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評註產科心法》~ 原序

回本書目錄

原序

1. 原序

蓋醫之一道,為司命之司,原非容易,但能存心濟人,博考群書,臨症體察,以人性命為重,雖未能有聖賢之學,而虛實寒熱、表裡陰陽辨釋明白,用藥得當,自不致於誤人。而產科一症,尤宜謹慎守法。略一錯誤,則胎不保,甚至產母亦傷,能無怨乎?至於產後,總屬氣血空虛,丹溪先生云:雖有他症,以末治之。此誠千古格言,自當遵前賢制方選用,斷不可以杜撰誤人。

如無憂散、佛手散、生化湯之類,千古不磨,毋庸苟且。每見今人,醫產全不合法,一味杜撰好奇,名為生化,實非生化之意。設遇體厚者,僥倖得愈。體薄者,禍必立至。至於產後汗出,須防元陽外越;泄瀉,即防中氣下脫;喘急,更防惡露上逆。此皆產後極忌之處。而產後發熱,常有之也。

緣下元空虛,陰虛生內熱,只須四物湯加童便,熱即退也。間有瘀血不行者,有經風者,有停滯者,有蒸乳者,各審其因而藥之。風感者用歸芎,補血之中加黑荊芥一味足矣。蓋產時體虛,百節開張,腠理不固,易入易出,若表其汗,則元陽外越,未有不死者也。其停滯者,只於理脾之藥加穀芽、陳皮可矣。

蓋脾虛則不運化,宜用陽藥以助脾溫胃,即運化矣。須知產後有邪,總宜補中兼消,未有消而不補之理。有等初學無傳之輩,放膽竟用柴、芩、羌、防、山楂、神麯之劑,以治傷寒之病,忘卻產後之身,至輕者變重,重者即死,誤人不淺,真可畏怕也。況中風症乃血虛者多,《內經》謂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

張景岳先生師其意,發有非風之論,此皆醫平人而言,尚謹慎如此,而況產後肝血空虛,虛生內風,更可知矣。夫天地有好生之德,吾儕寧不慎重於斯,而以人性命為兒戲哉?予每見而憐焉。因《產科心法》纂選成書,此吾數十年來用之效驗,悟於心而應於手,且簡而不繁。

俾產家觀之為準繩,則性命得以安痊。醫家一有準繩,則舉手無錯誤矣。噫!圓通之士,始可與言斯道耶。

乾隆四十五年歲次庚子仲春月休寧樸齋汪喆纂並序

白話文:

[原序]

醫學這條路,作為掌管生命的職業,本來就不簡單,但只要我們用心幫助他人,廣泛閱讀各種醫書,面對病情時細心觀察,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,就算達不到聖賢的學識境界,也能清楚辨別虛實、寒熱、表裡、陰陽的差異,用藥恰當,自然不會誤導他人。尤其在產科這個領域,更應該謹慎遵循規則。一旦失誤,不僅胎兒可能保不住,甚至產婦的生命也會受到威脅,怎麼可能沒有怨言呢?產後的護理,大體上都是氣血空虛的情況,丹溪先生曾說:即使出現其他症狀,也應當把這視為次要問題來處理。這確實是千百年來的金玉良言,我們理應遵循前人的方子選擇使用,絕不能胡亂創作誤導他人。

像無憂散、佛手散、生化湯這類方子,歷久彌新,不可隨便改動。常看到現在的一些醫生,在產科治療上完全不遵守規範,一味地創意求新,雖然名義上叫做「生化」,實際上卻遠離了生化的真正意涵。對於體質較好的產婦,這種方法也許可以僥倖治好;但對於體質較弱的產婦,災難往往會立即降臨。產後出汗,必須防範元氣外泄;如果出現腹瀉,就要防範中氣下陷;呼吸急促,更要防範惡露上沖。這些都是產後極需注意的地方。產後發燒,是常見的情況。

由於下焦空虛,陰虛會導致內熱,只需服用四物湯加上童便,熱度就會退去。偶爾會遇到血塊無法排出、感受風邪、消化不良或是乳房淤積的產婦,針對不同原因,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。對於感受風邪的產婦,用歸芎補血,再加入一味黑荊芥就夠了。因為產婦體虛,全身的關節都比較鬆弛,皮膚肌腠不夠牢固,容易受風,如果再發汗,元氣就會外泄,產婦很可能因此喪命。對於消化不良的產婦,只需在調理脾胃的藥物中加入穀芽和陳皮即可。

因為脾胃虛弱,消化功能就會下降,應該使用溫陽藥物以助脾溫胃,消化功能自然會改善。要知道,產後若有邪氣,總是要在補中兼消,不可能單純消邪而不補氣。有些初學醫術、缺乏經驗的醫生,大膽地使用柴胡、黃芩、羌活、防風、山楂、神麴等藥材,用以治療感冒,卻忘記產婦身體的特殊性,結果輕微的病情會變得嚴重,嚴重的病情可能直接致命,對人的誤導深重,真是令人害怕。況且,中風的病例,多半是因為血虛,《內經》指出,治療風邪應先治血液,血液流通,風邪自然消失。

張景嶽先生沿襲這一理論,提出了「非風」的論點,這是對普通人的治療而言,尚且如此謹慎,更何況產後肝血空虛,虛弱產生內風,情況更加明顯。天地之間有著愛護生命的美德,我們怎能不慎重對待,反而拿病人的生命當作遊戲呢?每次看到這種情況,我都感到十分同情。因此,我編纂了《產科心法》,這是我幾十年來實際應用並且有效驗證的經驗,心中有所感悟,手頭就能靈活運用,而且簡單不繁瑣。

讓產婦家庭以此為標準,這樣他們的生命安全才能得到保障。醫生一旦有了明確的標準,就可以避免犯錯。啊!只有那些思維圓融通達的人,才適合談論這條道路吧。

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庚子年的春天,休寧樸齋汪喆編纂並序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