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

麻症作渴,肺胃熱盛,精液灼燥之象也。當其發渴時,唇邊必先紅如丹,脾胃火鬱甚矣。醫者當分初、中、末三法,急為圖治。初為麻未出時,治之以宣毒;中為麻正盛時,治之以泄火;末為麻已沒時,治之以滋津,斯得之矣。

初熱麻未出時,口渴,火鬱未展也,宣毒發表湯(方見驗麻)去杏仁枳殼,加炒山梔、天花粉治之。

麻出盛時,壯熱口渴,熱灼肺胃,葛根麥門冬飲主之。

麻盡沒而口渴不止者,餘熱尚重,肺胃陰傷也,麥冬甘露飲主之。

麻後二便清利,唇色淡而不紅,惟口渴者,此必過服寒涼,脾虛不生津液而渴也,新定葛根益脾湯主之。

麻後口大渴,小便極清,飲一溲一,已成消渴,肺胃枯燥也,蓮鬚生津飲主之。

麻後口渴,恣飲冷水,致成水蓄腹脹,揉之水響,或嘔或瀉,或小便不利者,以新定益脾分消飲治之。

若口渴腹脹,食納不入,本虛實滯,為難治也。

葛根麥門冬,治麻毒壯熱,口渴煩悶。

葛根,石膏,麥冬,玄參(各一錢),天花粉,連翹牛蒡子(炒。各八分),竹葉(十片)

水煎服。

麥冬甘露飲,治麻後熱甚而渴。

麥冬,玄參,生地,地骨皮(各一錢),瓜蔞根,連翹,黃芩(酒炒。各八分),淡竹葉(十片)

水煎服。

新定葛根益脾湯,治麻後脾虛,津液不生而渴。

西黨參,淮山藥,白茯苓,粉葛根(各一錢),藿香葉(六分),金釵石斛(錢半),粳米(一撮)

水煎服。

明按:此即錢氏七味白朮散之變方也,去白朮之苦燥,甘草之緩滯,木香之辛溫,易山藥、石斛、粳米甘平滋液,佐參、苓以益脾,葛根升下陷之津,藿香化結滯之氣,氣化津升,脾機乃運,水精四布而渴止矣。麻後肺胃被燥,白朮且不敢投,足知苦辛溫燥皆當切禁。

蓮鬚生津飲,治上消口渴,飲水不休。

葛根,西黨參,雲茯苓,生地,麥冬,蓮鬚(各一錢),白芍,天花粉(各八分),知母(六分),黃連五味子(各三分),炙甘草(四分),烏梅(去核,一粒),淡竹葉(十片)

水煎服。

新定益脾分消飲,治胃燥脾虛,水精不運,致成水蓄。

茯苓,金釵石斛(各錢半),葛根,麥冬,大腹皮,生穀芽竹茹(各一錢),天花粉,陳皮澤瀉(各八分),藿香葉(五分)

水煎服。

明按:胃既被麻而燥,所賴者,脾能為胃行津液也。脾復因過服寒涼而致虛,水穀之入蓄於胃中,不能灌輸精微。津液不生,口中乾渴,小便不利,甚則升降悖逆,或嘔或瀉,而求出路。方中茯苓、石斛聯袂而入,一以輸脾之精,一以滋胃之燥;腹皮、陳皮、穀芽、藿香所以輔茯苓者也;麥冬、竹茹、花粉所以佐石斛者也,脾精一布。胃燥能滋;葛根鼓舞胃氣,上行津液,口渴乃止;澤瀉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小溲自長。

清升濁降,何有水蓄嘔瀉之虞哉!

2. 嘔吐(【附】吐蛔)

麻症初起嘔吐,乃為常候,因胃火勃鬱,載水穀以升逆,麻毒從裡外出,其順可知,以邪能發泄也。若欲吐不吐,如干霍亂者,邪毒閉胃,不得外越,殊甚危篤。麻後嘔吐,有為餘毒留滯胃脘所致,肺胃之虛熱也,前者當疏,後者當清,治之不可混淆。

麻症初熱嘔吐者,毒未發越,藥宜疏托,宣毒發表湯(方見驗麻)去杏仁,加橘紅治之。

麻疹正出及正沒時,嘔吐不止,毒未出盡,清涼中少加疏散,三味消毒飲(方見沒早)加枳殼、炒黃連治之。痰多,加貝母。

麻收後仍嘔吐者,餘毒留胃,肺胃有虛熱也,石斛清胃飲主之。

嘔吐蛔蟲者,乃胃熱甚,不能納穀,蛔無所養而上竄也。病者能食,其蛔自安。如麻後他症中兼見吐蛔者,方內隨加炒黃連、烏梅以安蛔。但烏梅不可施於麻疹未出及正出時,以其酸能斂邪,惟少用炒黃連以安之耳。如蛔出多而不能食,胃敗不治。

石斛清胃飲,治麻後胃虛熱滯,嘔吐不食。

金釵石斛扁豆衣茯苓竹茹枇杷葉(去毛。各一錢),枳殼,陳皮,丹皮,焦楂肉(各八分),藿香葉(五分),柿蒂(三個)

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