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評註產科心法》~ 原序
原序
1. 原序
蓋醫之一道,為司命之司,原非容易,但能存心濟人,博考群書,臨症體察,以人性命為重,雖未能有聖賢之學,而虛實寒熱、表裡陰陽辨釋明白,用藥得當,自不致於誤人。而產科一症,尤宜謹慎守法。略一錯誤,則胎不保,甚至產母亦傷,能無怨乎?至於產後,總屬氣血空虛,丹溪先生云:雖有他症,以末治之。此誠千古格言,自當遵前賢制方選用,斷不可以杜撰誤人。
如無憂散、佛手散、生化湯之類,千古不磨,毋庸苟且。每見今人,醫產全不合法,一味杜撰好奇,名為生化,實非生化之意。設遇體厚者,僥倖得愈。體薄者,禍必立至。至於產後汗出,須防元陽外越;泄瀉,即防中氣下脫;喘急,更防惡露上逆。此皆產後極忌之處。而產後發熱,常有之也。
白話文:
行醫是攸關性命的大事,並不容易。但只要真心濟世,廣泛研讀醫書,細心觀察病人,以性命為重,即使沒有聖賢般的學問,只要能清楚辨別虛實寒熱、表裡陰陽,用藥得當,就不會誤診。尤其是婦產科,更要謹慎守法,稍有差錯,就會危及胎兒,甚至產婦也會受傷,難道不會招致怨恨嗎?
產後婦女體質虛弱,氣血不足,正如丹溪先生所言:「雖有他症,以末治之。」這句話是千古不變的真理,我們應該遵循前賢的醫方,嚴謹用藥,不可隨意杜撰,誤人子弟。
像「無憂散」、「佛手散」、「生化湯」等經典方劑,歷經千古而不衰,絕不能隨便改動。現在有些人,在婦產科的醫治上完全不按規矩,只顧著杜撰新奇的藥方,卻冠以「生化」之名,實際上並非真正的生化之法。遇到體質強壯的病人,或許能僥倖治癒,但體質虛弱者,後果不堪設想。
產後容易出現汗出、泄瀉、喘急等症狀,分別要預防元陽外泄、中氣下脫、惡露上逆,這些都是產後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。產後發熱也是常見的症狀。
緣下元空虛,陰虛生內熱,只須四物湯加童便,熱即退也。間有瘀血不行者,有經風者,有停滯者,有蒸乳者,各審其因而藥之。風感者用歸芎,補血之中加黑荊芥一味足矣。蓋產時體虛,百節開張,腠理不固,易入易出,若表其汗,則元陽外越,未有不死者也。其停滯者,只於理脾之藥加穀芽、陳皮可矣。
蓋脾虛則不運化,宜用陽藥以助脾溫胃,即運化矣。須知產後有邪,總宜補中兼消,未有消而不補之理。有等初學無傳之輩,放膽竟用柴、芩、羌、防、山楂、神麯之劑,以治傷寒之病,忘卻產後之身,至輕者變重,重者即死,誤人不淺,真可畏怕也。況中風症乃血虛者多,《內經》謂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
白話文:
產婦若下元虛弱,容易陰虛內熱,只需要在四物湯中加入童尿,就能退熱。但也可能出現瘀血、風寒、停滯或乳汁鬱積等狀況,需要根據症狀分別用藥。例如風寒入侵,可以用當歸、川芎,並加入黑荊芥補血即可。產後體虛,百脈疏通,腠理脆弱,容易感受外邪,若出汗過多,元氣外泄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停滯者可以用理脾藥物,並加入穀芽和陳皮幫助消化。
產後虛弱,需要補中益氣,並兼顧消解外邪,絕不能單純使用清熱藥物。一些初學者不了解產後特殊的體質,誤用柴胡、黃芩、羌活、防風、山楂、神麴等清熱解表藥物治療傷寒,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,不可不慎。中風大多是血虛所致,《內經》中提到治療風寒要先補血,血行暢通,風寒自然消失。
張景岳先生師其意,發有非風之論,此皆醫平人而言,尚謹慎如此,而況產後肝血空虛,虛生內風,更可知矣。夫天地有好生之德,吾儕寧不慎重於斯,而以人性命為兒戲哉?予每見而憐焉。因《產科心法》纂選成書,此吾數十年來用之效驗,悟於心而應於手,且簡而不繁。
俾產家觀之為準繩,則性命得以安痊。醫家一有準繩,則舉手無錯誤矣。噫!圓通之士,始可與言斯道耶。
乾隆四十五年歲次庚子仲春月休寧樸齋汪喆纂並序
白話文:
張景岳先生沿襲了這個觀點,提出了“非風之論”,這都是醫治普通人時所說的話,尚且要如此謹慎,何況產婦產後肝血虛空,虛生內風,更應該謹慎小心。天地有生生不息的德行,我們這些醫生難道不應該對此慎重以待,而拿人命當兒戲嗎?我每次看到這樣的狀況都感到非常憐憫。因此我編纂了《產科心法》這本書,這是我數十年來臨床經驗的總結,是用心領悟,並在實踐中得到驗證的,而且內容簡潔明了,不繁瑣冗長。
希望產婦們以此為準繩,就能平安健康。醫生們有了準繩,就能在行醫時避免犯錯。唉!只有通達事理的人,才能理解這門學問啊!
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年二月,休寧樸齋汪喆撰寫並作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