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方妙用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怔忡
(驚悸不眠健忘症。治同。)
高鼓峰曰。怔忡。血少也。其原於腎水不足不能上升。以致心火不能下降。大劑歸脾湯。去木香。加麥冬五味枸杞。吞都氣丸。如怔忡而實。挾包絡一種有餘之火兼痰者。則加生地黃連川貝之類。以清之。
按一症之治。只此數語。緣讀書臨症之多。故能片言居要。而胡念齋又補出胃絡不能上通症。脾脈不能入心症。宗氣虛而虛里穴動症。水氣凌心症。奔豚上乘症。治法不甚相遠。唯水氣與奔豚。當另法治之。愚謂水氣凌心。輕則用小半夏湯。倍加茯苓以泄之。重則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
以安之。再重。則用真武湯。以鎮之。○奔豚。則用桂枝湯加桂以泄之。或黑錫丹。以鎮之。或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以緩之。金匱奔㹠湯。亦有意義。烏梅丸亦可借用。
六味地黃丸。,加五味子。名都氣丸。(十四)
白話文:
(怔忡指的是驚悸、失眠、健忘等症狀,治療方法與這些症狀相同。)
高鼓峰認為,怔忡是因為血虛引起的,根本原因是腎水不足,無法向上滋養心臟,導致心火不能下降。治療上可以用大量的歸脾湯,去掉木香,加上麥冬、五味子、枸杞,並搭配都氣丸服用。如果怔忡是屬於實證,同時伴有心包絡的火氣過旺和痰的情況,則可以加入生地黃、黃連、川貝等藥材來清熱化痰。
針對怔忡的治療,其實重點就在這幾句話,這是因為讀過的書和臨床經驗累積很多,所以能用簡短的話語點出重點。胡念齋又補充了胃絡無法上通、脾脈無法進入心臟、宗氣虛弱導致虛里穴跳動、水氣侵擾心臟、以及奔豚上逆等病症,這些的治療方法與前面提到的並不相差太遠。只有水氣侵擾心臟和奔豚上逆這兩種情況,需要另外的治療方法。我認為,水氣侵擾心臟,症狀輕微的可以用小半夏湯,加倍茯苓來利水;症狀嚴重的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安穩心神;如果再嚴重,則要用真武湯來鎮攝水邪。奔豚上逆,可以用桂枝湯加桂枝來發散邪氣;或者用黑錫丹來鎮定;或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緩解。金匱奔豚湯也有其道理,烏梅丸也可以借用。
六味地黃丸加上五味子,就叫做都氣丸。
2. 婦人科
婦人之病,與男子同;唯經、帶、胎前、產後,另有方法。
一、妊婦患傷寒雜病,俱以四物湯為主。無汗,加麻黃、細辛;有汗,加桂、甘草;寒熱往來,加柴胡、黃芩;鼻乾不眠,加升麻、葛根、大黃、芒硝、乾薑、附子。俱可隨症加入。古人六合四物湯,論之詳矣。
一、婦人有胎,恐服藥有礙,灶中黃土研末,以水和,塗於心下及臍下;乾則易之。
一、受胎二、三月,必嘔噁心,以月水不通,陽明之氣壅盛上僣;至四、五月自愈。如病甚,用六君子湯,加砂仁以和之。方中半夏,得參、朮,能安胎健胃,不必顧忌。
一、胎前下血,名曰胎漏,氣虛不攝血也。多服補中益氣湯。如因惱怒傷肝者,宜加味逍遙散,加生地。
一、胎動不安,血不養胎也。宜四物湯,去川芎,加白朮、杜仲。若有火者,再加黃芩。如腹時痛多寒者,加川椒。此一味,今人罕用;《金匱》用以養胎。
一、墮胎症屢患者,必應期而墮,總屬氣血大虛。余昔惑于丹溪之說,以黃芩、白朮為安胎聖藥;內子患此,四年中連服五次,皆墮。後有老醫,用四物湯,加真鹿膠、補骨脂、菟絲子、杜仲、川續斷而安。余始悟:命門為人立命之本,女以系胞,必用溫藥熱藥始效。趙氏《醫貫》用六味、八味,加艾葉、阿膠,大有灼見。如不受溫藥峻劑者,以杜仲八兩,糯米湯泡炒勿焦取粉;真桑上寄生、人參、五味子各四兩為末;以黃耆一斤,白朮、大棗各六兩,煮膏為丸,米湯送下四錢,一日兩服,神效。一子腫,宜五皮散,加白朮。子嗽,宜二陳湯,加阿膠、麥冬、桑白皮、五味子、乾薑、細辛。子懸,宜四物湯,去川芎,加黃芩、白朮、甘草。子瀉,宜補中益氣湯、四君子湯,加黃芩、砂仁。
一、臨產交骨不開,宜四物,去芍、地,加髮炭三錢、龜板五錢,水煎服。如血水大下而不產者,是血乾而胎滯、氣虛推送無力;宜當歸補血湯,加人參、肉桂各一錢。甚者,去桂,加附子三錢。此法時醫不講。
一、產後血暈,用醋炭熏鼻,老酒和童便飲之,不可放倒。如氣血脫而暈者,必唇口手足厥冷;以當歸補血湯,加參、附、乾薑,以回其陽。甚者,必用通脈四逆湯。如認作血暈治之,則死矣。
一、胎衣不下,用歸身五錢、川芎三錢,水煎服;或血入衣中,脹而不下,宜清酒送下失笑散。
一、產後發熱,有外感者,照常法治之;如無外感,用當歸補血湯。
一、血塊痛,宜四物,倍當歸,去地黃,加牛膝、桃仁、肉桂、青皮、醋炒大黃下之。
一、產後泄瀉,不可利水,只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一、產後大便不通,宜八珍湯,加桃仁、杏仁。
一、子宮下墜,乃勞力所傷也。宜補中益氣湯,加附子。玉門不閉,治同。
一、產後瘀血不行腹痛者,宜當歸四錢、川芎二錢、炮姜、炙草各一錢、桃仁七枚,名「生化湯」,酒水各半煎。
一、產後感風成痙,口噤、角弓反張;無汗者名「剛痙」,宜荊芥穗一兩,以童便煎灌之;或桂枝湯,加葛根三錢。有汗,為「柔痙」,宜桂枝,加栝蔞根三錢。二痙屬虛者,以十全大補湯,加柴胡、鉤藤、栝蔞、竹瀝、薑汁;如汗多,加附子。
白話文:
婦女的疾病,和男子的病症相同,只是在月經、白帶、懷孕、生產前後等階段,有特別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一個孕婦如果得了傷寒等疾病,一般都以四物湯為基礎來治療。如果沒有汗,就加入麻黃和細辛;有汗,就加入桂枝和甘草;如果忽冷忽熱,就加入柴胡和黃芩;如果鼻子乾燥、難以入睡,就加入升麻、葛根、大黃、芒硝、乾薑、附子等,這些都可以根據具體症狀來加減。古人所用的「六合四物湯」,已經詳細論述過。
一個婦女懷孕後,擔心吃藥會影響胎兒,可以用灶裡的黃土研成末,用水調和後塗在心口和肚臍下方,乾了就更換。
懷孕二三個月時,常常會噁心嘔吐,這是因為月經不來,陽明之氣壅盛上逆的緣故,到四五個月就會自然好轉。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用六君子湯,加入砂仁來調和。方中的半夏如果與人參、白朮同用,可以安胎健胃,不必太過顧忌。
懷孕期間出現陰道出血,稱為「胎漏」,是氣虛不能固攝血液的緣故,可以多服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是由於發怒傷肝引起的,就適合服用加味逍遙散,並加入生地。
懷孕時胎動不安,是血不能滋養胎兒的緣故,應該服用四物湯,去除川芎,加入白朮和杜仲。如果有火氣,再加入黃芩;如果腹部經常疼痛,並且怕冷,可以加入川椒,這個藥現在很少有人使用,但《金匱要略》用它來養胎。
如果婦女經常習慣性流產,通常都是因為氣血大虛,過去我受到丹溪的影響,認為黃芩和白朮是安胎的聖藥,我的妻子患有這種情況,連續服用了五次都流產了。後來一位老醫生用四物湯,加入真鹿膠、補骨脂、菟絲子、杜仲和川續斷來安胎,我才明白命門是人立命的根本,婦女懷孕安胎必須使用溫補的藥物才能有效。趙氏的《醫貫》使用六味地黃丸、八味地黃丸,加入艾葉和阿膠,很有見地。如果不能接受溫熱峻猛的藥物,可以用杜仲八兩,用糯米湯浸泡後炒過,不要炒焦,取出研成粉;再將真桑上寄生、人參、五味子各四兩研成末,並用黃耆一斤,白朮、大棗各六兩,熬成膏狀做成藥丸,用米湯送服四錢,一天兩次,效果很好。
如果孕婦水腫,適合用五皮散,加入白朮;如果咳嗽,適合用二陳湯,加入阿膠、麥冬、桑白皮、五味子、乾薑和細辛;如果出現胎位不正,適合用四物湯,去除川芎,加入黃芩、白朮和甘草;如果腹瀉,適合用補中益氣湯或四君子湯,加入黃芩和砂仁。
臨產時如果骨盆難以打開,適合用四物湯,去除芍藥和生地,加入煅燒的頭髮三錢和龜板五錢,用水煎服。如果產婦血水大量流出卻仍然無法生產,這是因為血枯竭而導致胎兒停滯,同時氣虛無力推動,適合用當歸補血湯,加入人參和肉桂各一錢;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去除肉桂,加入附子三錢,這個方法現在的醫生已經很少採用了。
產後如果出現暈厥,可以用醋炭熏鼻子,並用老酒調和童子尿給產婦喝下去,千萬不能讓她躺下。如果是氣血脫失導致暈厥,一定會出現嘴唇、手腳冰冷,可以用當歸補血湯,加入人參、附子和乾薑來恢復陽氣,如果情況嚴重,必須用通脈四逆湯。如果誤認為是血暈來治療,就會導致死亡。
產後如果胎盤沒有及時排出,可以用當歸五錢、川芎三錢,用水煎服。如果血進入胎盤,導致胎盤脹大而無法排出,適合用清酒送服失笑散。
產後如果發燒,如果是外感引起的,就按照通常的方法治療;如果不是外感引起的,就用當歸補血湯。
產後如果出現血塊疼痛,適合用四物湯,加倍當歸,去除生地,加入牛膝、桃仁、肉桂、青皮,並用醋炒大黃來通便。
產後如果腹瀉,不可以利水,只能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產後如果大便不通,適合用八珍湯,加入桃仁和杏仁。
產後如果子宮下垂,是勞累損傷所致,適合用補中益氣湯,加入附子;陰道鬆弛不緊閉,也用相同方法治療。
產後如果因為瘀血停滯而導致腹痛,適合用當歸四錢、川芎二錢、炮薑和炙甘草各一錢,再加入桃仁七枚,這個方子稱為「生化湯」,用酒和水各半煎服。
產後如果感受風邪,引起抽搐,嘴巴緊閉,身體向後彎曲,沒有汗,稱為「剛痙」,適合用荊芥穗一兩,用童子尿煎服,或服用桂枝湯,加入葛根三錢;如果有汗,稱為「柔痙」,適合用桂枝,加入栝樓根三錢。如果兩種痙症屬於虛弱引起的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,加入柴胡、鉤藤、栝樓、竹瀝和薑汁,如果出汗多,就加入附子。
產後如果出現喘促,口鼻出現黑氣,這是因為瘀血進入肺部,通常無法治癒,可以嘗試用人參一兩、蘇木三錢,用水煎服;如果出現四肢冰冷、自汗,必須用通脈四逆湯,服用二三劑後,如果四肢轉溫,脈搏恢復,或許可以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