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噴嚏

麻疹噴嚏,乃火毒從里之表,由胃而肺,斬關奪門而出,激搏有嚏聲也。肺氣宣通,涕濁得泄,在麻疹始終為最吉之兆。

初熱無涕、鼻塞不通者,風邪阻滯肺竅,宣毒發表湯主之(方見驗麻)。

初潮鼻乾無涕,肺部熱重,閉塞不得宣泄,解毒快疹湯(方見難沒)去當歸尾、生地黃犀角,加玄參杏仁薄荷辛涼分解。

麻正出熱甚時,鼻外干塞,似無涕者,以宣毒發表湯(方見驗麻)去葛根,加酒炙黃芩治之,得嚏而涕漸出。亦有先無涕,其後熱退,鼻通有涕者。

麻已出身熱,鼻乾無涕者,肺熱尚重也,新定柴胡清熱飲主之(方見發熱)。

以上數端,要皆肺氣通暢,雖重可救,醫者須詳審焉。

2. 齁齃

麻疹齁齃,喉鳴牽鋸,乃痰火結於肺胃,邪熱阻逆,不得發熱所致也,見於麻疹未出、正出之間。法當清熱肅肺,可救十中一二,除熱清肺湯主之。若見於疹子正收及收後者,邪熱未透,毒火內迫,或露風早收,餘熱反攻,多有此症,為肺氣受逼也,每難救治。

除熱清肺湯,治麻盡透,壯熱咳嗽,大便閉結。

石膏(一錢),麥冬,玄參,生地,川貝母瓜蔞仁(各八分),薄荷(四分)

水煎服。

3. 喘促

麻疹喘促,每發於身熱極甚之際。呼吸粗速,謂之氣促;張口布息,謂之氣喘。氣促之症乃痰火壅遏肺部,氣道阻塞而然,故氣促之甚者,多轉喘症,喘之甚者鼻煽胸高,則肺脹而難治也。

麻症氣促,見於未出及正出之時,藥宜疏托,清熱透肌湯主之(方見形色)。

麻症氣促,見於正收及收後,又宜降火清肺,清咽滋肺湯主之(方見咳嗽)。

麻症初發熱而喘者,風寒截火熱於肺,不得發越也,新定麻石消毒飲(方見發不出)去石膏,加炒黃芩連翹枳殼治之。

麻出盛時,身熱而喘者,新定麻石消毒飲主之(方見發不出)。

麻已出而喘者,肺被燥而焦舉,清肺降火湯主之。

麻出三日後作喘者,清咽滋肺湯(方見咳嗽)加杏仁治之。

麻後喘急,鼻煽胸高,肺已脹壞,不治。

清肺降火湯,治麻出喘急。

石膏,麥冬,貝母,瓜蔞仁,地骨皮生地黃(各一錢),炒黃芩,炒山梔,桑白皮,杏仁(各八分),葶藶子(炒),玉蘇子(炒。各五分),燈心草(十根)

水煎服。

4.

麻症音喑,大半由於風寒襲肺,肺胃之熱不能盡達於表,咳甚音傷,故嘶喑也。法宜宣熱展肺,新定蟬衣宣毒飲(方見不透表)加玄參浙貝母、酒炒黃芩治之。聲喑而咽喉腫痛者,火鬱陽明之經也,射干消毒飲主之。

射干消毒飲,治火鬱咽疼。

射干,荊芥,玄參,連翹牛蒡子(炒),黃芩,山豆根瓜蔞殼,薄荷葉

水煎服。

5. 諸失血

麻本熱蘊肺胃,鬱蒸其血,透發肌表,則為疹。熱甚血逐,被迫而溢出,上溢則為衄血,為咯血,為牙出血;下溢則為便血,為溺血。經云:陽絡傷則血上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。內溢者,下溢也。俱屬肺胃熱鬱,逼血妄行之候也。

衄血發於初潮及麻未出時,是為順候。良由肺火載血上行,溢出於鼻,熱得開泄之路,取諸發散之義也。

衄血過多,肺胃火迫,謂之奪血,急需止之,加味犀角地黃湯主之。

麻疹沒後鼻衄血不止者,陰不勝陽也,宜養陰清血湯以滋化之。

咯血之症,每見於麻疹收後,咳嗽日久,咳嗆出血,乃熱鬱肺燥,咳傷肺絡也。當以清燥治咳為主,咳清則血自止也,以清咽滋肺湯(方見咳嗽)去荊芥前胡,加生地黃白茅根治之。

牙出血者,多由胃火鬱升,每因此成牙疳重症,於兼症中急清胃火,不使蔓延成疳為妥,加味犀角地黃湯去荊芥,加玄參、酒炒黃連主之(牙疳治法見後口舌)。

麻出大便下血,或小便溺血者,或二便閉澀赤痛,身熱口渴,火毒下迫大腸或膀胱,加味犀角地黃湯去荊芥、連翹、白茅根,加黃連、黃柏治之。

凡麻疹諸血症,須察其是發熱甚抑失血甚發熱甚者。黃連解毒湯為主;失血甚者,犀角地黃湯為主。活法在人,不可拘也。

加味犀角地黃湯,治麻疹熱鬱,諸失血症。

犀角(磨汁),地黃,丹皮,荊芥,黃芩(酒炒),山梔(炒),白茅根,連翹(各等分)

水煎服。

養陰清肺湯,治麻熱甚溢耗。

生地黃,當歸身,白芍,麥冬,白茅根,玄參(各等分)

水煎服。

黃連解毒湯,治熱邪內外俱盛。

黃連,黃芩,山梔(炒)

水煎服。

犀角地黃湯,治傷寒溫病,一應發汗而不得汗,內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,內余淤血,大便血,面黃或中脘作痛。

犀角,生地黃,丹皮

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