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淑濂胎產方案》~ 高氏《胎產方案》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高氏《胎產方案》卷四 (8)

1. 高氏《胎產方案》卷四

內托方

加味十全大補湯

黃耆(五錢,生),人參(一錢),白朮(土炒)、茯苓、遠志肉(甘草水炒)、金銀花(炒,各二錢),甘草(炙)、白芍(酒炒)、白芷、肉桂、防風(各一錢),當歸(三錢),川芎(一錢),半熟地(六錢)

此方宜用之疽症或他癰症,產後未滿一月時,方中加益母草三錢紹酒一盅。腸癰去白芷,加荊芥一錢;去防風,加毛慈姑二錢。

如毒已久將成膿,加皂角針一錢,蘆薈一錢,瓜蔞皮一個,蔥白三寸。

杏圃問曰:「外腸癰眼藥後,內毒已消,往往有寒毒結如雞腸者,何也?」淑濂子曰:「因內托藥力已到,毒必從臍出矣,牢不可斷,不可疑為人腸也,用太乙膏蓋之自退下。」

內腸癰若潰,必從大便瀉膿血也,用太乙膏作丸,服之自愈。

千金活命丹(孫思邈方)

黃耆(四錢,生),人參(一錢),漢附子(二錢),鱉蝨、小胡麻、當歸身(各二錢),白朮(二錢,土炒),肉桂(一錢,研),蒺藜(炒),茯苓,甘草(炙),毛慈姑乳香(去油),沒藥(去油,各二錢),何首烏(四錢,法制),文蛤粉、白芷(各一錢),荊芥(一錢半)

外灸法(凡癰疽初起紅腫者,陽毒也,易治。平凹硬結不痛,頭如米粟者,陰毒也,難療。)

三辛附子片(此方灸陰毒)

漢附子生用一片,放患處,用生蔥薑蒜搗為泥,置附子片上,再用大艾壯置泥上,燃艾灸之。或十四壯、二十一壯灸後,能散更好,如爛則用塗法。

塗法

塗癰疽,用山上陳牛糞搗末,芝麻油調塗之。或蔥白三寸,蜂蜜一兩,保安萬靈丹三錢搗塗(方見卷三癱瘓門)。忌用涼藥塗,致毒內攻,禍不旋踵。涼藥者,塗陽毒症也。平時癰,塗宜涼藥,如藍葉,或公英,或馬齒莧,搗塗皆效。

太乙膏

《醫宗金鑑》方,內癰外瘡俱用之,分量按症酌宜用之。

元參、赤芍、白芷、當歸(各二兩),柳枝、槐枝(各一百寸),肉桂(二兩),沒藥(三錢),大黃(二兩),木鱉(二兩),輕粉(四錢,研不見星),生地(一兩),阿魏(三錢),黃丹(四十兩,水飛),乳香(五錢),血餘(一兩)

真芝麻油五斤,上藥十六味子,留下黃丹,其餘入油煎焦去渣,熬至將油滴水成珠,下丹收膏入水中聽用。

產後狐惑

產後狐惑症,乃外感傷寒,邪傳入里,寒變為熱。里有不清,則濕熱結為陰毒,流注大腸。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濕熱鬱久生蟲,漸蝕肛門,萬難救一。蓋產後氣血虧,又兼外感,所謂兩感症也。忌用柴胡、山梔、黃芩、川連、知母、黃柏、丹皮涼瀉等藥,遏郁寒邪,謂之引賊入院。宜十全大補或補中益氣加減治之,人參斷不可少也。

十全大補湯(見本卷產後乳癰乳疽門)

白話文:

高氏《胎產方案》卷四

內托方:加味十全大補湯

此方包含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遠志、金銀花、甘草、白芍、白芷、肉桂、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等藥材,用量各有不同。此方適用於產後未滿一個月出現的疽症或其他癰腫症。若為產後未滿一月者,需另加益母草和紹酒。若為腸癰,則需去除白芷,並加入荊芥;去除防風,並加入毛慈姑。若毒性已久將要化膿,則需添加皂角刺、蘆薈、瓜蔞皮和蔥白。

關於內托藥物使用後出現寒毒結塊的問題,作者解釋說這是藥物發揮作用,毒素從肚臍排出,不必擔心是腸子問題,只需用太乙膏敷蓋即可自行消退。內腸癰若潰爛,膿血會從大便排出,此時可用太乙膏製成丸劑服用,即可痊癒。

千金活命丹(孫思邈方):

此方包含黃耆、人參、附子、鱉甲、小茴香、當歸、白朮、肉桂、蒺藜、茯苓、甘草、毛慈姑、乳香、沒藥、何首烏、文蛤粉、白芷、荊芥等藥材,用量各有不同。

外灸法:

癰疽初期紅腫屬陽毒,較易治療;若平坦凹陷、硬結不痛,狀如米粒者,屬陰毒,較難治療。三辛附子片適用於陰毒,使用方法為將生附子片放置患處,再以生蔥、薑、蒜搗成泥覆蓋其上,最後用艾灸。灸至十四或二十一壯,若能散腫則更好,若已潰爛則改用塗法。

塗法:

用陳年牛糞末加芝麻油調和塗抹患處;或用蔥白、蜂蜜、保安萬靈丹搗碎塗抹(方見卷三癱瘓門)。忌用涼藥塗抹,以免寒邪內攻。涼藥適用於陽毒,而一般癰腫,則宜用涼藥,如藍葉、蒲公英、馬齒莧等搗碎塗抹都有效。

太乙膏:

此方出自《醫宗金鑑》,內外癰瘡皆可使用,用量需根據病情調整。藥材包含元參、赤芍、白芷、當歸、柳枝、槐枝、肉桂、沒藥、大黃、木鱉、輕粉、生地、阿魏、黃丹、乳香、血餘等,並以芝麻油煎熬而成。

產後狐惑:

產後狐惑症是由於外感傷寒,邪氣入侵內臟,寒邪化熱所致。若體內不清淨,濕熱就會凝結成陰毒,流注大腸。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濕熱鬱積日久會生蟲,漸漸侵蝕肛門,難以治療。這是因為產後氣血不足,又兼受外邪侵襲,屬於雙重感染。忌用柴胡、山梔、黃芩、川連、知母、黃柏、丹皮等寒涼瀉下藥物,以免遏制寒邪,反而加重病情。宜用十全大補湯或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,人參不可缺少。

十全大補湯:(詳見本卷產後乳癰乳疽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