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評註產科心法》~ 下集 (2)
下集 (2)
1. 臨產事宜方論
生黃耆(一錢五分),當歸(一錢五分),川芎(八分),白芍(八分,酒炒),甘草(五分),羌活,厚朴(薑汁炒),枳殼(麩炒),艾葉(各五分),大腹皮(五分,此予加者),荊芥穗(六分),菟絲子(一錢五分),川貝母(一錢)
以上十三味,加老薑二片,水煎服。
此方全用撐法。當歸、白芍養血活血者也,厚朴去瘀血者也。用之撐開血脈,俾惡露不致填塞。羌活、荊芥疏通太陽,將背後一撐。太陽經脈最長,太陽治則諸經皆治。枳殼疏理結氣,將面前一撐,俾胎氣斂抑而無阻滯之虞。艾葉溫暖子宮,撐動子宮則胞胎靈動。貝母、菟絲最能滑胎順氣,將胎氣全體一撐,大具天然活潑之趣矣。
加黃耆撐扶元氣,元氣旺則轉動有力也。生薑通神明去穢惡,散寒止嘔,所以撐扶正氣而安胃氣。甘草協和諸藥,俾左宜右有,而全其撐法之神也。(徐評)
佛手散
當歸(四錢),川芎(一錢二分)
水煎,酒沖服。
臨產催生,無過此方之妙。大抵漿水未行宜無憂散,胞水已破或延時不生,必用佛手散。若去血太多恐血瀝乾,兒難以轉身,方用八珍,大補氣血以助生機,萬無一失。
八珍湯
人參(一錢),白朮(一錢,土炒),茯苓(一錢),炙草(三分),熟地(三錢),當歸(五錢),白芍(一錢),川芎(一錢)
加薑棗,水煎服。或加丹參(三錢),乳香(五分),益母草(二錢)。冬月寒天加炮姜(一錢)。若嘔者,生薑、砂仁。如胎上逼,加淮牛膝(三錢)。
加味歸芎湯(治交骨不開如神)
當歸(五錢),川芎(二錢,體虛者減半),自敗龜板(三錢,或灼過者。)
亦可用童便炙婦人頭髮一握(肥皂煎水洗淨燒灰存性)。水煎服下片時,交骨即開。
此方用者少。蓋交骨不開,有鎖骨者,有血虛不能運達者,令穩婆以麻油調滑石粉塗入產門內,或以兩指緩緩撐開。更有冬寒受冷不開者,急以熱湯傾盆內熏之,得暖即開,皆宜速治,勿致傷胎。
白話文:
臨產事宜方論
一款方劑,以生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(酒炒)、甘草、羌活、厚朴(薑汁炒)、枳殼(麩炒)、艾葉、大腹皮、荊芥穗、菟絲子、川貝母等十三味藥材,再加老薑二片,水煎服用。此方運用「撐」的原理,透過藥物作用,促進血液循環,疏通經絡,溫暖子宮,使胎兒順利娩出。當歸、白芍滋養血液,活絡血脈;厚朴去除瘀血;羌活、荊芥疏通太陽經脈;枳殼疏通氣結;艾葉溫暖子宮;貝母、菟絲子滑利胎氣;黃耆扶助元氣;生薑溫中止嘔,協調其他藥物的作用。
另一款催生方劑「佛手散」,用當歸、川芎水煎,以酒沖服。適用於破水或生產延遲的情況。若出血過多,則需使用八珍湯,補益氣血。
八珍湯的組成包括人參、白朮(土炒)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,加薑棗水煎服用。可根據情況加丹參、乳香、益母草等藥材,冬天則加炮薑;嘔吐者加生薑、砂仁;胎位不正者加淮牛膝。
最後一種方劑「加味歸芎湯」,用於治療產婦骨盆關節無法張開的情況。方劑包含當歸、川芎(體虛者減半)、龜板(或炙烤過)。若此法無效,可考慮以麻油和滑石粉塗抹產道,或以手指緩緩撐開,冬天則可用熱水熏蒸。需注意及時處理,避免損傷胎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