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乙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~ 卷下·諸方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·諸方 (9)

1. 小紅丸

天南星(末一兩生),硃砂(半兩研),巴豆(一錢取霜)

並研勻,薑汁麵糊丸,黍米大。

白話文:

【小紅丸】

所需材料為:天南星(需磨成粉末,且使用生的,分量為一兩),硃砂(半兩,需細細研磨),巴豆(一錢,取出其內的霜狀物)。

將以上材料全部研磨混合均勻後,用薑汁和麵糊作為粘合劑,搓揉成大小如黍米的丸子。

2. 小黃丸

半夏(生末一分),巴豆霜(一字),黃柏(末一字)

並研勻,薑汁麵糊丸,黍米大。以上百日者各一丸,一歲者各二丸,隨乳下。
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小青丸作青黛一分,牽牛末三分,膩粉二錢。小紅丸巴豆作二錢。小黃丸黃柏作半錢。

白話文:

【小黃丸】

內容為:生半夏磨成粉取一分量,巴豆霜取一字量,黃柏同樣磨成粉取一字量。

將上述材料混合均勻後,使用薑汁和麵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黍米。對於超過一百天大的嬰兒,每次服用一丸;一歲大的嬰兒,則每次服用兩丸,服藥時需配合哺乳。

根據學海案記載:在「聚珍本」中,小青丸的成分是青黛一分,牽牛子粉三分,膩粉二錢。而小紅丸中的巴豆用量為二錢。小黃丸裡的黃柏用量則是半錢。

3. 鐵粉丸

治涎盛,潮搐,吐逆。

水銀砂子(二分),硃砂,鐵粉(各一分),輕粉(二分),天南星(炮製去皮臍,取末一分)

上同研,水銀星盡為度,薑汁麵糊丸,粟米大,煎生薑湯下,十丸至十五丸、二三十丸,無時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口水過多、抽搐、以及嘔吐的藥方。

所需材料有:水銀砂二分,硃砂一分,鐵粉一分,輕粉二分,以及經過炮製去皮臍後的天南星磨成的粉末一分。

將上述材料一起研磨混合,直到水銀和天南星完全融合。然後用薑汁和麵糊做成大小如粟米的丸子。服用時,用煎煮的生薑湯送服,由十丸開始,可增至十五丸或二三十丸,不限定時間服用。

4. 銀液丸

治驚熱,膈實嘔吐,上盛涎熱。

水銀(半兩),天南星(二錢炮),白附子(一錢炮)

上為末,用石腦油為膏。每服一皂子大,薄荷湯下。
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有龍腦半錢,輕粉一錢,蠍尾甘一枚炙去毒,上同研勻,石腦油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二、三丸,乳香湯下,大者稍加,無時。

白話文:

【銀液丸】

這款藥丸適用於治療因驚嚇或體內熱氣過盛導致的症狀,例如胸膈部實熱感、反胃嘔吐,以及上焦部位熱氣過重導致的口涎多。

所需藥材包含:

  • 水銀:約12.5克
  • 天南星:約6克,需經過火炮製處理
  • 白附子:約3克,同樣需經火炮製處理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使用石腦油調和成膏狀。每次服用量約為一塊肥皂大小,需與薄荷湯一同服用。

根據學海案的記載,在「聚珍本」中還添加了以下成分:

  • 龍腦:約1.5克
  • 輕粉:約3克
  • 炙甘蠍尾:一隻,需先烤炙去除毒性

這些藥材同樣需研磨均勻,再以石腦油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2-3顆,需與乳香湯一同服用,若病患年紀較大可酌量增加服用量,無特殊服用時間限制。

5. 鎮心丸

治小兒驚癇,心熱。

硃砂,龍齒,牛黃(各一錢),鐵粉,琥珀,人參,茯苓,防風(各二錢),全蠍(七個焙)

上末煉蜜丸如桐子大,每服一丸,薄荷湯下。

白話文:

[鎮心丸]

用於治療兒童的驚厥癲癇,以及心火旺盛的情況。

所需藥材及其分量:硃砂、龍齒、牛黃各一錢,鐵粉、琥珀、人參、茯苓、防風各二錢,全蠍七個(需先烘焙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用煉製的蜂蜜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薄荷湯送服。

6. 金箔丸

治急驚涎盛。

金箔(二十片),天南星(銼炒),白附子(炮),防風(去蘆須焙),半夏(湯浸七次,切焙乾秤各半兩),雄黃,辰砂(各一分),生犀末(半分),牛黃,腦麝(各半分。以上六物研)

上為細末,薑汁麵糊丸,麻子大,每服三、五丸至一、二十丸,人參湯下。如治慢驚,去龍腦,服無時。
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作牛黃、龍腦、麝香各半錢,雄黃、辰砂(各二分)。余同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「金箔丸」的古方藥物,主要用於治療兒童急性的驚嚇症狀,伴有大量口涎的情況。

所需材料包括:金箔二十片、經過炒製的天南星、炮製過的白附子、去蘆頭和根鬚再烘焙的防風、半夏先用水浸泡七次再切成片烘乾後各半兩,雄黃和辰砂各一分,生犀末半分,牛黃、龍腦和麝香各半分。其中,牛黃、龍腦和麝香需研磨成粉末。

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粉,用薑汁和麵糊混合搓成芝麻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三到五丸,最多可至二十丸,應用人參湯送服。如果用於治療慢性驚嚇症,則需去掉龍腦,並且服用時間不限。

在「學海案」中提到,「聚珍本」中的配方為牛黃、龍腦、麝香各半錢,雄黃、辰砂各二分,其餘成分和劑量與前述相同。

7. 辰砂丸

治驚風涎盛潮作,及胃熱吐逆不止。

辰砂(別研),水銀砂子(各一分),天麻,牛黃(五分),腦麝(別研五分),生犀末,白殭蠶(酒炒),蟬殼(去足),乾蠍(去毒炒),麻黃(去節),天南星(湯浸七次,焙切,干秤各一分)

上同為末,再研勻,熟蜜丸如綠豆大,硃砂為衣,每服一二丸或五七丸,食後服之,薄荷湯送下。

學海案:「聚珍本」天麻一分,龍腦、麝香、牛黃各五錢。余同。

白話文:

【辰砂丸】

這藥方用於治療因驚嚇引發的小兒抽搐,口吐大量涎沫,以及因胃部火熱導致的反覆嘔吐。

所需藥材如下: 辰砂(需單獨研磨)、水銀砂子(各取一點份量),天麻,牛黃(取五點份量),龍腦與麝香(需單獨研磨,各取五點份量),犀牛角粉末,白僵蠶(需用酒炒過),蟬蛻(需去除腳部),乾燥全蠍(需去除毒素並炒過),麻黃(需去除節部),天南星(需用水浸泡七次,烤乾後切片,待乾燥後再秤量,各取一點份量)

將所有藥材混合研磨成細末,再均勻混合,加入適量熟蜜搓揉成綠豆大小的丸狀,外表裹上辰砂粉,每次服用一至二丸,或五至七丸,飯後服用,並以薄荷茶送服。

學海案註解:在「聚珍本」中,天麻取一點份量,龍腦、麝香、牛黃各取五錢份量。其餘藥材和做法相同。

8. 剪刀股丸

治一切驚風,久經宣利,虛而生驚者。

硃砂,天竺黃(各研),白殭蠶(去頭足炒),蠍(去毒炒),乾蟾(去四足並腸,洗炙焦黃為末),蟬殼(去劍),五靈脂(去黃者為末各一分),牛黃,龍腦(並研各一字),麝香(研五分),蛇黃(五錢燒赤,醋淬三五次,放水研飛)

上藥末共二兩四錢,東流水煮,白麵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一丸,剪刀環頭研,食後薄荷湯化下。如治慢驚,即去龍腦。

白話文:

[剪刀股丸]用於治療所有類型的小兒驚風,特別是那些經過長期治療後,因體虛而產生驚風的患者。

所需藥材包括硃砂、天竺黃(均需研磨)、白殭蠶(去除頭和腳後炒製)、蠍(去除毒素後炒製)、乾蟾(去除四肢及內臟,清洗後烤至焦黃,再研磨成粉)、蟬殼(去除劍翅)、五靈脂(去除黃色部分,研磨成粉,各取一份)、牛黃、龍腦(一起研磨,各取少量)、麝香(研磨,取五分之一)、蛇黃(取五錢,燒至通紅,用醋淬火三到五次,放入水中研磨,漂洗過濾)。

將上述藥材粉末混合,總量約二兩四錢,用東流來的河水煮製,再用白麵糊製成像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一顆,使用剪刀的環頭部分研磨藥丸,飯後用薄荷茶送服。若要治療慢性驚風,則不加龍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