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誠求集》~ 二十二、燥症 (1)
二十二、燥症 (1)
1. 二十二、燥症
小兒燥症,多因風熱。風能勝濕,熱能耗液。如邪氣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,善伸數欠(表),臉赤煩渴,或時惡寒,或時筋惕而搐,清潤散加瓜蔞皮、木通、竹葉、燈心。若風熱鬱甚於里,為煩滿(里),為閉結,涼膈散。心熱甚加川連。有火盛之極、因熱愈熱而燥者(火),舌有芒刺,唇口焦裂,大渴呼飲,白虎湯。
有汙便為宜解毒湯(無汙便利為宜)選用。恐嬰兒不勝大寒,清涼散最穩。有病後陰虛火動而燥者,五心煩熱(虛火),口無津液,肌體瘦弱而虛煩,地黃丸加天冬、麥冬。汗下亡津,滋本湯。肺體本燥,受熱化而更燥澀,症見咳嗽咽乾(肺),久而音啞聲嘶,或咯血,或吐濃血,潤肺湯加減。心燥者心血不足,善作驚惕,養心湯。
心經蘊熱作渴,小便赤澀痛者(心),清心散。肝主筋,風氣自盛,燥熱加之,液聚胸膈,不榮筋脈,勁急瘛瘲(肝),或昏冒口噤,滋肝飲。脾為中洲,澆灌四旁,與胃行其津液者也。脾胃中津液枯涸,則食入難下,大便燥澀不潤(脾),養脾湯。稟賦腎或虛,早近女色,津血枯耗,憔悴羸弱(腎虛),發熱作渴,肢體焦燥,宜六味主之。
凡燥症,在外則皮膚皺揭,滋燥養榮湯;在內則焦枯煩渴,大補地黃湯;在上則咽乾鼻焦(上),清涼飲子;在下則便尿俱澀(下),均宜通潤為先,務使水液自生而燥熱不容不退矣。
燥症治驗,
(案1)一女患痧症,悶伏不出,喘急抬肩,鼻煽喉鳴,醫用外發之劑,痧不能透,火愈沖急,頭額多汗。余用麻杏湯加桔梗,一服而痧始見,二服而諸症稍平。其家不善調攝,時或內傷,未滿一月,反復者三,俱余為調治得安。數日忽復迎余,甚迫,云:此女已發狂矣。
往視,果聲非平日之聲,狀非平日之狀,妄見妄聞,妄言妄動,目札,兩手戰搖不止,脈浮弦而數,左臉微赤。予問其前二三日內何如?其母曰:兩日前忽噴嚏,鼻塞,身微熱,適乘醫之,便服藥二劑,熱不退,轉變出怪狀如是。予索其方視之,則荊、防、橘、半之屬也。
乃謂其母曰:令愛病久,肝陰虧極,復客風邪,風能燥物,燥極生風,當輕清養陰,少佐和解。荊、防,風藥也;橘、半,燥藥也。目札、手搖,肝之挾火虛風動也。見聞怪異等症,神魂失守之象。余用生金滋肝飲,一服即安。又命以六味丸料蒸露,早晚與飲。其家人以危症既去,竟不服藥。
一月後又復迎余。診之脈細而澀,形體骨立,乾咳微喘,時或見血,煩熱不已,肌膚粗澀,竟成千勞之症矣。用馮氏甘露膏,仍蒸六味露,調理兩月。自三月起病,直至六月收功。
(案2)吐瀉後,津液頓亡,引飲不止,服七味白朮散愈。
白話文:
二十二、燥症
小兒燥症,大多是因為風熱引起。風能勝過濕邪,熱能耗損體液。如果邪氣鬱結在體表,而裡面的氣息平和,症狀表現為經常伸懶腰、打哈欠(表證),臉紅、口渴、有時惡寒,有時肌肉抽搐,可以用清潤散加瓜蔞皮、木通、竹葉、燈心草。如果風熱鬱結嚴重,深入到裡頭,造成煩悶(裡證),出現便秘,則使用涼膈散。心火旺盛者,加川連。如果火熱極盛,因為熱而更加燥熱(火證),舌頭有芒刺,嘴唇乾裂,非常口渴,則用白虎湯。
如有腹瀉,則宜用解毒湯(無腹瀉則不宜);但考慮到嬰兒承受不住寒涼藥物,清涼散比較安全。若因病後陰虛火旺而燥熱,出現五心煩熱(虛火)、口乾舌燥、身體消瘦、心煩等症狀,則使用地黃丸加天冬、麥冬。因汗出、瀉下而損失津液者,用滋本湯。肺本身就容易乾燥,再受熱則更加乾燥,症狀表現為咳嗽、咽喉乾燥(肺證),時間久了聲音嘶啞,甚至咯血或吐濃痰,則使用潤肺湯加減。心燥是因心血不足,容易驚悸,則用養心湯。
心經蘊熱導致口渴,小便赤澀疼痛(心證),則用清心散。肝主筋,風邪本身就盛,再加上燥熱,體液鬱積在胸膈,不能滋養筋脈,導致肌肉抽搐痙攣(肝證),甚至昏迷、口噤,則使用滋肝飲。脾是人體的中心,滋養四肢,與胃一起運化津液。脾胃津液枯竭,則飲食難以下嚥,大便乾燥(脾證),則用養脾湯。若先天腎虛或房事過度,導致津液精血耗損,身體消瘦憔悴(腎虛),發熱口渴,肢體乾燥,則使用六味地黃丸。
總之,燥症,在體表則皮膚乾燥起皺,使用滋燥養榮湯;在內則口乾舌燥、煩渴,使用大補地黃湯;在上則咽喉乾燥、鼻腔乾燥(上焦),使用清涼飲子;在下則大小便困難(下焦),都應該先通利潤澤,務必使體液自行生成,燥熱自然消退。
燥症治驗:
(案例一)一位女性患痧症,邪氣鬱結於內,呼吸急促、聳肩、鼻塞、喉嚨有痰鳴聲,醫生用外發之劑,痧氣不能透出,反而火熱更盛,額頭多汗。我用麻杏湯加桔梗,一劑藥後痧氣開始透出,兩劑藥後諸症狀略微減輕。但她家人護理不當,時常有內傷,不到一個月又復發三次,我都為她治療痊癒。幾天後她又很著急地來找我,說她已經發狂了。
我去看她,果真她的聲音和神態都與平日不同,胡言亂語,胡亂行動,眼睛斜視,雙手不停顫抖,脈象浮弦而數,左臉微紅。我問她前兩三天的情況,她母親說:兩天前突然打噴嚏,鼻子堵塞,身體微微發熱,於是找醫生看病,吃了兩劑藥,熱度不退,反而出現了怪異的症狀。我索要藥方一看,原來是荊防橘梗半夏等藥。
於是我對她母親說:令愛病情久拖,肝陰虧損到極點,又受了風寒,風能使物體乾燥,乾燥到極點又生風,應該用清淡養陰的藥物,少用辛溫解表藥。荊防是風藥,橘半是燥藥。眼睛斜視、手抖是肝火虛風內動引起的。怪異的視聽等症狀是神魂失守的表現。我用生金滋肝飲,一劑藥就見效了。又囑咐用六味地黃丸藥材蒸露,早晚服用。由於病情好轉,家人就不再服用藥物了。
一個月後她又來找我。診脈脈象細澀,形體消瘦,乾咳微喘,偶爾咯血,煩熱不止,皮膚粗糙,已經發展成慢性勞損的症狀了。我用馮氏甘露膏,仍然配合六味地黃丸藥材蒸露,調理了兩個月。從三月發病到六月才痊癒。
(案例二)吐瀉後,津液大量丟失,不停地喝水,服用七味白朮散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