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麻疹專論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發熱

麻症之初,必由發熱,或乍涼乍熱,或壯熱不清。始熱之際兼見面赤眼浮,多涕淚,咳嗽連聲,是其候也。蓋麻毒由胃而肺,達於肌表,鬱蒸其血而為疹,非發熱則火毒不能外透。故在麻疹未出之先,宜微熱而乍熱而潮熱,漸至於壯熱,麻出乃得而齊也。苟初起壯熱,其毒必重,則當疏托清化,不使逗留肺胃。

若不現身熱、正氣不足,或風寒外閉,亦當疏托肌表,恐邪內逼。麻收之後熱當漸化,方無險惡症狀發生也。

麻疹初潮,眼淚汪汪,噴嚏咳嗽,疹欲宣透也,宣毒發表湯主之(方見驗麻)。

初發壯熱,至已出熱不少衰者,肺胃熱重,清熱透肌湯主之(方見行色)。

麻疹出盡,壯熱不退者,化毒清表湯(方見透表)去黃連葛根,加熟石膏、麥冬、荊芥以涼解之。

麻疹沒後,壯熱不退,大非所宜,乃熱陷肺胃也,化毒清表湯(方見透表)去黃連、黃芩,加生地、鮮桑葉治之。

麻正出時,煩熱甚,乃邪熱未解復內攻也,清熱透肌湯主之(方見形色)。

麻沒後見煩熱者,餘邪未盡,肺胃陰損,新定柴胡清熱飲主之。

麻退身涼,越數日而復熱者,乃餘熱未清、餘毒復還所致,宜清涼和解、滋培肺胃虛燥為主,新定柴胡清熱飲當歸身、白芍瓜蔞皮治之。

新定柴胡清熱飲,治麻後身熱延綿不清。

北柴胡(八分),生地黃地骨皮玄參沙參,麥冬(去心。各錢半),鮮桑葉,知母連翹(各一錢),竹葉(十片)

水煎服。

明按:方中生地、地骨皮、玄參、麥冬、沙參,一派甘涼,滋養肺胃之陰液;鮮桑葉、知母、連翹、淡竹葉,苦淡輕清,宣化肺胃之虛熱;得柴胡之辛苦平,一轉樞機,其熱始得而解,即《內經》亢則害承乃制之義也。

2.

麻疹發熱,常宜漿漿微汗,皮膚滋潤,肌腠豁達,邪易透化,乃為常候。若皮膚乾澀,必風寒抗阻,疹難外出,恐有內逼之變。疏表解肌,既得微似汗,又不可過事升發,恐汗大泄也。蓋汗為水穀之精氣,所以潤五臟者也。汗大泄,則肺胃陰傷,燥火益熾,難免不敗事也。

壯熱無汗,皮膚乾燥,必風寒阻滯,麻疹難出,或腹脹痛,或發氣促,速與疏解,表邪主之(方見驗麻)。冬月加紫蘇葉,使毒從汗解,元府開而麻疹透,衛中之表邪隨之而散矣。

瀉極火鬱,皮膚乾燥無汗,而麻難出者,必唇舌焦裂、二便秘澀、壯熱昏睡,或身痛、腹脹痛、喘促痰鳴。無論發熱幾日,急宜新定麻石消毒飲(方見發不出)加連翹玄參、貝母、酒炒黃芩、炒山梔、地骨皮前胡治之。

麻後自汗,多成痙病,切勿見風。當濡陰抑陽,使肺胃虛熱清退而汗自止。以當歸身、生地黃、玄參、地骨皮、牡蠣粉治之。日久兼不食吐蛔者,乃胃虛症,加白芍金釵石斛、藿香葉、淡竹茹、廣陳皮烏梅肉等味。

3. 咳嗽

麻疹咳嗽,乃由胃部火毒發動,勢欲出表,肺部為必經途徑,撞擊而鳴,連聲乾咳。在麻疹潛伏期中發熱、噴嚏之際,最宜咳嗽,以其火邪由肺而外越也。咳愈密則疹出愈順,以其火邪有開泄之路也。麻疹正出之時,尚不妨多咳,以透盡其邪,達於肌表。

如疹齊漸沒,身熱漸清,咳嗽之勢亦應隨之漸解,斯為順候;若其咳依然甚密,面浮,復熱,痰中嗆血,乃肺火留戀,或風寒未避,或飲食失宜,阻遏餘邪出路,日久肺葉焦舉,必致虛羸難救,可不慎歟?

麻疹未出之先發熱、噴嚏、眼淚、咳嗽連聲者,法當展肺透疹,宣毒發表湯主之(方見驗麻)。

麻出正盛時,身熱、鼻乾、咳嗽甚密者,以化疹清肺法,新定蟬衣宣毒飲(方見不透表)加杏仁浙貝母前胡、炒黃芩主之。

麻疹沒後咳仍不止,餘熱未清,肺金被燥也,清咽滋肺湯主之。

麻後咳嗽,日久連綿不已,皮焦膚熱而煩躁,肺舉成虛羸狀態者,以生地黃當歸尾、茯苓川貝母、炙桑白皮、杏仁、柿霜以滋化之,而咳漸止;或以新定柴胡清熱飲(方見發熱)去連翹竹葉,加西黨參、當歸身、白芍、茯苓、貝母、枇杷葉滋培肺胃可也。

麻後餘毒留滯於肺,咳吐黃膿,乃肺癰也,以百部化癰湯治之。不愈則成肺痿,紫菀湯主之。

久咳不止,面浮目腫,胸高如龜,肩聳息喘,搖手擺頭,口鼻出血,面色乍青乍白,鼻如煤黑,而昏悶者,肺絕,不治。

清咽滋肺湯,治麻後餘熱,咳嗽聲音。

荊芥牛蒡子(炒),前胡(各八分),玄參,貝母(去心),瓜蔞仁,馬兜鈴,麥冬,鮮桑葉枇杷葉(去毛),沙參地骨皮(各一錢),薄荷(三分)

水煎服。

百部化癰湯,治麻後肺燥,將成癰膿。

百部,地骨皮,麥冬,天冬知母,玄參,瓜蔞仁,百合,貝母,生苡仁,金銀花,白芨

水煎服。

紫菀,治燥火蘊肺,久咳肺痿。

西黨參,茯苓,川貝母,黑驢膠,紫菀茸(各一錢),知母,桔梗(各八分),炙甘草(五分)

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