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婦科冰鑑》~ 卷七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3)

1. 小便出血,四二

產後溺血,因氣血衰弱,熱由內起,乘之於血,血得熱則流滲脬內,故血隨尿出。若脅脹少食者,此肝乘脾也。

若熱流脬內者,加味四物湯。脅脹少食者,加味逍遙散。

加味四物湯,本門六一

加味逍遙散,見月經門十

白話文:

產後如果出現尿血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生產後身體的氣血變得虛弱,體內產生的熱氣影響到血液,使血液受到熱氣的刺激而滲入膀胱,因此會出現血尿的現象。如果同時伴有脅脹、食慾不振的症狀,這可能是肝臟功能影響到了脾臟。

對於熱氣流入膀胱導致尿血的情況,可以使用加味四物湯來調理。而如果有脅脹和食慾不佳的問題,則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。

加味四物湯的詳細內容在本章節的第六十一項有說明,

加味逍遙散的詳細內容則是在月經相關章節的第十項中可以找到。

2. 敗血成癰,四三

新產半月前後,癰腫發於四肢胸腹者,則敗血不盡,流滯經絡。或氣虛血弱,榮氣不從,逆於腠理也。二者之辨,亦有差別。敗血瘀滯者,焮腫赤痛,而脈弦洪有力,當養血之中,佐以導瘀。氣虛血弱,榮澀衛逆者,平塌散漫,而脈虛微少神,宜峻補氣血,以固本元。以此察之,瘀虛立判。

治療之法,隨其虛實,務使氣壯血和,其毒乃解。若以清涼解毒為事,勢必不膿不潰,而成壞證矣。

若敗血而成者,金翹生化湯。氣血虛弱者,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、乳香、沒藥。

金翹主化湯,本門六五

十全大補湯,見月經門二四

白話文:

在產後半個月左右的時期,如果四肢或是胸部腹部出現了腫塊,這可能是因為產後的舊血未完全排出,殘留在經絡中所導致。或者,也有可能是因為氣血兩虛,導致營養無法順利運送,進而在皮膚表層產生逆亂。這兩種情況的區別還是有的。若是因舊血淤滯,通常會呈現紅腫疼痛,且脈象強烈,這種情況應在滋養血液的同時,輔以排除淤血的療法。如果是因為氣血兩虛,營養輸送受阻,體質虛弱,通常病徵會較為廣泛且平塌,且脈象虛弱,這種情況就應該用強烈的補氣補血方法,來鞏固根本。

在治療上,我們要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,讓她的氣血充足和諧,這樣毒素才能被解除。如果單純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,可能會造成病竈既不會形成膿包也不會潰爛,反而可能轉變成更嚴重的病情。

對於由舊血造成的病情,可以使用金翹生化湯。如果是氣血兩虛的情況,則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,並加入金銀花、乳香和沒藥。

金翹生化湯的具體配方可參考本章第六十五節。 十全大補湯的詳細內容,請參閱月經管理章節第二十四節。

3. 月水不通 四四

產後月水不通者,不必藥也。蓋衝任二脈,為經絡之海,皆起胞中,手太陽少陰二經,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產時去血過多,乳汁每每不通,是乳與月水皆一血也,故乳子半歲一歲之內,月經不行者,乃其常候。或半歲經即行者,必少壯血盛之人。若一二年不行,無他疾苦,亦不宜用通經之藥。

蓋此非勞傷榮衛,即衝任脈虛耳。但健理中州,培補氣血,則經自流行。倘強欲通之,是與榨乾汁者無以異也。

白話文:

對於產後月經不來的情況,其實不一定需要用到藥物治療。因為衝脈和任脈這兩條重要的脈絡,都是從子宮出發,它們連接了手太陽和手少陰兩條經絡,這些經絡上端負責產生母乳,下端則負責月經的排出。在生產過程中,由於失血過多,往往會導致母乳的分泌受阻,由此可見,母乳和月經實際上是由同一種血液轉化而來的。因此,在哺乳期,也就是孩子出生後的半年到一年間,月經停止是正常現象。當然,如果有的女性在孩子出生半年後月經就恢復,那通常都是年輕且身體健康、血氣旺盛的女性。然而,如果在一兩年後月經仍沒有恢復,但身體並無其他異常,也不應該輕易使用調經的藥物。

因為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由於勞累損傷了體內的營養和防禦系統,或是衝脈和任脈虛弱所致。在這種情況下,應該著重於調整身體內部環境,補充和培養氣血,這樣月經自然就會恢復。如果強行使用藥物來調節,就好比是在榨乾已經沒有汁液的東西,對身體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。

4. 產後虛實審宜 四五

朱丹溪曰:產後氣血兩虛,惟宜大補,雖有他證,以末治之。張從政曰:產後慎不可作諸虛不足治。二公之淪,不無各偏。嘗見遵朱者,則失於溫補。守張者,則誤乎清涼。顛倒錯施,比比皆然。躬救其偏者,指不勝屈,故特剖而析之。夫人稟賦不齊,勇怯各異,即產後諸證,亦各有虛實之殊,如證發壯熱,色見紅赤,脈息沉實滑數之類者,實也,熱也。證候喜暖,色見黃白,脈息虛弱細遲者,虛也,寒也。

治療之法,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寒則溫之,熱則清之。余守用有年,從未致誤。總之,能於形、證、脈三者參詳,何施不可?《經》曰:能合脈色,可以萬全。其斯之謂歟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曾經說過,產婦在產後通常氣血雙虛,應該要大量補充營養,即使出現其他症狀,那些也只是次要問題。然而,張從政卻認為,產後不能一概當作各種虛弱不足的情況來處理。這兩位前輩的觀點,都有些片面。

我見過遵循朱丹溪理論的人,往往過度溫補,而遵從張從政理論的人,又可能誤用清涼藥物。這種情況下,治療方式往往會顛倒錯亂,這種例子隨處可見。我親自遇到並糾正過這種偏差的例子,多得數都數不清,因此,我特別想要分析這個問題。

人的體質各異,有的強壯,有的膽小,即使在產後的各種症狀,也會有虛實的不同。比如,如果產婦出現高燒,臉色紅赤,脈搏沉實滑數等現象,那就是實證,也就是體內有熱。反之,如果產婦畏寒,臉色黃白,脈搏虛弱細遲,那就是虛證,也就是體內有寒。

對待這些症狀的治療原則是,虛證就要補,實證就要瀉,寒證就要溫,熱證就要清。我多年來一直堅持這樣的治療原則,從未出錯。總的來說,只要能綜合參考病人的外貌、症狀和脈象三個方面,還有什麼不能處理的呢?古書上寫著,如果能將脈象和麪色結合起來看,就能做到萬無一失。就是這個意思吧。

5. 產後門匯方

奪命飲,一

沒藥,血竭各等分。

上研為細末,才產下便用童便、細酒各半杯,煎一兩沸,調下二錢,良久再服,其惡血自下行,便不衝上,免生百疾。

生化湯,二

當歸(四錢),川芎(二錢),丹參(一錢),桃仁(十四粒,去皮尖),紅花(八分),薑炭(一錢)。

水煎服。

清魂散,三

澤蘭葉,人參(各二錢),川芎(五錢),荊芥穗(一兩),甘草(二錢,炙)。

上為末,用溫酒熱湯各半杯,調一錢灌之,下咽眼即汗,氣定即醒。

獨參湯,四

用人參三五錢。

水煎服。

芎歸湯,五

當歸(五錢,酒洗),川芎(二錢五分)。

水煎服,或沖童便半杯服之。

大岩蜜湯,六

當歸,熟地,白芍(各二錢),乾薑,肉桂(各一錢),吳茱萸,獨活,遠志(炙),細辛,甘草(各八分,炙)。

上水煎眼。

加味二陳湯,七

半夏,陳皮,茯苓,甘草(炙),神麯,麥芽,砂仁,木香。

加生薑三片,水煎眼。

當歸羊肉湯,八

肥羊肉(一斤,去脂),當歸(五兩),黃耆(四兩),生薑(六兩)。

上先以水一斗煮羊肉,取汁八升,後下三味煮取二升五合,分為四服。

異功散,九

人參,白朮,茯苓,陳皮,神麯,山楂肉,甘草(炙)。

上加薑棗,水煎服。

查術二陳湯,十

半夏,陳皮,茯苓,甘草(炙),白朮,山楂。

上加生薑三片,水煎溫眼。

香桂散,十一

當歸,肉桂,川芎(各等分)。

上為末,酒調眼。

延胡索散,十二

延胡索,當歸,赤芍藥,桂心,生蒲黃,紅花,琥珀(各等分)。

上以好醋浸一宿,焙乾為末,每服二錢,酒調下。

四君子湯,十三

人參,白朮,白苓,甘草(炙)。

加薑棗水煎服。

佛手寄生湯,十四

當歸,川芎,桑寄生,獨活,肉桂,續斷,牛膝,防風。

酒水各半煎眼。

趁痛散,十五

當歸,官桂,白朮,黃耆,獨活,牛膝,生薑(各五錢),甘草(炙),薤白(各三錢五分),桑寄生(五錢)。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
秦沒四物湯,十六

熟地,當歸,白芍,川芎,秦艽,沒藥,桃仁,紅花。

酒一水二煎眼。

二陳湯,十七

白苓,半夏,陳皮,炙草。

加姜水煎服。

丁香豆蔻散,十八

公丁香,白豆蔻仁,伏龍肝各等分。

上為末,生薑湯點服。

參附湯,十九

人參(一兩),附子(五錢,炮)。

上作一服,薑棗水煎,徐徐服。去人參加黃耆,名耆附湯。

茹橘飲,二十

竹茹,橘皮(各三錢),乾柿(一枚)。

水姜煎服。

都氣湯,二一

熟地(四錢),山藥(炒),山萸(各二錢,酒蒸去核),白苓,丹皮(酒製),澤瀉(各一錢五分),五味子(五分),肉桂(一錢,去皮)。

白話文:

產後門匯方

  1. 奪命飲:沒藥、血竭等量研成細末。產後立即用童尿和米酒各半杯煎沸,調入藥末二錢服用,稍後再服一次,惡露即可排出,避免衝擊上行,預防各種疾病。

  2. 生化湯:當歸四錢、川芎二錢、丹參一錢、桃仁十四粒(去皮尖)、紅花八分、薑炭一錢,水煎服。

  3. 清魂散:澤蘭葉、人參各二錢、川芎五錢、荊芥穗一兩、炙甘草二錢,研成細末,用溫酒和熱水各半杯調服一錢,服下後即可出汗,氣息平穩,恢復清醒。

  4. 獨參湯:人參三到五錢,水煎服。

  5. 芎歸湯:酒洗當歸五錢、川芎二錢五分,水煎服,或用童尿半杯沖服。

  6. 大岩蜜湯: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各二錢,乾薑、肉桂各一錢,吳茱萸、獨活、炙遠志、細辛、炙甘草各八分,水煎服。

  7. 加味二陳湯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神麴、麥芽、砂仁、木香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  8. 當歸羊肉湯:肥羊肉一斤(去脂)、當歸五兩、黃耆四兩、生薑六兩。先用水一斗煮羊肉,取汁八升,再加入其他三味藥煮至二升五合,分四次服用。

  9. 異功散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神麴、山楂肉、炙甘草,加生薑紅棗,水煎服。

  10. 查術二陳湯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白朮、山楂,加生薑三片,水煎溫服。

  11. 香桂散:當歸、肉桂、川芎等量研成細末,酒調服。

  12. 延胡索散:延胡索、當歸、赤芍藥、桂心、生蒲黃、紅花、琥珀等量,用好醋浸泡一夜,烘乾研末,每次服二錢,酒調服。

  13. 四君子湯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,加生薑紅棗,水煎服。

  14. 佛手寄生湯:當歸、川芎、桑寄生、獨活、肉桂、續斷、牛膝、防風,酒水各半煎服。

  15. 趁痛散:當歸、官桂、白朮、黃耆、獨活、牛膝、生薑各五錢,炙甘草、薤白各三錢五分,桑寄生五錢,研碎,每次服五錢,水煎服。

  16. 秦沒四物湯: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秦艽、沒藥、桃仁、紅花,酒一水二煎服。

  17. 二陳湯: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炙甘草,加生薑水煎服。

  18. 丁香豆蔻散:公丁香、白豆蔻仁、伏龍肝等量研成細末,用生薑湯送服。

  19. 參附湯:人參一兩、炮附子五錢,作一劑,用薑棗水煎服,慢慢飲下。去掉人參加入黃耆,則稱為耆附湯。

  20. 茹橘飲:竹茹、橘皮各三錢、乾柿一枚,水煎服。

  21. 都氣湯:熟地黃四錢、炒山藥、酒蒸去核山茱萸各二錢、茯苓、酒制丹皮、澤瀉各一錢五分、五味子五分、去皮肉桂一錢。

備註: 以上劑量單位皆為中藥傳統計量單位,現代臨床應用需由專業醫師根據實際情況調整。 此處僅提供古代文獻翻譯,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。