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誠求集》~ 二十九、傷寒 (1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九、傷寒 (1)

1. 二十九、傷寒

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,所異者挾驚挾食耳。寒邪自外入內,由皮毛經脈而臟腑。初起在太陽經,脈浮而緊,發熱惡寒,無汗頭項痛,腰脊強,太陽之脈(連風府、貫腰脊),嚏噴凌振,五指稍冷,蔥白湯加減(外雖發熱,里永燥渴,不可聚驟與苦寒)。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,在半表半裡之間。

外候在陽明,則熱多寒少,頭額連眉骨痛,鼻乾不得眠(其脈挾鼻絡與目),脈洪而長,葛根湯加減。在少陽,則寒熱往來,胸脅痛而耳聾(其脈循脅絡與耳),嘔逆口苦(邪初入里,邪正分爭,故作嘔逆),脈弦數,小柴胡湯加減。少陽陽明俱病,柴胡湯加葛根、芍藥(若外不惡寒而里燥熱者,須即用芩連之類以清解之)。三陽不已,傳入三陰,症見腹滿而咽乾,則別為太陰(其脈布胃中絡於嗌)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邪主要侵犯少陽經,患者就會出現寒熱交替,胸脅疼痛,耳朵發聾。少陽經脈循行經過胸脅和耳朵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。病邪剛開始侵入裡邊,邪氣和正氣相互爭鬥,所以會出現嘔吐、口苦的症狀。脈象弦數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。

少陽陽明俱病,柴胡湯加葛根、芍藥(若外不惡寒而里燥熱者,須即用芩連之類以清解之)。

如果少陽和陽明二經同時生病,可以用柴胡湯加葛根、芍藥來治療。如果患者表面不畏寒,但內裡燥熱,就應該立即用黃芩、黃連等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。

三陽不已,傳入三陰,症見腹滿而咽乾,則別為太陰(其脈布胃中絡於嗌)。

如果三陽經的病邪繼續發展,就會傳入三陰經,患者就會出現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的症狀。這時就屬於太陰經病變,太陰經脈佈滿胃部,並連接到咽喉。

口燥舌乾而渴,則別之少陰(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),舌卷囊縮,煩滿腹堅痛,則別為厥陰(其脈循陰器絡於肝)。其實總是陽明胃府裡實之症,邪犯八府,脈必沉實洪數有力。外候大熱譫語,轉則身輕,掀衣擲被,六七日不大便,宜大小調胃三承氣湯,量輕重加減下之(下宜遲不宜早。七日後小腹滿硬,按之痛,時失氣,方可議下,否則變害不測,慎之)。

如表症未除,里症又急,當大柴胡湯雙解之。若下早,邪乘虛入,成結胸者,胸高氣粗,按之則痛,小陷胸湯(小兒無大結胸症,故不及)。若但痞滿而不痛者,為痞氣,用瀉心湯。有汗下後表症已解,邪熱在裡,心胸煩渴,欲飲水者,人參白虎湯。夾驚症,或先驚而復感寒邪,或先傷於寒而復受驚搐,以致熱極生風,發抽搐,呵欠煩悶,面紅痰嗽,山根準頭有青色,宜先解表,次與鎮驚,或煎薄荷湯送下抱龍丸。若傷寒熱邪乘心,生風生驚者,黃連湯。

白話文:

口乾舌燥,卻想要喝水,是少陰經受寒,導致腎氣不足,影響到肺和舌根;舌頭捲縮,胸悶腹部脹痛,則屬於厥陰經受寒,導致肝氣鬱結。其實這些症狀都是陽明胃經積熱的表現,邪氣侵犯了八個臟腑,脈象一定沉實、洪大、快速有力。患者體表表現為發燒神志不清,還會出現身體發輕、掀開衣服踢被子、六七天不排便等現象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,根據病情輕重加減藥量,但要延遲服用,不可過早。如果七天後小腹仍然脹滿堅硬,按壓疼痛,並且呼吸不暢,才可以考慮服用瀉藥,否則會出現意外,要謹慎。

如果表證未消,裡證又急,應該服用大柴胡湯,同時治療表裡兩證。如果瀉藥服用過早,邪氣乘虛而入,形成胸部結塊,就會出現胸部高聳,呼吸急促,按壓疼痛等症狀,需要服用小陷胸湯。(小孩不會出現嚴重的胸部結塊,所以不需要服用。)如果只是胸悶腹脹,沒有疼痛感,屬於痞氣,則需要服用瀉心湯。如果汗水排出後,表證已經消失,但裡面的邪熱仍然存在,出現心煩胸悶,口渴想喝水等症狀,應該服用人參白虎湯。如果出現驚厥,可能是先受驚嚇,然後感染寒邪,或者先受寒,然後受驚嚇抽搐,導致熱極生風,出現抽搐、打哈欠、胸悶、面紅、痰咳、鼻根和鼻尖發青等症狀,應該先解表,再服用鎮驚藥物,可以用薄荷湯送服抱龍丸。如果傷寒熱邪侵犯心臟,導致心神不寧,出現驚厥,應該服用黃連湯。

夾食症,或先傷食而復感寒邪,或先受寒而復有停津滯,以致發熱頭疼,胸滿之痛,噯氣酸臭,時或嘔逆,嗞煎不乳,目胞微浮,治當解表而兼消導。如表邪已解而里結未除,宜下之,大柴胡湯(舌有醬色苔,可驗。)直中陰症傷寒,初起便不發熱,身靜而重,頭不痛,語言無力,難以布息,目睛不明,口鼻柔冷,水漿不入,大小便不禁,面上惡寒如刀刺,宜先用蔥熨法,內服四逆湯。亦有陽症未傳入里,誤服涼藥,或過飲冷水而變為陰病者,宜轉用溫中湯為主。

白話文:

夾食症

,可能是先吃了不消化的食物,又受了寒邪,也可能是先受了寒邪,又導致體內津液停滯,進而出現發熱、頭疼、胸悶、打嗝、噯氣酸臭、偶爾嘔吐、食慾不振、眼皮浮腫等症狀。治療應當以解表為主,同時也要幫助消化。

如果表邪已經消退,但內裡還有積滯,就應該服用瀉藥來治療。例如服用大柴胡湯(如果舌苔呈醬色,可以驗證)。

直中陰症傷寒

,從一開始就沒有發熱,身體沉重無力,頭不痛,說話費力,呼吸困難,眼睛昏花,口鼻冰冷,喝水都困難,大小便失禁,臉上感覺像是刀刺般的寒冷,應該先用蔥熨法,並服用四逆湯

還有一些情況是原本陽氣不足,還沒傳入內裡,卻誤服了寒涼藥物,或者喝了太多冷水,導致陽氣受損,變成陰證的,就應該轉用溫中湯來治療。

傷寒新痊,或過與食物,脾弱不運,餘邪與穀氣相併而為食復,枳實梔子皮湯。或腠理未密,不慎風寒而為頭痛發熱者,風復也,宜輕劑疏解外邪,兼扶元氣。大凡傷寒治法,在表則汗之,在中則和之,在裡則下之,煩躁則清之,寒冷則溫之,稟弱人或久病後邪未盡則調之,邪去本虛則補之。治若少差,變端百出,不可不謹。

傷寒治驗,

(案1)兒二歲,發熱無汗,眉皺多啼,是頭痛喜藏其身於母懷內,是惡寒。遂用芎蘇散加減之,得汗,邪散而退。

白話文:

案例一

兩歲小孩,發熱無汗,眉頭緊皺,啼哭不止,這是頭痛,而且喜歡躲在母親懷裡,這是畏寒。於是用芎蘇散加減治療,發汗後,邪氣散去,病症痊癒。

(案2)五歲,發熱煩渴,時作嘔逆,與竹茹、花粉、黃芩、薄荷、丹皮、蘆根等以清解之。二劑而安。

(案3)患頭痛,壯熱渴甚且嘔,鼻乾燥,不得眠。醫知為陽明症,用葛根湯不效。仲淳曰:葛根湯,固陽明表劑,但其渴嘔,乃胃中火邪熾甚,氣逆上升,葛根升散,非宜也。改用石膏竹葉湯解肌,熱退而安。或謂嘔家不用半夏,何也?先生曰:半夏有三禁:渴家、汗家、血家是也。

白話文:

五歲的孩子發燒口渴,時常嘔吐,用竹茹、花粉、黃芩、薄荷、丹皮、蘆根等藥物清熱解毒,兩劑藥後就痊癒了。

患者頭痛,發燒口渴嚴重,還嘔吐,鼻子乾燥,無法入睡。醫生知道這是陽明症,用了葛根湯卻沒有效果。仲淳說:葛根湯是治療陽明表證的藥方,但這個病人口渴嘔吐,是胃中火邪太旺盛,氣逆上行,葛根是升散之藥,並不適合。改用石膏竹葉湯解肌,熱退後就安穩了。有人問,嘔吐的病人不用半夏,為什麼呢?先生說:半夏有三個禁忌:口渴、出汗、出血。

病人渴甚,乃陽明熱邪熾盛,劫其津液所致。邪火上升故嘔,半夏辛溫而燥,可妄進乎?

(案4)患熱病衄血,醫用犀角地黃湯加麥冬、知母。予曰:邪在陽明,原因失於解散,陰血為邪熱所侵,以致妄行於上。方中宜去芍藥,加葛根、荊芥、茅根、花粉,以清解表裡。服之果血止熱解而愈。

(案5)發熱氣粗,胸膈按之痛,往來寒熱,左脅結滿,症在少陽陽明,用小柴胡去人參、甘草,加川連、瓜蔞、枳實、鬱金,二服取效,繼以清調胃氣收功。

白話文:

病人非常口渴,這是陽明經熱邪旺盛,耗損津液造成的。邪火上炎所以嘔吐,半夏辛溫燥性,不能輕易服用。

(案例四)患者患熱病鼻出血,醫生用犀角地黃湯加上麥冬、知母。我說:邪氣在陽明經,原因是沒有及時疏散,陰血被邪熱侵襲,導致妄行於上。方劑中應該去除芍藥,加入葛根、荊芥、茅根、花粉,以清解表裡。服用後果然血止熱解,病就好了。

(案例五)發燒氣喘,胸膈按壓疼痛,寒熱交替,左脅肋脹滿,症狀在少陽、陽明經,使用小柴胡湯去除人參、甘草,加入川連、瓜蔞、枳實、鬱金,服用兩劑就見效,接著用清調胃氣的藥物收功。

(案6)病熱六七日,下痢不止。以慮其瀉脫,將投固劑。診之,六脈洪數有力,煩滿燥渴。予曰:此協熱自利也。用黃芩湯加枳實、川連,二劑熱少退,痢亦止,繼以輕清調理而愈。

(案7)發熱頭痛五六日,忽見紅疹。醫用犀角升麻等藥不效。豈知斑與疹表裡各別,斑為陽明火毒,疹為太陰風熱。乃黃芩、薄荷、防風、甘草、桔梗、蟬蛻,服之斑疹安退。

(案8)十二歲,終日少睡,手足指冷,便下如清水。或作陰症治,勢益劇。診之,脈雖沉而有力,口燥唇焦,按腹痛甚。予曰:多睡者神昏也。四肢逆冷,熱深厥亦深也。便下清水,熱結旁流也。信用小承氣湯,一劑下之而熱勢頓減,繼輕清調理而愈。

白話文:

(案6)病人發燒已經六七天,腹瀉不停。醫生擔心病人會因腹瀉過度而虛脫,想要用固澀的藥物。診斷後發現脈搏洪大、跳得快、有力,病人感到煩躁,胸口悶滿,口乾舌燥。醫生說:這是因為熱邪內結,導致身體自行排出熱邪而腹瀉。於是使用黃芩湯加入枳實、川連,兩劑藥後,發燒退了一些,腹瀉也停止,接著用清淡的藥物調養,病就好了。

(案7)病人發燒頭痛已經五六天,突然出現紅色疹子。醫生使用了犀角、升麻等藥物,卻沒有效果。其實斑疹是表裡不同的病症,斑疹是陽明經火毒引起的,疹子是太陰經風熱引起的。於是醫生使用黃芩、薄荷、防風、甘草、桔梗、蟬蛻,服下後斑疹都退了。

(案8)一個十二歲的孩子,整天睡得很少,手腳指頭冰冷,排泄物像清水一樣。有人認為是陰症,用陰症的藥物治療,反而病情更加嚴重。診斷後發現脈搏雖然沉緩,但有力,口乾唇燥,按壓腹部疼痛。醫生說:整天睡得很少,是因為神志昏迷;四肢冰冷,是因為熱邪深入,昏迷也深;排泄物像清水,是因為熱邪聚集在腸道,向旁邊流動。於是使用小承氣湯,一劑藥後就排泄出來,熱勢也減輕了,接著用清淡的藥物調養,病就好了。

(案9)始痛寒熱,醫表散之,不效;加消導,熱不止;更用下法,便通而病益劇。診之,脈弦數,面赤唇焦,熱渴引飲,視其舌,則燥極色黑。予曰:此本少陽症,因藥用攻劫,變成肝腎陰虛之敗症也。急用滋腎清肝之劑,連服得安,直至數日後,陰液漸充,得汗便通而痊。

(案10)十二歲,秋初時發熱不已,胸膈痞悶,汗出欲飲水,時或嘔逆。此陽明半表半裡症。遂用豆豉、滑石、川連、山梔、半夏、橘紅,一劑頓見熱退而痞悶除(如無嘔惡等症,則用葛根以開健陽明之陽)。繼再一劑,去豆豉加竹葉、麥冬,津生而煩渴亦解。須識傷寒半表半裡症,則為少陽,若熱多寒少,或單熱不寒,唇乾口燥,喜飲湯水,脈洪大者,則為陽明脈症,最宜參辨。

白話文:

(案9)

病人起初感到疼痛伴隨寒熱,醫生依照表證開了散寒藥,但效果不佳;接著又加了消導藥,熱症仍未止住;之後更用下法(瀉下藥),雖然排便暢通,但病情卻更加嚴重。診脈發現脈象弦數,患者面紅唇乾,口渴引飲,舌頭乾燥且呈黑色。我說:“這是本屬於少陽症,因為藥物過於攻伐,導致肝腎陰虛,變成敗症了。要緊急使用滋補腎陰、清熱肝火的藥物。”連續服用後,患者病情漸漸好轉,數日後陰液逐漸充盈,出汗排便也恢復正常,病症痊癒。

(案10)

一個十二歲的男孩,在秋季初期發熱不止,胸膈部位感到堵塞,出汗想要喝水,偶爾還會嘔吐。這是陽明經半表半裡的症狀。於是,我用豆豉、滑石、川連、山梔、半夏、橘紅,一劑藥下去,頓時熱退,胸膈的悶塞感也消失了(如果沒有嘔吐等症狀,就用葛根來開通陽明經的陽氣)。接著再服用一劑,去掉了豆豉,加入竹葉和麥冬,津液生成,煩渴也解除。要記住,傷寒半表半裡的症狀,屬於少陽;如果熱多寒少,或單純發熱不寒,嘴唇乾燥,口渴喜飲湯水,脈象洪大,那就是陽明脈症,一定要仔細辨別。

(案11)酷熱傷寒,大熱無汗,身形拘束,治驗。(見暑門)

(案12)季秋,肺受寒邪,痰喘胸高,治驗。(見喘條。失集)

(案13)發熱抽搐,症在太陽,治驗。(見急驚條)

(案14)感症陰虧,燥渴便閉,治驗。(見慢驚條)

(案15)感症,熱退後心神煩擾,起臥不安,時欲作嘔,治驗。(見煩躁門)

傷寒不治症,

直視搖頭不語,為心絕,不治。唇吻反青,四肢漐習,為肝絕,不治。環口黑黧,柔汗發黃,即冷汗,為脾絕,不治。汗出如雨,發潤如油,喘而不休,為肺絕,不治。溲便遺失,狂言,目反,直視,為腎絕,不治。譫語狂煩,脈沉細,不治(陽症得陰脈也)。額汗而喘,小便頻利,不治(陽氣上逆,陰氣下流,故不治)。

白話文:

(案11)酷熱中患上傷寒,發燒但沒有汗,身體僵硬,治療和驗證。(見暑門)

(案12)秋季末,肺部受寒邪侵襲,痰多喘不過氣,胸悶,治療和驗證。(見喘條。失集)

(案13)發燒抽搐,症狀屬於太陽經,治療和驗證。(見急驚條)

(案14)感受外邪導致陰氣不足,口渴便秘,治療和驗證。(見慢驚條)

(案15)感受外邪後,退燒後心神煩躁不安,睡覺翻來覆去,時常想嘔吐,治療和驗證。(見煩躁門)

傷寒病無法治癒的症狀,

直直地看著前方,搖頭不說話,這是心臟衰竭,無法治癒。嘴唇發青,四肢冰冷麻木,這是肝臟衰竭,無法治癒。嘴唇周圍發黑,出汗濕潤而發黃,也就是冷汗,這是脾臟衰竭,無法治癒。汗出得像下雨一樣,頭髮濕潤像油一樣,喘氣不停,這是肺臟衰竭,無法治癒。大小便失禁,胡言亂語,眼珠翻白,直直地看著前方,這是腎臟衰竭,無法治癒。說胡話,神志煩躁不安,脈搏沉細,無法治癒(陽症卻出現陰脈)。額頭出汗,喘氣,小便頻繁,無法治癒(陽氣上逆,陰氣下流,所以無法治癒)。

尋衣摸床不治(惟大便閉而脈實者,是為實熱犯里,攻之間或有生)。頭重視身,天柱骨倒,不治。兩眼常閉不開,不治。口如魚口,唇顫搖不止,不治。氣出不返,不治。叉手冒心,不治。兩足不可屈伸,不治。汗大出不至足,不治。大便如死血甚黑,或食藥直下,不治。

遺尿不知者,不治(裡熱甚而昏迷,下之神氣清者,或可救)。屢汗屢下,病不減,不治。汗下後,躁亂身熱者,不治。陰症汗冷如冰,四肢及小腹厥冷,不治。陰症口噤,不治(陰症亦多死)。胃虛臟寒,發噦不止,不治。呃從丹田而氣海而起,不治。

傷寒方,

蔥白湯:溫散太陽風邪。蔥白,羌活,防風,豆豉,杏仁,生薑

白話文:

摸著床鋪找衣服卻無濟於事,只有大便不通暢且脈象強勁的,可能是實熱犯內,攻之也許會有轉機。頭部沉重,天柱骨歪斜,無救。雙眼經常閉合睜不開,無救。嘴巴像魚嘴一樣張開,嘴唇不斷顫抖,無救。氣息呼出不能回返,無救。雙手交叉冒出心臟,無救。雙腳無法屈伸,無救。大量出汗卻無法到達足部,無救。大便像死血一樣非常黑,或是服用藥物後直接瀉下,無救。

遺尿卻無自知之明,無救(內熱嚴重而昏迷,瀉下後神氣清明的,也許可以救治)。反覆出汗反覆瀉下,病情卻未減輕,無救。出汗後躁亂且身體發熱,無救。陰證寒汗如冰,四肢和小腹厥冷,無救。陰證口噤,無救(陰證大多死亡)。胃虛臟寒,不停地嘔吐,無救。打嗝從丹田而氣海發出,無救。

傷寒方:

蔥白湯:溫散太陽風邪。蔥白、羌活、防風、豆豉、杏仁、生薑。

葛根湯:葛根,黃芩,桂枝,甘草,白芍,生薑

大柴胡湯:治傷寒少陽症、瘧疾、痰實嘔吐。柴胡,黃芩,半夏,甘草,陳皮,枳實,姜

大承氣:枳實,厚朴,大黃,芒硝

小承氣:大黃,枳實,厚朴,生薑

調胃承氣:大黃.芒硝,炙甘草

石膏湯:治傷寒汗吐下後熱結在裡,心煩欲飲水(即白虎湯)。煨石膏,知母,甘草,粳米,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。

白話文:

葛根湯

葛根、黃芩、桂枝、甘草、白芍、生薑。

大柴胡湯

適用於治療傷寒少陽證、瘧疾、痰實嘔吐。藥材包括: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陳皮、枳實、薑。

大承氣湯

藥材包括:枳實、厚朴、大黃、芒硝。

小承氣湯

藥材包括:大黃、枳實、厚朴、生薑。

調胃承氣湯

藥材包括:大黃、芒硝、炙甘草。

石膏湯

適用於治療傷寒汗吐下後,熱結在裡,心煩口渴想要喝水(即白虎湯)。藥材包括:煨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,加人參則稱為人參白虎湯。

竹葉石膏湯:人參,麥冬,半夏,甘草,生薑,粳米

治暑煩熱渴脈虛。

涼膈散:治諸熱留積。為末每服二分入蜜後煎。連翹,山梔,薄荷,黃芩,大黃,甘草,朴硝

小柴胡湯:柴胡,半夏,黃芩,甘草,陳皮

天麻湯:治受驚復感寒邪。天麻,橘紅,薄荷,鉤藤,羌活,防風,甘草,姜

黃連湯:治傷寒邪熱乘心,熱極生風見驚狀。川連,山梔,柴胡,鉤藤,大生地,木通,茯神,甘草,燈心,竹葉

白話文:

組成

人參、麥冬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粳米

主治

暑熱煩躁、口渴、脈虛。

組成

連翹、山梔、薄荷、黃芩、大黃、甘草、朴硝

主治

各種熱邪留積於體內。

用法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分,加入蜜後煎服。

組成

柴胡、半夏、黃芩、甘草、陳皮

主治

(未明確說明主治,可能為治療寒熱往來、胸脅脹滿等症)

組成

天麻、橘紅、薄荷、鉤藤、羌活、防風、甘草、薑

主治

受驚後再次感受寒邪。

組成

川連、山梔、柴胡、鉤藤、大生地、木通、茯神、甘草、燈心、竹葉

主治

傷寒邪熱侵犯心臟,熱盛而生風,出現驚厥等症狀。

柴葛湯:柴胡,葛根,枳實,厚朴,陳皮,甘草,黃芩,防風

流水煎。

小陷胸湯:瓜蔞,半夏,枳實,川連

葛根湯:蔥白,麻黃,葛根,赤芍,豆豉

桂枝加葛根湯:桂枝,葛根,赤芍,甘草,或加防己、羌活亦可。

瓜蔞湯:治小結胸症。川連,半夏,瓜蔞,流水煎。

四逆湯:附子,甘草,乾薑

白話文:

柴胡、葛根、枳實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黃芩、防風,用水煎煮。

瓜蔞、半夏、枳實、川連,用水煎煮。

蔥白、麻黃、葛根、赤芍、豆豉,用水煎煮。

桂枝、葛根、赤芍、甘草,用水煎煮,也可以加防己、羌活。

川連、半夏、瓜蔞,用水煎煮,可以治療小結胸症。

附子、甘草、乾薑,用水煎煮。

枳實梔子豉湯:淡豆豉,枳實,黑山梔

龍膽瀉肝湯:龍膽草,澤瀉,車前子,木通,生地,當歸,山梔,黃芩,甘草

四物湯:川芎,當歸,白芍,熟地

平氣散:陳皮(去白五錢),大黃(五錢),青皮(三錢),雞心檳榔(三錢),白牽牛(半生半熟、取頭末,一兩)

白話文:

枳實梔子豉湯是用淡豆豉、枳實、黑山梔三味藥組成;龍膽瀉肝湯是用龍膽草、澤瀉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生地、當歸、山梔、黃芩、甘草九味藥組成;四物湯是用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熟地四味藥組成;平氣散是用陳皮、大黃、青皮、雞心檳榔、白牽牛五味藥組成。

二因玉鑰匙:治風熱喉閉。又方加雄黃(二錢),名全鑰匙。焰硝(一錢五分),硼砂(五分),薄荷(一字),白殭蠶(二錢)

小柴胡湯:半夏,黃芩,甘草,陳皮

大柴胡湯:即小柴胡湯加大黃。

白話文:

「二因玉鑰匙」這方劑用來治療風熱喉嚨閉塞。另外,如果在裡面加兩錢雄黃,就叫做「全鑰匙」。

「小柴胡湯」的組成藥物有半夏、黃芩、甘草、陳皮。

「大柴胡湯」就是在「小柴胡湯」的基礎上,再加入大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