、木通、牛蒡子、連翹等藥物。若患者大便秘結,可加酒蒸大黃。
麻正收及收末盡而腹痛者,邪未盡透,復入於裡也。當疏托中佐以清解,清熱透肌湯(方見形色)去石膏,加炒黃芩、枳殼、木通治之。
麻疹沒後腹痛者,分利餘熱,化毒清表湯(方見透表)去葛根、知母、瓜蔞殼、竹葉,加荊芥、枳殼治之。
麻後脾氣不調,腹脹且痛,面目四肢浮腫者,分利小便為主,導赤散加白芍主之。
白話文:
麻疹快要痊癒,但疹子還沒全部消退,肚子就痛,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透出,又回到身體內部。應該疏通內外,輔助以清熱解毒,用清熱透肌湯(方劑見形色)去掉石膏,再加上炒黃芩、枳殼、木通來治療。
麻疹痊癒後肚子痛,是因為還有餘熱未清,可用化毒清表湯(方劑見透表)去掉葛根、知母、瓜蔞殼、竹葉,再加上荊芥、枳殼來治療。
麻疹後脾胃功能失調,肚子脹痛,臉色和四肢浮腫,應該以利尿為主,用導赤散加上白芍來治療。
元氣大虛,已失升降功能,小水不利,遍身浮腫,腹痛喘促者,難治。
導赤散,治心經熱搐,小腸實熱,小便短澀。
生地黃(錢半),木通,車前仁(炒。各一錢),淡竹葉(十片),燈心(一握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元氣衰竭,失去正常運作功能,導致水分代謝不暢,全身浮腫,腹痛呼吸急促,情況十分嚴峻,不易治療。赤散方可治心經火熱抽搐,小腸實熱,小便短少澀滯。用生地黃半錢,木通、車前子各一錢,淡竹葉十片,燈心一握,水煎服。
3. 泄瀉
泄瀉一症,多由風行腸胃,清氣下陷,或濕邪侵脾,或飲食傷胃,皆足以致瀉,不急止之,則脾胃元氣益虛矣。麻疹之瀉則不然。夫火鬱於胃,觸感時行之氣,暴發於中上則達肺出表,腑氣不通,邪火迸越於上,壅塞肺部,肺為嬌臟,不堪過受火熱之蒸熬,易變肺脹喘急之險惡。故麻症初潮以至正出、正收,俱不防瀉。
大便一行,火毒分消,既不使邪留於胃,亦足以減輕肺部之逼迫。余治小兒之麻,每察其能瀉則喜,逐專治其麻,不慮其瀉,疹透而瀉自止。如察大便不通,毫無思索的於宣毒透疹方中加酒蒸大黃,兼通腑氣,無不應手而愈。麻後之瀉,養胃清熱,漸次平安,亦不必遽用分利,蓋肺胃被灼,津液已傷,再投去陰之品,必敗事矣。
白話文:
泄瀉與麻疹之瀉,中醫觀點
泄瀉是一種常見病症,大多數是由於風寒入侵腸胃,導致清氣下降,或是濕邪侵犯脾臟,又或是飲食不節傷了胃所引起。如果不及時止瀉,脾胃的元氣就會越來越虛弱。
麻疹的泄瀉則不同。麻疹是因為火熱鬱積在胃中,遇到時行之氣,突然發作,向上蔓延到肺部,導致腑氣不通,邪火外泄,進而阻塞肺部。肺臟嬌嫩,無法承受過度火熱的煎熬,很容易發生肺脹喘急等危急情況。
因此,麻疹初起、疹子正在出、疹子快要消退這三個階段,都不應該阻止泄瀉。
大便排泄一次,體內的火毒就會減輕,既能避免邪氣留在胃中,也能減輕肺部的壓力。我治療小兒麻疹,經常觀察到他們能夠泄瀉就感到欣喜,專心治療麻疹,並不擔心泄瀉,等到疹子透出,泄瀉自然就停止了。
如果觀察到大便不通,我會毫不猶豫地在宣毒透疹的藥方中加入酒蒸大黃,兼顧通暢腑氣,效果總是十分顯著。
麻疹後出現的泄瀉,只需要養胃清熱,慢慢就會痊癒,不必急於使用利水藥物。因為肺胃已經被火熱灼傷,津液也已受損,如果再服用傷陰的藥物,必定會導致病情加重。
麻疹初熱至疹出正齊時,便瀉黃褐稠黏,一日數次,乃胃熱得以開泄,一心宣毒透疹,不必止瀉。
久瀉之人,忽患麻症,中虛疹出不透徹者,新定培中清表湯主之(方見沒早)。
瀉而窘迫,腹痛脹滿,噯氣如敗卵者,為飲食滯阻,以枳殼、焦楂肉、麥芽、木通治之。
麻後瀉而不止者,新定葛根益脾湯(方見渴)去粳米,加苡米、陳皮治之。
麻收後水瀉日久,四逆不渴,小便不黃,脾胃過傷,恐成腫痢者,枳實理中湯從權治之,不可過劑,以傷胃陰也。
白話文:
麻疹初期發熱到疹子長出來時,如果出現黃褐色稠黏的腹瀉,一天好幾次,這是因為胃熱得以宣泄,有利於毒素透出疹子,不用刻意止瀉。
如果本來就容易腹瀉的人,突然得了麻疹,體虛疹子出不來,可以用新定培中清表湯來治療。
如果腹瀉時感到很痛苦,肚子痛脹滿,打嗝像臭雞蛋味,這是因為飲食積滯,可以用枳殼、焦楂肉、麥芽、木通來治療。
麻疹退去後還一直腹瀉,可以用新定葛根益脾湯,去掉粳米,加苡米、陳皮來治療。
麻疹痊癒後,腹瀉時間很長,手腳冰冷,不口渴,小便不黃,脾胃受損,擔心會變成腫痢,可以用枳實理中湯來應急,但是不能過度服用,以免傷了胃陰。
久瀉而脫肛者,當養血理氣,宣解腸胃之熱,以導赤散(方見腹痛)去車前仁、淡竹葉,加玄參、連翹、黃連、當歸身、川芎、升麻治之。
明按:麻後久瀉脫肛,與麻後痢疾脫肛,皆為餘邪與氣俱陷,故當於清養劑中權用升麻三五分升陷止脫,不似痢前之火毒正盛、載濁致喘,故無礙耳。
白話文:
長期拉肚子導致直腸脫垂的人,應該滋補血液和調理氣息,清除腸胃中的熱症。可以使用「導赤散」配方(在治療腹部疼痛時使用的),去掉其中的車前子和淡竹葉,加入玄參、連翹、黃連、當歸的身體部分、川芎以及升麻來治療。
注釋:
如果是在服用麻藥之後長時間拉肚子並出現直腸脫垂的情況,或者是在服用麻藥之後患上痢疾並且出現直腸脫垂的情況,都是因為殘留的病原菌和氣息一起陷入身體深處所造成的。因此,在這種情況下,可以在清涼滋養的藥物中酌情添加一些升麻,使其上升到低窪的地方,停止脫落。這不像在患痢疾之前,由於火毒旺盛且攜帶污物造成呼吸困難,所以沒有什麼影響。
麻後瀉利不止,口渴目合,四肢不溫,嘔吐不食,洞瀉不知,脾胃俱罷,不治。
枳實理中湯,治本虛夾食,不能受攻者。
西黨參,漂於術,茯苓(各一錢),枳實(六分),炮姜,炙甘草(各五分)
水煎服。
明按:此方,非宜於麻症,必如上述之症狀與時期,始可權為用之。
白話文:
麻痺後腹瀉不止,口渴眼睛閉合,四肢冰冷,嘔吐不食,持續瀉泄卻無知覺,脾胃功能都衰竭,若不治療就會死亡。
枳實理中湯,可用來治療本虛夾雜食積,無法接受攻邪治療的患者。
方劑:西洋參、術、茯苓各一錢,枳實六分,炮姜、炙甘草各五分。
水煎服。
註:此方不適合治療麻痺症,只有符合上述症狀和時期,才能暫時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